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教学历史
外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官方学校教育体系里,始于我国近代,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明代初叶,随着明朝政府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外语作为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载体,其需求越来越强烈。

1.明朝政府于是在1407年(明永乐五年)设立了“四夷馆”。

这是我国正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所外文学校。

据《明史》记载,“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

”入学考试“止考汉文数字或七言绝句,人馆后再学番文。

”开始学生只学“翻译杂事”一门普通课程,后来又增加了“译写来文”和“回答敕谕”两门新课程。

馆里的老师“多征自外国”。

从这些记载来看,这实际上是一所由官方掌管、外教执教、为明帝国对外交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官办学校。

2.到了清代,国家对外交往的需求日益紧迫。

清朝政府于1644年(顺治元年)在翰林院设置了“四译馆”,遴选一些翰林学士学习外语。

1727年,增加了“俄罗斯文馆”;1748年(乾隆十三年),“四译馆”改名为“会同四译馆”。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割地求和,国力衰微,外侮加剧。

晚清重臣奕诉在办理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深感学习外语与圈运兴衰紧密相关,便上奏折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1862年(同治元年),清朝政府以俄罗斯文馆为基础,设立了“经师同文馆”,下设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等,托开了外语教学在我国扩大、发展的序幕。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将外语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列为中学堂的主要教学课程。

3.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划》,次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把英语为主的外语作为中学必修课程。

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统一规定,以英语作为中学外语教学的必修课程。

该标准还规定了中学开设英语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等。

民国
时期,中学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语言教学设备;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大多是学习英语文学作品。

4.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

因为一切向苏联学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急需大量的俄语人才。

所以,1950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教学计划暂行草案》,草案规定在中学开设俄语课。

但是,当时由于俄语师资奇缺,许多英语老师经过短期培训后,开始改行教俄语。

1954年,几经修改的《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规定,各中学根据条件开设俄语或英语课。

1956年,教育部决定,在条件较好的地区,从高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

由于巨大的地域和条件差异,我国1958年才开始把外语科目纳入高校入学考试,但不计人成绩,仅作参考;1962年,外语考试成绩正式计入高考总分;同年,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小学开始开设外语课。

1963年前后,中国和苏联两国关系恶化,许多中学已经不再开设俄语课程。

而此时因为当初许多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又致使英语师资的培养严重断代,影响了我国英语教学的向前发展。

1964年,教育部制定了《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给中学外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

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外语教学也遭受空前浩劫。

学校一度停课,外语教师饱受打击,外语教学停滞、扭曲,外语教材中大量所谓的“资产阶级词汇”被删除,取而代之以政治词汇,这严重违背了青少年对语言学习的科学认知规律。

到1970年,我国高校恢复招生时,外语教学也仍然带着浓厚的左倾政治色彩,教学内容仅限于初级英语水平的句型操练和替换练习。

5.1978年,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国务院对会议形成的文件《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纪要》做出了这样的批示:
为了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把外语教育抓上去,要多快好省地培养各种外语人才。

1982年,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学外语教育工作会,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学外语教育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中学外语教学以英语为主,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经过努力,我国外语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但外语人才的培养仍然无法满足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需求。

1986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学外语教学的几点意见》,解决了外语教学在教育方针、教育思想、师资建设、教材教法、教学科研和电教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确定了以英语作为我国外
语教学的主要语种。

至此。

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始蓬勃发展。

1993年。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开始使用集听力、口语、阅读和练习于一体的新教材,标志着我国的外语教学开始了同国际外语教学标准接轨的现代外语教学历程,我国的外语教学进入了繁盛时期。

6.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教育事业成绩斐然。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语教育发展迅猛,成就瞩目,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优秀外语人才,为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对外交往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正在逐步构建。

外语教育在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

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学习外语,就是让我们生活在世界这样的大的社会中,了解国外,也让外国了解中国。

中国的文化悠久,但是那是曾经的过往,就单说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中国只占四分之一,不能夜郎白大。

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如果总是“满足”的话,就只能如咱们的清朝那样。

学习外语,不是说我们的语言不重要,而是说特别重要。

需要我们吸取更多更好的世界优秀文明文化来不断扩充与繁荣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

总之,基础外语教学现代化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回想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发表以来所经历的这么多年,基础外语教育事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虽然问题和困难很多,但外部形势有利。

内部潜力很大,只要全国外语工作者团结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工作,就能提高外语教学质量,为新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外语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