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菜肴小故事

菜肴小故事

松鼠桂鱼藏利剑松鼠桂鱼是苏州松鹤楼菜馆的名菜,也是苏式菜肴中的珍品。

松鼠桂鱼,因其菜形酷似松鼠而得名。

菜盘上桌,鱼首微昂,鱼尾高翘,浇上卤汁,立即发出"吱吱"的声音,犹如松鼠在欢鸣一般。

松鼠桂鱼是由古代的"鱼炙"演变而来。

传到清朝,才名声大震。

说起来还是乾隆下江南时的事情。

乾隆又一次来到苏州。

他听人们都称赞松鹤楼的菜做得不错,心里一动,便带了两个内待和一班护卫,乔装打扮,直奔观前街,远远望见松鹤楼,乾隆便想当年曾在此为了一道"全家福"菜,而遭受奚落的事,心里不免有些酸溜溜的,于是,盘算着这次一定要抖抖威风,消消当年的那股恶气。

他迈步走进店堂,一眼看见案桌上满身斑点的桂鱼活蹦乱跳,便回头向内待示意要这道菜。

内待立即向跑堂的交待了一番:跑堂的忙找店老板嘀咕了一阵。

店老板见进来的这位贵客举止非同一般,说话是北方口音,身旁有人服侍,周围又有便衣护着,便已料到绝非寻常人物。

他忙向厨师发话::"有贵人来吃饭,一定要把看家的本领拿出来。

这样一来,楼上楼下一阵忙乱。

不一会儿,一盘热气腾腾、色鲜油亮的松鼠桂鱼摆在了乾隆的同前。

店老板亲自上菜把盏,站立一旁伺候。

乾隆也不举筷子,用手一指问道:"此鱼何名?" 店老板答道:"此乃桂鱼。

" 又问:"此菜何名?"答道:"此乃小店名菜松鼠桂鱼。

因其形如松鼠,故而得名。

请贵客品尝。

" 乾隆仔细一看,果然有些意思,便举筷尝了一口,说道:"嗯,味道不错!" 店主人忙又陪笑说:"这道菜还有一段来由哩!" 乾隆问:"什么来由?你慢慢讲来。

"店老板上前一打躬,说道:"请贵客听小人道来。

"传说春秋时期,吴王僚专横无道,举国臣民非常痛恨他。

他的堂兄公子光便有意除掉吴王僚而自立为主。

这时,伍子胥便将名士专诸推荐给公子光。

公子光深知王僚爱食鱼炙,就派专诸到太湖向名厨专门求教制作鱼炙的技术。

数月后,专诸学成回来,公子光便设计宴请王僚,命专诸想办法在宴会那天,将匕首藏在鱼炙腹中敬献,伺机刺杀王僚。

专诸欣然领命。

只是,在鱼腹中藏匕首,而又不能露出破绽,确实难处不小,为此,专诸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他先将鱼背上的肉剞出花纹,入油锅一炸,鱼肉便松涨竖立起来,再用佐料一炙,浇上辅料,鱼的外形就模糊不清了,端上桌来,很难看出其中暗藏的匕首。

"’鱼藏剑’果然灵,公子光剌杀王僚取得成功,自立为王,独霸一方,这就是吴王阖闾。

于是,鱼炙也随之出了名。

此后,只要吴王阖闾高兴,便叫专诸做这道菜。

有一次,刚把这道菜端上来,一个侍从突然大声叫道:’大王,请看这鱼炙可象松鼠?鱼肉多么象蓬松的松鼠毛……’经他这么一说,大家都觉得象。

于是,松鼠桂鱼的名字就叫开了。

"乾隆听完店老板讲的这段故事很满意,便赞赏地说:"这故事很有趣,这鱼也很有味。

" 从此,松鼠桂鱼也就名扬四方了。

狗不理包子传说在清朝的时候,天津附近武清县杨村住着一个少年人,名唤高贵有,他从小性格倔犟,出了名的牛脾气,如果逆了他的性子,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任何人也不理。

这一天,高贵有的牛脾气又发作了,父亲吓他不睬,母亲劝他不理,就是拧着脖子,一声不吭,母亲叹了口气,说道:“你这种牛脾气呀,真是个‘狗不理’啊!”意思是说他脾气坏得连狗也不愿搭理。

“狗不理”的绰号,就这样传开了。

转眼间,高贵有长到14岁,脾气依然十分暴躁倔犟。

父亲害怕他在村子里惹是生非,就托人把他带到了天津,去学点手艺,去找点事做。

恰好坐落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需要小伙计,高贵有就被介绍了进去。

刘家蒸吃铺主要经营蒸食和肉包,供应那些在运河上讨生活的船工、纤夫以及小商小贩,活计十分繁重,高贵有虽然脾气坏,但从小吃惯了苦,所以干活很勤快,店里的师傅们都很喜欢他。

高贵有人又十分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像,一学就会,因而店里就专门让他学做包子,由于高贵有勤奋好学,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有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有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

由于高贵有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所以做出来的包子特别好吃,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

由于人们喊惯了他的绰号“狗不理”,顺带也就把他做的包子称为“狗不理”包子。

没想到这个特别的名称竟使得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了。

高贵有生意越做越好,就越来越感到“狗不理”的绰号难听,就给自己的店铺取了个雅致的牌号,唤作“德聚号”,这个牌号虽然好听,但人们还是“狗不理”不离口。

有一天,几位外埠客商专程来品尝“狗不理”包子,一进门就问:“老板,这儿是‘狗不理’吗?”高贵有一听,立刻恼火起来,犟着脖子,粗着嗓子说道:“咱这儿有招牌,是德聚号,你们长没长眼睛?‘狗不理’在那边,要去趁早。

”客商们一看,果然不是“狗不理”,转身出门去找了一圈,又转回来了,对高贵有说道:“你就是‘狗不理’呀!怎么开这种玩笑呢!”高贵有一看,这个绰号是怎么也摔不掉了,现在连外埠人也知道了,没有办法,只好任人家去叫。

就这样,“狗不理”的名号越传越广,“狗不理”包子也越来越被人们喜欢,成了中国著名的传统风味点心。

饺子的来历和传说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

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

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

”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

“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

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

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

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

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

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

象征三阳开泰。

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

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

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饺子源于我国有2600多年历史。

据说,饺子源自“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

东汉时期,南阳郡涅的张仲景,在长沙太守期间,见白河两岸乡亲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冻溃烂,心不能忍,辞官为民行医。

冬天刚到,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熟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每人每只娇耳一碗汤服后周身血液上涌,两耳发热,寒气顿消。

冻耳很快治好。

1700多年来世代承传,人们每年冬至包食娇耳以纪念张仲景恩师。

据说,女娲捏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

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