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生态学前沿和热点问题答:生态科学一开始就比较重视综合能力。
可是生态科学也不是完全宏观的,也受微观生物学的影响,也有分子生态学、生理生态学,所以我想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一个哲学问题。
我们中国对世界科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早期的传统思想重视整体上的认识,像天人合一就包含着这种思想。
尽管它如恩格斯所讲仍是比较朴素的,只有对它进行分析才会更深入。
可见,分析与综合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交叉的,谁也不能忽视了谁,必须同时的发展。
现在搞生态学的也在关注微观,搞基因的人也逐步认识,一个基因拿出来要找它的功能也要把它放到有机整体中去考虑,去研究,而不能孤立的看待。
基因测序之后蛋白质组又兴起了,要在整体方面已经基因、蛋白的功能。
我想必然的,通过这样一个交互的发展,未来对问题的看法会越来越准确。
现代生态学比较多的还是属于宏观领域,但是宏观还没宏到最宏呢。
以前所谓宏观,像种群、生态系统,现在提高到全球生态系统,全球生态系统也提出没多少年,最多二三十年。
这样问题摆出来了,生态学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
所以我想从方法论上讲这两个方法不应当偏废。
当然大家当前更多的看到的是比较宏观的生态学,因为迫切需要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人与其他生物共存的问题来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生态学现在比较强调全球生态,或者叫生物圈的生态。
按照空间尺度来讲应该是非常大的,它的发展依靠着其他学科和技术,比如全球定位、遥感等。
我们北师大的资环系不也在搞生态吗?另外还有超级计算机,数学模型去分析海量的信息资料。
还有就是多学科,现在要组织多学科的队伍,包括人文学科。
现在有一种提法叫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意思是说,生态系统存在本身就是给人类提供了一种服务。
你给我提供服务,我就要给你报酬。
自然生态系统,如大海、森林、湿地存在的同时也在为我们人类提供服务。
森林提供给我们不仅是木材,还提供了良好的气候。
如果把森林砍伐了水灾旱灾就要找上门来。
湿地很重要,像长江水域的两大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
它们本来面积很大,后来缩小了,结果怎么样大家都知道。
1998年总书记、总理都去治水去了。
国家为什么这么重视,因为它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为什么那一年闹了那么大的水灾?原因很多,当年的降水是多了一些,可是并没有超过50年代的历史最高水平,那怎么洪水一下就来了呢?现在分析,从生态学而言,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是中下游的湿地的面积变小了,湖泊被围起来割了草种庄稼。
人们称湖泊为自然之肾。
人的肾是调节水分的,水多了以后由尿排出,水少了重吸收大量水分。
自然界地面的水分过多时,作为自然之肾的湿地可以把水容纳储存起来,干旱时又流出来,这样就可以调节。
它被破坏以后,洪水,干旱的概率都变大了。
另外就是破坏森林。
后来朱总理下命令,长江上游绝对停伐森林,原来的伐木工转业为护林员,这个决心是前所未有的。
98年的教训还告诉我们森林能保持水土。
雨下在森林里,树木吸收了很多,叶子储存一部分,水分降下的也慢了,地下的根系可以固着土壤。
长江上游像四川云南能够储存多少水呀。
遭破坏以后连水带泥都被雨水冲刷下来。
以前我们人类不认识,不知道生态环境的作用,就知道砍木材,造房子,打家具。
没有想到这就是自然给你提供的服务。
森林还净化了空气,吸收了CO2,人们称之为自然之肺。
现在美国出了一本书叫《自然资本》,几个月前翻译出版了。
这本书着重讲了自然资本,以前人们没有算过这笔帐,把自然资源当作天的恩赐。
树谁都可以去砍,鱼谁都可以去捞。
投资工厂要多少钱,多少人力、物力,那么自然资源值多少钱呢。
所以片面强调人定胜天必然招致天的惩罚。
自然环境需要保护,那些森林、湿地丰富的地区多是贫困落后地区,那里也需要发展,需要提高生活水平。
如何协调这个关系?世界热带雨林主要分布于三个地区:南美,东南亚和非洲,这些地方总比不上美、日、欧发达地区。
过去就没想到自然资本嘛。
那里的森林吸收这全球的二氧化碳,为全人类提供着免费的氧气服务。
有远见的人看出了自然资本在白白的流失,现在要算这笔帐。
以前穷国向富国的某些借款,现在就可以免掉不还了。
西部比较落后,但是西部的云南、四川、贵州的森林不保护好,下游能发展好么?在这一方面,西部的人为养活了东部的人,作了重大的贡献。
长江中下游的富饶有西部的功劳,为什么东部不为西部提供些资金支持,让他们保护好资源,大家可以持续发展。
还可以帮助西部提高技术,发展无害工业呢?否则是不公平的。
人类现有的对自然的知识还是极为有限的。
例如“生物圈2号”的失败。
美国在亚利桑那的荒漠里建立了一个人工的封闭的生态系统,叫“生物圈2号”。
里面有土壤、动植物,物质和能量循环,八位科学家生活在其中,靠系统内部的生物资源生活。
搞了两年宣布失败,人活不下去。
这说明人尽管应用了一些生态学原理,但对自然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人类目前的知识,还不能建造一个人工的生物圈。
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地下生态、景观生态,都是近年热点的问题。
2.举出三个以上的中国生态学家,并论述其贡献答:A、实现绿色理想的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马世骏(1915 11.05 - 1991 05.30),山东省,兖州人。
.马世骏1951年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即提出回归大陆的申请,但遭到美国当局的拒绝,1951年秋,利用参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8届国际昆虫学大会的机会,告别了美国的师友,乘船横渡大西洋到达了荷兰。
会后又辗转比利时、奥地利、法国等地到达英国的剑桥大学,作为访问学者会晤了知名生态学家查理斯·埃尔顿博士和蝗虫学家鲍里斯·乌瓦洛夫博士等。
这对他的生态学学术思想的孕育和推进有所推动。
他认为当时流行的生态学观点是“静止的”,不能解释生物对环境适应以及自然界生物与生物之间和无机环境作用于生物的复杂关系。
这个问题随着他的不断研究与探索,“动态的”观点渗透在他回归祖国之后发表的一些论著之中。
1951年初冬的一天傍晚,马世骏教授离开了伦敦。
