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瑜伽课程设计和训练原则

瑜伽课程设计和训练原则

瑜伽教练讲述瑜伽课程设计和训练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作为科技高度为人类服务的现代社会,汽车、电梯、全自动化、智能化的办公设备,生产设备,家用电器将人们从繁琐的工作和生活中解放出来。

但这种状态也造成了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骨骼肌肉衰退等现代都市病的患病率增加。

这种现象迫使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体育运动和古老的瑜伽。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计时必须关注到全面性原则。

1、关节、肌肉、运动平面的锻炼
为了保证课程的舒适性和实效性,在每节课程的设计中应将全身关节、肌肉、不同运动平面的动作尽可能全面地涵盖进来,使练习者在一节课内使身体充分享受运动后的舒畅。

2、健康人群的体能要素
每节课尽可能涵盖健康人群的体能要素,务求体能获得全面性发展。

(心肺功能、体脂百分比含量、柔韧度、肌力、肌耐力)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健康的适应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条件。

所以在每堂课程中都应有所涉及,不可因教练个人的喜好而有所偏废。

3、展现瑜伽理念
根据瑜伽自身的特点,教练应该在每节课程中尽可能全面地向学员展现瑜伽,比如在正式开始课程前向学员讲解一些瑜伽的小知识,根据学员练习进度在课程中加入呼吸练习、收束、契合、洁净功等练习。

而不是在每节课上只做体位,大练“瑜伽操”。

应该利用瑜伽自身的优势使学员的体力与心力和谐发展,把锻炼身体和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超负荷性原则
作为忙碌的现代人,每次健身都希望得到运动后的感觉,从运动理论上讲,锻炼效果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的强度。

弱刺激不能引起肌体功能的变化,这就是学员们常讲的“没感觉”。

但运动负荷过大对身体不仅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还可能损害健康。

只有适宜的运动强度才能有利于恢复和超量补偿消耗掉的能量。

1 运动量稍高于正常运动或训练强度
教学训练给予肌体的生理负荷应稍高于学员平日已适应的运动强度。

只有较常量稍大的运动强度才能促使身体功能的逐步提高。

2逐渐增加强度.令身体不断去适应新强度
随着锻炼效果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肌体对原有生理负荷的反应会越来越小,效果也就必然有所减弱。

因此,需要随叫调整运动强度,这样才会促进身体功能踏上良性循环。

3避免过劳
在身体过劳时,无法完成超量恢复,免疫力受抑制,易发生运动损伤。

所以要把握好训练的度,将强度控制在让学员“踮起脚能章到”的高度。

并随时调整课程,从根本上杜绝学员过劳现象的发生。

4不断调整课程使运动强度达到超负荷性
(1)动作分解准确,指导到位。

可以将动作的要点、难点、重点全部体现到位。

(2)增加姿势的保持时间。

在学员正确完成动作的前提下.可以将姿势定型的时间予以适度增加。

(3)改变动作的生物杠杆以增加动作强度。

在生物力学部分已经讲解了动作的杠杆原理,在原动作的基础上缩减力臂,延长力矩可增加动作的强度,易达到超负荷性。

(4)增加动作组数。

单纯增加动作次数对课程的趣味性是一种挑战,所以,我们提倡增加动作组数来强化效果。

比如可以在三角伸展前加一组弦月式,这样,身体外侧屈的强度自然加大,但课程并没有因此而呆板。

(5)减少姿势间的调整时问。

对于刚开始练习瑜伽的学员,对于动作间的调整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将调整时间慢慢固定在2秒左右。

(6)改变课程环境。

将平衡练习放置在瑜伽垫,或是闭上眼睛进行。

改变室温或是增加或减少辅助设备的使用。

这些措施都会使超负荷性易于达成。

5不可缺少的设计安排
在时间匆忙、无暇备课的课堂上,只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练习,就会使学员有练习感觉。

(1)瑜伽练习中有句话叫做人有多年轻,背有多柔软,这话反过来也成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背部的关注很少,所以对背部的三平面练习都需要予以关注。

如矢状面的猫、虎或蛇击、蚚蜴等:水平面的脊柱扭动冠状面的三角、门闩等都需有所涉及。

这样会使学员体会到练习的轻松感。

(2)必须加入腿部的伸展动作。

同理。

在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人老腿先老””,腿部肌群一经打开,学员立刻会有充满活力的感觉。

(3)在课程开始之初加人双臂向上伸展的动作。

这样,三焦经得到调理。

在中医医典《素问》中,手少阳三焦经被封为“决渎之官”。

它的打开有使全身经络畅通之意。

可放在课程之初,给经脉“热身”。

(4)平衡练习放松思想,镇定心神,是作为瑜伽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

(5)给予适度肌力、肌耐力练习,强化肌肉纤维。

促进循环。

微微泌出的汗珠会使学员
有运动的畅快感。

三、针对性原则
对于教练而言,每个学员都有权利成为个体。

只有圆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使每节课程都取得成功。

可能很多朋友会问,学员并没有定制私教课程,对于一堂团体课来说,怎样才能做到针对性原则呢?下面。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

1针对性指导
在专业的会所里,会有每位学员的身体状况调查表,上面详细记载着每位学员的身体状况及练习要求,教练代课前定要详细阅读,做到对每位学员的状况了如指掌。

对于非专业俱乐部,教练要充分利用课前课后的时间同学员进行交流,在充分尊重学员的基础,全面了解学员的身体状况及练习目标。

1小时左右的瑜伽课程有1 2~l 6个动作。

在这些动作的练习指导过程中,教练应针对每位学员的身体状况和练习目标作出不同的侧重指导,比如做颈功及肩关节练习时,着重指导颈、肩有问题的学员。

做喉轮收缩按摩时,则着重指导专为控制体重和甲状腺功能有异常的学员。

在下课后可将本次课程中对到课学员的针对性练习个别提示给学员。

2给予鼓励
新学员初次接触课程,通常自信度不.自我意识过强,很难将注意力放到动作对自己身体所形成的感觉上,容易过度关注其他学员或盲目自嘲干扰到其他学员的正常练习。

而老学员已有一定的练习基础,很快进入瑜伽练习状态。

对已掌握的动作兴趣较低,通常不愿与新学员同堂上课。

这个问题在非专业场馆的综台性课程中更为突出,要使不同水平的学员在一套统的动作与节奏下很好地完成课程,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请在极限边缘温和地伸展”所能做到的.而是要做到求同存异的差异化教学。

也就足说,对老学员要保证其动作的准确性和标准度,要让他们认识到自身和标准的差距。

对新学员,则要以表扬为主,建立学员的自信。

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这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

写文章有句话叫做“文似看山不喜平”。

这话用在课程设计里也非常好。

课程的平铺直叙会使学员很快丧失运动兴趣。

如果将每节课突出个重点练习部位,比如纤腰收腹、削肩塑臂或在当节课程中选取个大家都非常感兴趣的动作详解,这些都是形成课程兴奋点的不错的办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