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熟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力。
2. 让学生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实质。
【教学重难点】
1.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力。
2. 罗斯福新政实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罗斯福新政
本课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力,然后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让学生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
气,学习罗斯福总统为人民谋福祉的优秀品质,最后要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最终是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要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二、罗斯福新政整体归纳:
(1)一个理念: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快摆脱危机。
(2)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933—1935年,着重于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
②第二阶段:1936—1939年,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3)三个方面(3R)
①救济(Relief):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②复兴(Recovery):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③改革(Reform):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三、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必然性
1.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调整要求。
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2.由美国国情决定的。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同时美国遭受经济危机打击较为严重。
3.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
4.美国独立以来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提供了借鉴。
四、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五、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其最大特点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运行机制。
(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所继承和借鉴。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六、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及影响
(1)实质: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2)影响
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的增长,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
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运用多种史观认识罗斯福新政
(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易误辨析] 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
罗斯福新政期间,实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这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和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
【素质拓展】
1、史料与史证(1)
史料主题: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必要性
[史料]
史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
……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史料二经济不景气的问题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
经济的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的。
——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史料三第1节……国会的政策是:要消除妨害州际贸易和国内外贸易自由流通、势将减少州际贸易和国内外贸易额的障碍;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通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要提高购买力以增加工农业产品的消费量;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要改进劳动标准,并要在其他方面复兴产业和保存自然资源。
第3节作为总统批注任何公平竞争法规的条件,总统得规定保护消费者、竞争者、雇员和其他人员及促进公共利益的条目……
——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
与要论选编(1900~1988)》
(3)从史料三可以得出罗斯福新政调整工业的特点:消除或减少贸易障碍;实行产业协作;政府制裁和监督下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公平竞争,提高购买力;要减少失业和救济失业;保护消费者、竞争者、雇员和其他人员及促进公共利益等。
2、史料与史证(2)
史料主题: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史料]
史料一罗斯福新政是美国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
“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
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
……“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
史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
”
史料三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史证(1)史料一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史料二表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3)史料三表明罗斯福新政是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解题技巧指导】
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技法
历史数据分析类选择题主要包括表格、坐标轴图、柱状图、曲线(折线)图、圆形比例图等及扇状统计图等几种类型。
它通常由表格的标题,分项栏目和数据组成,个别表格有注释。
该类型试题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目标。
解题技法:
1、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项间比:根据问
题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2.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3.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4.细审题、扣问答:仔细阅读问题,据问题而作答。
技巧体验:1.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故A项错误;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而“1930~1932年”,时任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故B项错误;1935年预算比重低于1934年,没有“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与“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相符,故D项正确。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影响
2.观察下表“美国政府财政收入中主要税种所占的比例(%)表”,这一时期美国主要税率的变化,有助于
A. 减轻贫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
B. 降低经营成本,复兴工业生产
C. 刺激社会消费,扩大国内市场
D. 增加财政收入,加强国家干预
【答案】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