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电子教案
1.3 从讲究专业对口到要求素质和应用 能力的转变
在国家对大学生包分配的年代,讲究专业
对口,即从原则上来说,学什么专业就搞 哪方面的工作,而现在则讲究对大学生文 化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可以自主选择 不同于自己所学专2.1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人口 的绝对过剩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试
邯郸学院外国语学院 刘安平
[摘要] 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 了心理压力和焦虑。目前,大学毕业生的 就业心态和心理问题值得关注。在就业指 导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及有关部门应采取 积极有效措施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适, 引导他们减轻就业压力、克服心理焦虑, 尽快适应社会竞争形势,顺利实现就业。
3.4 择业嫉妒心理:害怕竞争
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 特长或优越的地位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产生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竞争中的一种不正 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主要特 征是把别人视为自己的威胁, 感到不平衡、恐惧和 愤怒, 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 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如看到别人求职 条件好, 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 产生羡慕, 转而痛 苦, 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 段。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
2.3 大中城市和乡镇、中东部地区和大 西北地区的供需矛盾
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来,目前大中城市的 人才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但是在县城和乡 镇仍有较大的空缺;同时在中东部地区就 业形势严峻,但是在大西北地区对人才的 需求仍然旺盛。
3. 大学生求职常见的心理问题 3.1 择业自卑感:缺乏自信心
择业自卑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 择业问题上, 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 势缺乏了解, 缺乏自信心, 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 的消极心理。一些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 总是自 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 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 定主意, 犹豫、退缩、信心不足, 对能胜任的工作 不敢说“我能行”, 而总是“试试看”, 当遇到几 次求职挫折后, 更是萎靡不振, 自我封闭。
教育部:未来5年逾2500万大学生要就业
教育部长周济在200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 会议上说,“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 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这意 味着未来5年中,每年至少有500万人从大学 毕业。
1.2 从国家“统”、“包”到自主择业、 双向选择的转变
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一改以“统”、 “包”为特征的分配制度为在一定范围内 自主择业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的就业方式。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要改变错误、狭窄、 扭曲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 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形势,以保持 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所谓重大的抉择;要持 有良好心境,构筑完善情绪情感;要排除诸如不 满、愤感、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 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就业 “一锤定终生”的陈旧就业观念,建立新型的就 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977年,高考报考人数570万人,录取27万, 录取比例为29∶1。约4.8%。
1978年,610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29.3万人, 后增加近11万人,共录取40.2万人。
1979年,全国468.5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了 28.4万人,录取率为6.1%。
1980年,预选制后,大约只有40%的学生有 资格参加高考。高考共有333万人报考,共 录取28万人。
3.2 择业焦虑:压力造成胆怯
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 的趋势, 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而对职业选择 自由度越大, 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 择业心理 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 程序(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而感到胆 战心惊; 有的因性别、学历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 的因学习成绩不佳烦恼; 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 如不能化解, 会严重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 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失败。
3.3 怕苦心理:怕吃苦,不愿去基层
目前, 高校毕业生择业普遍存在“学工不爱工,学 农不爱农”的倾向; 在择业地区中死守“天(天津), 南(南方沿海开放城市), 海(上海), 北(北京)”, 不 去“新(新疆), 西(西藏), 兰(兰州)”。普遍存在追 求物质享受, 千方百计挤外资高薪企业和行政事业 单位及高校科研单位, 不愿去基层的怕苦心理。致 使他们择业的选择面变窄。
2009年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 2500万人,而同时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 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 1400万人。2010年就业市场的工作岗位需求 比需要就业的人口少了近1500——1600万。
2.2 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巨大的劳动力市 场之间的矛盾
尽管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为建立和谐社会, 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地拓展就 业渠道,但目前我国的就业缺口还很大, 预计明年将达到1600万以上。
3.6 消极依赖心理:不主动求职
不是积极主动, 千方百计地去“推销”自己, 而是一味地依赖亲戚、朋友、社会关系给 自己找门路; 或者自以为有某些优越的条件, 依赖自己成绩很优秀或是优秀毕业生等, 坐 等学校落实单位。这样, 便与当前激烈竞争 的社会现实很不合拍, 最终没有很好的结果。
4. 如何应对这些心理问题
3.5 盲目攀高心理:对自己估计不足
择业时盲目攀高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 一心追求大城市、 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由于没有正确地认 识自己, 自我评价过高, 认为自己是德才兼备,所以 求职中不肯“屈就”, 对稍有不对胃口的用人单位 就抱着拒绝的态度, 结果是机会错过, 难以择业。 或者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只是想找待遇或工作 条件最好的单位, 而不顾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的某些 缺陷是否适合这一行业。
1. 我国的高校扩招和就业方式的改变
1.1 从精英式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2006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为530万 2007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计划招生567万 2008年共有高校毕业生495万 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 2010年共有高校毕业生630余万 2011年共有高校毕业生75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