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冲碎石桩地基处理施工方案目录1工程概况 (2)1.1工程简述 (2)1.2工程地质 (3)1.3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指导思想 (4)1.4施工总体规划 (5)1.5施工方案要点 (6)2资源配置 (6)2.1施工原则 (6)2.2人员配置 (7)2.3设备配置 (8)2.4材料供应 (8)3振冲碎石桩施工 (9)3.1试验桩施工 (9)3.2振冲施工流程 (10)3.3振冲施工 (11)3.4施工过程控制 (14)3.5质量检查和验收 (16)3.6泥浆排放处理 (17)3.7进场原材料质量检测 (17)4施工进度安排 (17)4.1施工工期 (17)4.2组织协调 (17)5质量保证措施 (18)5.1质量保证目标 (19)5.2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19)5.3质量保证措施 (19)5.4质量管理措施 (20)6 环境、安全、职业健康、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20)6.1施工降噪 (20)6.2其它环保措施 (20)6.3安全保证措施 (21)6.4 文明施工措施 (21)1工程概况1.1工程简述1.1.1 总体概况本工程为通州区污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森林公园和北运河新堤路的东侧,见图1-1所示。
本工程包括污泥处理车间和办公楼,其主要是对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无害污泥用作绿地种植肥料再利用。
图1-1 本工程所在位置图建成后主要处理以下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河东再生水厂(距离0.02km)、八里桥水质处理站(距离17km)、北运河补水净化工程(距离7km)、碧水污水处理厂(距离10km)。
厂区建构筑物平面图见图1-2所示。
工程位置图1-2 厂区平面图1.1.2 工程建设主要内容本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纸所示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屋面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工程、通风与空调工程、工艺设备安装工程、电气工程、消防工程、室外工程等。
1.1.3基础处理工程本工程污泥处理厂房、综合办公楼需要进行地基处理,以消除场地液化沉陷,要求处理后的液化地层液化指数不大于5。
地基处理范围为基础边缘以外7m,地基处理后承载力污泥处理车间不得小于140kpa、地磅房及综合楼处理后承载力污泥处理车间不得小于90kpa,在处理完成后清除费桩头土层,分层回填碎石褥垫层,回填厚度0.3m,压实系数不小于0.9。
采用振冲碎石桩进行地基处理,桩径为1000mm,设计有效桩长14.1m(局部11.6m-15.8m),施工预留桩头高出设计有效桩顶标高不小于1m。
污泥处理车间碎石桩间距 2.2m,办公楼碎石桩间距 2.4m,正方形布桩形式,总桩数2444根。
1.2工程地质1.2.1根据本次勘察现场钻探、原位测试成果,按照地层沉积年代、成因类型,将拟建场地本次勘探深度50m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为人工堆积层、新近沉积层和一般第四系三大类,并按地层岩性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一步划分为5个大层,现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对各土层的基本特征综述如下:⑴人工堆积层①杂填土:杂色,稍密,湿。
以建筑垃圾为主、含灰渣。
层底标高14~19 m,层厚1~8m。
该层之下为①1素填土层。
①1素填土:黄褐色、稍密、湿。
以粘质粉土和砂质粉土为主,含少量砖块、灰渣。
层厚最大3m。
⑵新近沉积层②粉细砂:灰色,稍密~中密,湿~饱和。
含石英、云母、长石。
层间夹有砂质粉土、粘质粉土、重粉粘和粘土层。
层底标高0.5~5.7m,层厚10.4~17.5m。
②1砂质粉土、粘质粉土:灰色,中密,稍湿~湿。
含云母、氧化铁。
云母、氧化铁。
层间局部为重粉质粘土层。
层底标高15~16m,层厚2~3m。
②2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粘土:灰色,很湿,可塑~软塑。
含云母、氧化铁及有机质。
局部为粘质粉土层。
层底标高5~9m,层厚2~6m。
⑶一般第四纪沉积层③粉质粘土:灰色,很湿,可塑~硬塑。
含云母、氧化铁,局部为砂质粉土和粘质粉土层。
层底标高-2~1m,层厚0.8~3.6m。
④砂质粉土、粘质粉土:褐黄色,稍湿~湿,密实,含云母、氧化铁。
层底标高-3.3~-1m,层厚0.3~3.3m。
⑤细砂:灰色,饱和,稍密。
含石英、云母、长石。
本次钻探未揭穿该层,最大揭露厚度25m,最低层底高程-29m。
层间夹有⑤1粉质粘土和⑤2砂质粉土层。
⑤1粉质粘土:灰色,很湿,可塑~硬塑。
含云母、氧化铁,层间夹重粉质粘土、粘土和砂质粉土层。
层底标高-21~-18m,层厚3~4m。
⑤2砂质粉土:灰,稍湿~湿,密实。
含含云母、氧化铁。
层底标高约16m,层厚0.3~1.0m。
