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案例》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并认识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所以,我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思考方法,通过“操作—推导—归纳”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同时加深平面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为后面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作好铺垫。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现就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为例。
[片断] 在“初构”环节的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1: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生2:也可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3:也许三角形呢?
师:那好,就请你们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内先议一议,然后剪一剪、拼一拼,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合作讨论,然后动手操作)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1:我们组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2:我们组还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3:我们是沿着一条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学生想出了很多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反思]
一、还学习的主动权于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热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
”而儿童的这种
需要更为强烈。
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间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动了他的这种需要。
他就会有一种探究的欲望,此时的教师应适时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给学生一个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真正做一个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有时教师要舍得“放”,说不定学生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教师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引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在教学中,我用一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那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转化”的思想上来,又给予了多元的方法提示(可以议一议、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更多的活动空间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