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一、单项选择题1.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保证是(B)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B.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C.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D.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的壮大2 .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B)A.资本主义体系B.社会主义体系C.民主主义体系D.共产主义体系3 .新中国初期(民主主义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B.没收官僚资本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4.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对待富农的政策是(C)A.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财产B.消灭富农经济C.保存富农经济D.限制富农经济5.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6. 毛泽东系统阐发农业合作化理论的重要文献是(C)A.《介绍一个合作社》B.《组织起来》C.《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D.《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7 .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A)A.互助组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D.人民公社8.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D)A.加工订货的实行B.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实现C.统购包销的实行D.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实现9.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政策是(D)A.加工定货B.统购统销C.公私合营D.和平赎买10.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D)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二、多项选择题1.建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有 (AB)A.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垄断资本B.对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的企业采取管制、征用等做法,使之逐步归国家所有C.没收民族资本家的企业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E.把分散的个体经济引导向合作社经济方向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 (DE)A.没收官僚垄断资本B.没收民族资本C.没收地主的土地D.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E.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 (BCDE)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B.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C.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D.社会主义低级阶段 E.社会主义高级阶段4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 (BCDE)A.和平赎买B.委托加工C.计划订货D.统购包销E.委托经销代销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CDE)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实现“一五”计划C.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E.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简答题1.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哪些条件?1. 答:第一,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
第二,通过没收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第三,在广大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第四,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反和“三反”、“五反”运动。
第五,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的同时,还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美国的侵略,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世界和平,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农业合作化的理论是什么?2.答:首先,提出了“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观点,阐述了在中国先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必要性。
其次,分析了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条件和可能性:(1)国际国内条件十分有利。
(2)在广大农民中蕴藏着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3)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不断胜利是农业合作化的有力保证。
第三,提出了农业合作化的步骤、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从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农业合作化理论。
这主要包括:(1)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2)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3)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4)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5)坚持党的领导,正确掌握农村的阶级政策。
3.我国对私人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3.答:第一,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与改造的政策,实行和平赎买,避免了暴力与流血冲突,从而使我国和平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第二,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多种形式,坚持了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起来,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四、辨析题1.没收官僚资本,就其性质来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1.答:(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行动的指南。
但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诞生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生产力发展较快的资本主义社会。
因此,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的同时,必须根据本国革命和建设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特点来运用它,并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它。
(2)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农民占人口绝大部分,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并向社会主义迈进,这是一个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所没有遇到过的、无论在哪一部共产主义书本中都找不到现成答案的任务,需要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加以创造解决。
(3)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着一种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使中国革命几乎陷入绝境。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教条主义和一系列“左”倾思想的束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本本主义”,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在丰富的实践过程中,将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加以系统化,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在抗日战争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2. 答:第一,五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三大改造的实践中也可以发现,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仍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及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总想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孕育着“求纯”的倾向,不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简述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
3. 答: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牌。
它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使全国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的生活,为我国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第二,党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
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六、材料分析题:以下是关于50年代我国国内矛盾认识的材料:材料1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主要矛盾既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该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摘自毛泽东《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材料2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般属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
(摘自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材料3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摘自中共八大决议)请回答:(1)材料1中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2)材料2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的?依据是什么?(3)材料3中对国内矛盾的认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答:(1)材料1中对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
因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已经被打倒,民主革命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在这种形势下,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
(2)材料2中提出,在我们国家里,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这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是第一次。
在社会主义过程中,民族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的矛盾本来是具有对抗性,但是,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正确的方针、政策,用和平方式解决了民族资产阶级问题,通过和平赎买顺利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依据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3)材料3对当时国内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
因为当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参考答案:四、辨析题1.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
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
没收官僚资本,使这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经济力量,转变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所有,成为国营经济,因而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后还有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国民经济也没有恢复,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