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鼻肠管(置管)

鼻肠管(置管)


主动置管过幽门
螺旋型鼻肠管
置管步骤
置管步骤
置管步骤
置管步骤

十二 指肠
空肠
置管步骤
置管步骤
置管步骤
置管步骤
置管步骤
置管步骤-双管鉴定法
回抽肠管
抽到肠液
肠管注液
胃管、肠管 均未抽到
双管的优点
• 胃肠减压 • 有效解决胃肠积气 • 减少反复X线摄片
主动置管关键点
• 体位——右侧卧位(解剖结构) • 胃内注气 (200ml) • 遇到阻力时的手法
NJT 前
NJT 后
73% (22/30)
6.7% (2/30)
70% (21/30)
40% (12/30)
56.7% (17/30)
6.7% (2/30)
43.3% (13/30)
10% (3/30)
≤8分 73.3% (22/30) ≤8分 23.3% (7/30) 9-12分 26.7% (8/30) 9-12分 43.3% (13/30)
防 堵管
营养泵匀速注入 逐渐增加输注液量 药物性状 脉冲冲管
定期换管
管路维护
固定
防 脱管
约束
管路护理
如何保持管路通畅 1.应定时冲洗管道,冲洗量20-50毫升 2.冲洗液: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冲洗时间:输注前、给药时、输注结束,连续输注 营养液时,应每4小时用无菌水或温开水冲洗。 4.给药前后也务必冲洗管道(至少20-30毫升清水)
➢ 输注时应观察病人有无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 如病人不能耐受,应及时减慢输注速度或暂停输注
管饲给药的五个规定
• 给药前停止EN • 冲洗喂养管 • 碾碎 • 可行时首选溶解法且不混和药物 • 每给1种药后都要冲洗
临床效果
能量供给目标 血清白蛋白(<35g/L) 吸入性肺炎 营养输注不耐受 预后(GCS )
被动等待过幽门




个案介绍
• 女性,90岁 • 重度颅脑创伤 • 长期卧床、反复吸入性肺炎 • 曾经置鼻肠管失败,家属拒绝做PEG
个案介绍
不 轻 易 放 弃
成功
较浅
失败
管道护理
每日评估
1. 外露长度 2. 使用过程中确保位置正确 3. 通畅 4. 注意管路压迫皮肤引发的溃疡
管路维护
※小窍门:喂养管堵塞时可用碳酸型饮料冲洗管道
输注护理
➢ 连接肠内营养泵的营养袋管路建议24h更换
➢ 速度:控制输注速度从低到高:一般从40—60ml/h到 100—150ml/h,极其危重患者起始输注速度可从 20-30ml/hr开始
➢ 温度:要注意肠内营养液的温度 30℃—45 ℃(电加温)
➢ 角度:胃内喂养时,病人应取头高30°— 45°半卧位
≥13分 33.4% (10/30)
NJT与PEG(PEJ)
NJT
操作
简单、易行
家属依从性 易接受
护理
简单
耐受性
较好,自行拔管,逆蠕动
PEG/J 内镜辅助下 不易接受 定期换药、旋转管路 好
并发症

费用 适用人群
较低 短期需要管饲,预后较好
少,注意感染(我们曾经一例 死于腹腔感染)
较高
长期需要管饲,预后不佳
• 在不同状态下,误吸发生率不同 • 睡眠状态约为45%,意识障碍者约为70%,放
置肠内喂养管(enteral tube feeding,ETB)约 为50%,气管插管约为50% ~ 75% • 误吸导致的吸人性肺炎发生率为10% ~43%
误吸处理推荐意见
• 尽量幽门后置管 • 每4小时测定胃内残留量,大于150ml,延缓EN
神经系统疾病肠内营养支持操作规范共识(1版)
肠内营养途径与方式
• 鼻胃管 (NGT) • 鼻空肠管 (NJT) •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口 (PEG/PEJ) • 手术放置空肠造口管
鼻胃管的局限性
• 不宜达到能量供给目标 • 肠内营养耐受性差 • 吸入性肺炎发生率高
最为严重的并发症--误吸
床旁盲插鼻肠管的经验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高压氧科 狄红梅
高压氧舱
危重症治疗与护理
疾病分布
缺血缺氧性脑 病
14%
重度颅脑创伤 19%
脑脓肿 3%
脑垂体瘤 术后 3%
脑卒中 61%
肠内营养的重要性
• 保护胃黏膜屏障 • 减少危重患者感染发生 • 降低医疗费用 • 耐受肠内营养的患者首选肠内营养
优先选择幽门后置管
PEG/J的局限性
• 有创操作,家属不接受 • 费用 • 科室协作问题
床旁鼻肠管的优点
简单易行 护理方便
无创 易接受
床旁鼻肠管问题
• 总成功率不高 • 常用的被动等待过幽门所需时间长 • 需反复行X线摄片鉴定
我们的希望
探讨增加床旁盲插鼻肠管成功率的方法
减少X线摄片的鉴定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