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巴赫《d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浅析巴赫《d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浅析巴赫《d小调幻想曲与赋格》
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平
巴赫是音乐史中最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他出生于德国的一个音乐世家,在哥哥约翰·克里斯多夫·巴赫的指导下学习键盘乐器,为之后在钢琴演奏上的造诣奠定深厚的基础。

他被称为“音乐之父”,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二部和三部创意曲》《十二平均律键盘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意大利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d 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等都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

二、幻想曲和赋格的定义
幻想曲,顾名思义,是由作曲家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创作的形式非常自由,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幻想曲在早期是由经文和诗歌为主,用它们来模仿各个声部的器乐曲子。

但到了巴赫时代,他创作的幻想曲与传统的幻想曲在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通常带有即兴、自由浪漫的特点。

赋格,是一种体裁形式,在巴赫的平均律中都会出现。

这种体裁以多声部的形式为主,其结构严谨规范,主要特点是运用对位法。

三、《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作品分析
(一)幻想曲的作品形态分析。

在《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这首曲子中,幻想曲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以“托卡塔”的形式展开,在开头以音阶的形式引入,和弦是以d小调的分解主和弦为切入点,且以快速跑动的三十二分音符作为一个小的乐句,强奏出现。

后面出现的减四度——7音和3音,这个音程在整个小乐句中给人一种惊愕、突兀的心情。

紧接着出现了与它形成对比的、以弱奏形式出现的乐句,这两个乐句的对比,仿佛是一位学者提出了哲理性的问题,在与内心的另一个自己对话一样。

这两个短小的乐句,其旋律的流动性强,为后面3连音的出现奠定基础。

三连音是以3度单音向上模
进,同时力度幅度变化大,由f转化为p,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惶恐,像是在陈述某种可怕的事件一样,增加了幻想曲的戏剧性。

从第3小节到20小节的半终止是以双手轮奏的形式演绎,第20小节半终止于属音。

第20小节往后是音阶式的密集的音符,并以快速形式呈现,大量密集的音符像雪山一样积蓄力量,等待爆发的那一瞬间,使其悲愤的感觉呼之欲出。

紧接着是连续十多小节的琶音段落,像山间的清泉一样缓缓流淌。

这个地方的创作明显带有即兴色彩,谱面上标注的是二分音符的柱式和弦,但演奏不是左右手同时弹下去的,而是由下往上单音演绎出来,随后由最高音往下弹,弹到最低音。

第二部分是采用宣叙调的手法。

巴赫这个宣叙调,运用了很多美妙的变化和弦,从整体的音乐情感来分析,这些和弦的运用在这一部分充分表达了悲剧性的情感。

宣叙调中的旋律是由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以及八分休止组成,这些旋律的走向凸显了音乐的歌唱性和律动性,这样的节奏型使音乐变得低沉、压抑,使音乐达到悲伤的最高点。

幻想曲最后的5小節,低声部的唱名2音在低音区一直持续进行,最重要的是这几小节有4个小乐句,通过强弱对比,最终结束唱名2音上。

这5小节表现出悲情的色彩,形成巴洛克风格的终止式。

(二)赋格的作品形态分析。

《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中赋格部分,是四三拍子。

赋格与幻想曲相比较而言,这两个曲子的演奏方法是不一样的,幻想曲的音乐流动性强,凸显出音乐的歌唱性。

而赋格的结构是比较规范、严谨的对位法,这充分显示出赋格的哲理性,演奏时需要弹出稳重端庄的感觉,并且要求触键结实、有力。

刚开始主题缓缓进入,是d小调的主属主的调性关系,主题声部明显,带有平稳的感觉。

整首作品基本上是以对答的形式来创作的,高声部和低声部的主题交替出现。

一般而言,巴赫赋格曲的主题简单明了,而这个主题在这首《d小调幻想曲与赋格》中是很长的。

不难发现,他的这首赋格在这首曲子中的结构还是很庞大的。

与幻想曲的庞大结构相呼应。

赋格的主题是“2+2+4”的结构,节奏经常是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在感情方面,巴赫在创作过程中具有悲怆而沉
重的情感。

四、结语
伟大的钢琴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的音乐财富。

本文以《d 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这首作品为例,分别从演奏方法、触键方法和情感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使演奏者能全面了解巴赫作品,并进行完美诠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