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一次课,我们学习了对立统一规律,了解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和动力,这一次课我们接着探讨事物运动变化的形式和状态——量变质变规律。
关于量变质变规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三个概念:质、量和度。
质是一事物同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
比如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生物,不在于古人说所言的直立行走、没有羽毛这些外在特征,而在于人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高级动物。
人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它与资本主义的内在区别又是什么呢?我想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等。
可见,质是多方面的、社会主义的质就涉及领导力量、指导思想等等方面,而且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质的改变就意味着事物的改变,所以我们强调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级以及事物的内在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规定性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事物的质,因此量的规定性和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但是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对此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成熟的地步。
”度是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尺度。
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等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区间。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保持其自己液体的物理性质的度就是0℃—100℃。
这个度的两端,即0℃和100℃就是关节点或临界点。
注意,度≠关节点、临界点;度是质和量统一的尺度;适度原则:无过无不及。
从这三个基本概念不难看出,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内部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关系的变化,是不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度的范围内;在这一范围内事物内部矛盾的同一性占主导地位,肯定方面占优势;是事物的质保持相对稳定、相对静止的状态;量变有两种形式:一是数量的增减;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如甲醚与乙醇分子结构的差异;与此相对,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显著的突变或飞跃;它发生在关节点上;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性占主导地位,否定方面占优势;是统一、相持、平衡、相对静止状态的突破。
质变也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爆发式飞跃如革命战争等;二是非爆发式飞跃如物种的演变、猿到人的转化、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改变等都是非爆发式飞跃。
从量变质变这两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之间密切联系: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正所谓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任何伟大的功业都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司马迁著《史记》用了15年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用了20年马克思著《资本论》用了40年;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很多巨贪“大老虎”都是从“小苍蝇”演变而来的。
量变与质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渗透,相互贯通,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如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和研究生,这些都是人一生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同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块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相对于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全国而言,就是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如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特别是三大战役,就是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表现;最后,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
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给我们的启示便是既要脚踏实地,重视量的积累又要重视度的把握,从而达到保持我们想要的质。
比如德国心里学家埃里克森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普通人只要保持在某一领域刻意大量的练习,当练习量达到1万小时,也就是正常工作时间坚持5年,你就可以从一个小白变成专家,这是量变质变原理的有效证明。
最后总结一下,这次课我们探讨了质变量变的含义及其关系,并具体探讨了其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