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经地中海、印度洋,终于在12月的一个清晨到达了香港,踏上了离别四载的祖国大地。
在这近一个月的航海过程中,途经沿岸许多新近独立和尚未独立的国家,耳闻目睹各国人民要求独立、解放、民主的民族主义普遍高涨的气氛,加强了他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的愿望,当即乘火车北上到达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受聘为副研究员。
创建国内第一个昆虫生态孝研究室。
马世骏于1952年1月奉调奔赴北京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的筹建并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昆虫生态学研究室。
1952年3月,他积极主动地参加了反细菌战专家调查团,与钟惠澜、刘崇乐等科学家一起走遍了鸭绿江两岸以及沈阳、丹东等地进行了现场调查,获得了一系列的科学证据并鉴定了美军空投的跳蚤标本。
他还在国际调查团的会议上做了有力的发言与论证,并荣获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奖励。
他全身心地投入了中国昆虫生态学以及近代生态学的创建与发展的工作。
走遍祖国的山河田野《改治结合,根除蝗害》1952年,国家给他的第一个科研任务是解决两千多年遗留下的蝗灾问题。
蝗灾严重地区也是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飞蝗繁殖的老巢多分布在滨海滩地、大湖苇荡和水位不定的河滩。
这类地区生活艰苦,且有治安问题、居民极少,给掌握蝗情和定点进行观察造成困难。
而且,当时蝗灾波及七省二市,面积大、地形复杂,何处是飞蝗的老巢?哪种类型是蝗虫发生地的原生类型?导致发生地演变的因素又是什么?是否有逆向转化?当时的首要问题是控制蝗害蔓延;杀虫剂能否有效地控制蝗害,实现根治目标?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他和助手们深入飞蝗发生地,在洪泽湖、微山湖以及黄海沿海和黄河沿岸的河泛区、内涝地区等飞蝗老巢建立野外定位长期观测实验站,通过现代生态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调查了蝗区的自然地理、飞蝗选择发生地及迁移扩散行为,飞蝗种群发生动态、蝗区的结构与转化生物群落的演替,找出了不同类型蝗区的共性,明确了形成过程的主导因素,通过室内外结合的对比、分析与多项实验,提出了改造飞蝗发生地的途径与方法。
他们的研究理论在我国治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昔日蝗灾频繁的老蝗区,约有75%已经改变了蝗区原来的自然面貌,蝗患得到了根治,不少地区已成了丰衣足食的鱼米之乡。
马世骏等著的《中国东部飞蝗蝗区的研究》(1965),总结了他们多年的研究成果,论述了改造蝗区的理论和经验。
《改治结合,根除蝗害》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东亚飞蝗生态、生理学等的理论研究及其在根治蝗害中的意义》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神虫”的越冬与迁飞规律》粘虫在过去曾被国内外称为来元踪去无影的“神虫”。
马世骏及其助手在粘虫的生理生态学研究与全国大协作的工作中,通过多年系统研究,共同明确了粘虫在我国东部的越冬地界为北纬33度,通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大学生物系、中央气象局、吉林、江苏、辽宁、大连市等农业科研部门的协作和大连市与上海市港务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开展了海面捕蛾、粘虫蛾迁飞行为与标记释放回收等方面的协作研究,首先在国际上揭开了粘虫迁飞之谜,明确了粘虫蛾具有季节性南北往返迁飞为害的规律,为粘虫的测报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B、孙铁珩,污染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铁珩先生长期致力于污染生态学、环境生物学和生态工程学研究。
开辟了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生态学研究新领域,建立了以污水土地处理和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为主体的污染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体系。
主持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同日本、德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十余项,取得显著成就,获国家、中国科学院和部委科技进步奖等15项。
其中他主持的“城市污水处理革新/替代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出版《污染生态学》、《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研究》、《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指南》、《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利用设计手册》、《北京燕山石化工业小区生态工程规划》《草原矿区开发的环境影响与生态工程》、《土壤-植物系统污染生态研究》等学术著作12部;发表论文130余篇;申报国家专利5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5人,博士后3人。
C、著名生态学家———李文华国际著名生态学家,在森林生态学、森林群落地理学领域有着杰出建树。
率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物量的制图上,开拓了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率先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布基本规律,开辟了红旗丘陵地区生态系统研究领域,首先系统总结了农业复合经营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应用模式,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项重要技术支持。
1997年当选为我国的工程院院士。
3、生物和地球环境如何协同进化?答: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