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的变迁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表现①近代:男性服饰:鸦片战争前后,分别是长袍马褂和西装;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女性服饰:旗袍是受到女性欢迎的服装。

②现代: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

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

3.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二、习俗风尚的变革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表现(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

(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

(3)思想观念: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并步入社会。

[轻巧识记]物质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3)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

广义的社会生活中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

内容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活动,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广泛领域。

[思维升华]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的传统饮食产生的重要影响(1)从食用的原料来看: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卷心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味素等调味品。

(2)从食品的生产上看:一些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易误辨析]近代物质生活(1)近代以来,中国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中西结合,由落后走向进步和时尚。

(2)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

2.概况(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

(2)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3)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4)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展。

(5)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

(6)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电事业(1)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2)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3)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电信事业的发展(1)电报①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②1906年,创办了无线电报。

(2)电话①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②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轻巧识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归纳概括]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1)中国近代交通工具都是从外国传入的。

交通运输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国控制。

(2)铁路、水运、航空都获得一定的发展,中国交通运输业开始近代化。

(3)交通工具(运输业)地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发展比乡村显著。

(4)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同时并存。

(5)起步晚,发展慢,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思维升华]中国电信之最1871年4月,英国、俄国、丹麦铺设的香港至上海、长崎至上海的水线违反清政府不得登陆的规定,铺设到上海市内登陆,当年6月3日开始通报。

这是中国的第一条电报水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1879年,李鸿章在其所辖范围内修建大沽、北塘至天津,以及从天津兵工厂至李鸿章衙门的电报线路。

这是在中国内地自主建设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路。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这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总局。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

2.国人办报(1)1873年,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影响较大。

(3)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实现了专门分工。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

(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1928年,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无线电台——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1)1896年8月,在上海,中国首次放映电影。

(2)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

3.电视(1)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截至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轻巧识记]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概念阐释]近代中国出现的四类报刊(1)以传播洋教西学为主的报纸: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2)商业报纸:内容以适应近代社会发展工商事业需要的商情和时事为主。

(3)政论性报刊:是宣传政治纲领的喉舌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4)通俗性报刊:取材世俗,运笔浅显,专门满足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民国成立后,实现了专门分工。

[易误辨析]大众传播媒介报刊、影视和互联网(1)大众传媒向着多样化、时尚化、高科技方向发展,传统传媒继续存在和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传媒异军突起。

(2)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最主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3)《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点石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

(4)《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近现代来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4)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有变化,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2.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变化和影响影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因素1.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使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带来了近代文明。

2.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社会进一步主动发生变化。

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

4.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近代先进中国人努力发展近代工商业,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5.新中国党和政府的奋斗目标的影响:建国后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把实现小康社会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更是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史料一]由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在广大内地农村几乎看不到新生活气息,闭塞和贫穷依然是下层民众普遍的生存状态。

例如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史料二]同治、光绪年间,中国留学生在西方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刺激下,纷纷“改装去辫”,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建议“断发、易服、改元”。

辛亥革命期间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奴隶标志的辫子。

史证史料一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体现出了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原因在于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

史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受国内政治运动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

2.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史料]史证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一)——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二)——1922年的握手礼(图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铁路交通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史料]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史证史料表明了铁路交通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画线部分说明铁路交通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

……洗面擦身之布,旧时多用土布……自毛巾盛行,即下至农家,亦皆用之。

洗衣去垢,囊日皆用本地所产之皂荚,①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用皂荚者。

计时之器,仅有日晷仪,用者亦不多,购买外洋钟表者尤为稀少。

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民国)《嘉定县续志》卷五·风土志·风俗材料二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②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