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浅析

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浅析

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浅析摘要: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从而在全球平均气温基础上产生了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现象。

如今,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对人类地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更是对人类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证明,必须要及早做出全球反应以应对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一、引言: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推动下,在经济领域引起了一场悄无声息的革命,就这样静悄悄的打响了,即“低碳经济革命”。

就是最早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里提到的“低碳经济”。

21世纪的来临,将意味着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气候变化也将得到控制,环境同时也将有所改善。

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将不再束手无策。

经济发展方式将得到转变,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升级。

到那时,我们将享受气候改善和经济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实惠。

但是,现在的气候变化令我们担忧。

二、世界经济发展下的气候变化世界经济与经济全球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世界经济是一个经济史的发展范畴,而经济全球化则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

下面我们将要分析的是世界经济发展下的气候变化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1、工业革命前的气候: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以人和牲畜的体力、薪炭、水力等为主要动力来源的低碳低排时代。

因此,大气中的CO2浓度曾是280ppm﹙即0.0280﹪﹚。

这就表明,工业革命前期的气候浓度变化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大,基本上维持一个正常的变化水平。

因为工业革命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是比较粗糙的。

特别是在社会生产上,基本上都是手工生产,手工完成。

消耗的化石燃料可以说微乎其微,更不要谈污染环境了。

生态破坏基本上不大,生活垃圾对环境影响也不大。

可以说,工业革命前的生态环境,是今天人们所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环境。

为此,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就更谈不上了。

工业革命前基本上都只是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有,但是极少的一部分。

第一产业占的比重最大。

一般第一产业对气候变化影响不大,因为第一产业消耗的化石燃料相当相当的少。

所以说工业革命前的气候变化是比较正常和稳定的。

2、三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气候变化:由于18世纪末以来一波又一波的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推广,人类进入了利用以碳元素为主要成分的煤炭、石油﹙在石油中碳元素占83﹪--87﹪﹚等化石能源获取动力的高碳高排时代,随着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积累,地球气温在1900年前后开始日渐上升。

三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是物质上的极大满足,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

但是,经济是发展上来了,而我们却忽略了我们的环境保护、气候变化。

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

”现在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都应该归咎于我们工业革命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都具有因果关系。

所以,面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遭到破坏,我们的经济发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气候变化原因及对策经济要发展,没有一个稳定的气候和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不行的。

因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其中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包括生活水平、环境质量的提高等。

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将关系到经济正常、健康发展的与否。

因此,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存在着因果联系,二者互为因果,它们即对立又统一。

(一)以下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一些原因:1、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发展导致气候变化。

值得提及的是,在德国举行的2007年度八国峰会上,与会国再次将气候变化作为“严重的问题”来看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实,首先开始关注气候变化的,比2007年还要早。

1972年6月5日---1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又称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简称人类环境会议。

这是一次全球性环境保护会议。

会议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从此以后,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开始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经济的不合理发展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

其中,经济的全球性又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其表现之一就有这样一条: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我们说的经济发展不合理。

其实就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

当然了,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仅仅把气候变化完全的归咎于经济结构上,气候变化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

但主要还是我们人类人为的活动所造成的。

下面我们只从经济的角度分析,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其他原因在此不作详细的分析。

2、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气候变化。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更关系到气候变化、环境、生态的改善。

所谓产业结构就是全球通用划分标准的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等;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建筑业;第三产业就是包括除第一、第二以外的其他行业。

我们说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就是第二产业偏重,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薄弱。

因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才引起气候变化的重大变化。

其实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由三次产业革命遗留下来的。

因为当时各国的经济发展迫切要求发展产业经济。

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最快。

因为当时世界各国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战争,遭到战争的迫害,对化石能源的需求急剧上升。

如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最终导致我们的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污染,气候极巨变化。

大量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氮(N2O)、氢氟碳化物(HFC)、金氟碳化物(PFC)、六氟化硫(SH6)〕⑧排放到空气中,使全球气候变化急剧恶化。

例如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变大、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沙漠化加剧、极端气候频度加大(在局部地区也可能与“温暖化”反向而行,出现极端严寒气候)、农作物收获大幅减少等等。

面对这些气候、环境、生态问题,我们反思一下,其实是我们不重视经济结构的合理发展所造成的结果。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危机必然要求人类抑制、约束和改变哪些引起气候变化的活动。

1992年5月,192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参加了联合国政府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气候公约》﹚确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关于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公约。

目的就是为了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前面我们提到过,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CO2浓度曾是280ppm﹙即0.0280﹪﹚。

而在2005年升高到了378ppm,平均每年升高1.5ppm—2.0ppm。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大国和地区都采取了那些措施:美国:在2009年2月26日,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一些新的气候变化战略。

明确中长期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减排14﹪,到2050年减排83﹪,设定美国的基准年,强调以2005年为基准年。

欧盟:于2007年1月通过了《能源—气候变化一揽子政策》。

其中提出了三个20﹪的目标,即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20﹪,通过提高能效、使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费量减少20﹪,该政策旨在“把欧洲改造成高能效,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催生一个新的工业革命。

”日本: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于2009年9月下旬宣布了2020年比1990年减排25﹪的中期目标。

中国: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对气候经济学研究上的不深入,缺乏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的认识,使得在制定政策方面不是很注重气候变化的问题,导致近些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一些问题上吃了很多苦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南方的冰雪灾害。

国际能源协会估计,在2004—2030年间新增排放CO2中,发展中国家将占到3/4,而中国将占发展中国家新增排放的39%。

因此,中国应当从发展、公平角度考虑,积极进行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从政策上进行引导,探索并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由之路,抓住这个机遇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主要有以下措施:1、进行碳定价,使人们对其行为承担全部社会成本。

从经济学角度上看,温室气体具有外部性:排放温室气体的人们造成了气候变化,但他们所造成的结果并不是全部由他们承担,而是其成本由地球和其子孙一起承担。

因此,要消除这个外部性就应当采取税收、交易等手段对碳进行定价,使排放温室气体的人们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全部社会成本。

这样就会使人们放弃高碳商品和服务,用低碳作为替代。

利用税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获取稳定的财政收入。

2、加强国际技术合作,推动一系列低碳高效率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首先,应加强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使全球共享技术发展所产生的惠益;其次,应建立有效的技术合作机制,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技术的研发、应用与转让;同时,消除技术合作中存在的政策、体制、程序、资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为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措施,使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在实践中得以顺利进行;应建立国际技术合作基金,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3、排除对提高能源效率的阻碍,对人们进行宣传、教育和说服工作,帮助他们了解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培养对气候变化本质及其后果的共识,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支持国内及国际性行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可以利用图书、报刊、音像等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各阶层公众进行气候变化方面的宣传活动,鼓励和倡导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倡导节约用电、用水,增长垃圾循环利用和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等;在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中纳入气候变化普及与教育的内容,使气候变化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组织有关气候变化的科普学术研讨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充实现有气候变化信息网站的内容及功能,使其真正成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一个快速而有效的平台最终途径还是调整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由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发展模式向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能效的发展模式过渡。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高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把产学研连为一体,形成优化、良好的产业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得到发展和改善的第一推动力。

﹙三﹚气候变化引起新的经济革命:气候变化是人类活动不断影响自然的量变过程的结果。

⑾既然气候变化是我们人类人为活动所造成的,那么我们人类就有义务和责任去改善气候变化。

导致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原因是我们为了满足我们的物质欲望的经济发展所造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