1.3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指导思想1.3.1编制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1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2-200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1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 DBJ11-501-2009《通州区污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岩土工程勘查报告》《通州区污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总平面图》《通州区污泥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基础平面布置图》1.3.2编制原则(1)满足业主对工程工期、质量、投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原则;(2)服从业主、服从设计、服从监理,团结协作,一切为工程服务;(3)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做到连续均衡生产。
1.3.3编制指导思想(1)体现优势:根据工程特点,结合我公司在振冲工程技术领域的技术组织与运用优势,以及我公司在以往振冲桩施工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我公司先进的技术管理与运用能力,确保工程工期、质量及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的要求;(2)保障资源:我公司将组织最强最精干的人员、设备投入本工程的施工,采用合理先进施工工艺,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工期,确保环境符合业主要求;(3)科学管理: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控制工序和工艺,保证施工质量。
1.4施工总体规划1.4.1工程施工特点(1)本工程量较大,施工时间短。
(2地层土质差异较大,施工时要根据地层的变化调整震冲参数。
1.4.2振冲处理地基的目的基本消除地基液化,振冲处理后地基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
1.4.3施工部署(1施工现场的临时水、电、路进行布置并施工,满足震冲桩的施工要求。
(2)污泥池车间的西侧布置泥浆池,沉淀后的施工水回流到打桩区域的蓄水池,淤泥运弃到厂外的弃土区。
(3)振冲桩的施工顺序:场地平整—测量放线—试验桩施工—试验桩的检测—综合楼及磅房振冲桩施工-综合楼及磅房振冲桩检测—污泥车间振冲桩施工—污泥车间振冲桩检测。
1.5施工方案要点根据本工程的施工特点,结合我公司多年的振冲施工经验,拟定本工程施工方案如下:1.5.1施工准备振冲桩施工是本工程的重点,施工中必须抓住“人”、“材”、“机”进行合理规划布置,布置通畅便捷的施工道路;保证材料的充足和施工设备的高效运转;制定合理的施工程序,以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合同工程按期、优质完成。
1.5.2施工布置(1)总体布置:施工布置主要包括场区、施工道路和施工水电的布置。
施工供电电源由污水处理厂内变压器接入,通过支线接到工作面,并设电表计量。
(2)施工路:在污泥池处理车间北侧布置施工路,施工路用碎石硬化,路面宽度5.0m。
(3)泥浆池:泥浆池布置在污泥处理厂房的西侧,泥浆池长20m,宽6m,深2m。
(4)施工用电污水处理厂可以提供500kw的施工用电,我方从污水处理厂的电源接入现场。
(5)施工用水采用5.5kw潜水泵抽取污水处理厂中水。
2资源配置2.1施工原则我单位将本着“科学、精干、高效”的组织原则进行周密、完善的施工组织。
(1)选派有项目管理经验和丰富施工经验的管理人才及工程技术人才,采用项目法施工,组建项目部,负责本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工作。
(2)选派我单位参加过类似工程建设的施工队伍及人员参与此项目施工,确保投入一流的工程管理人员,一流的工程技术人员,一流的施工队伍。
(3)信守合同,确保工程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及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4)协调好与各单位及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做到让业主满意,当地人民满意。
2.2人员配置(1)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项目部设项目部经理、项目总工、生产经理、技术员、质检员、试验员、施工员、测量员、资料员。
现场施工作业层由3个振冲施工队组成。
施工组织机构见图2-1所示。
图2-1 施工组织机构图(2)在劳动力组织中,我们本着均衡生产,减少浪费,人力资源充分利用,降低工程成本的原则。
按其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强度和工种需要数量进行优化配置调整。
在劳动力需用量计划的基础上再具体化、细部化。
劳动力计划见表2-1。
表2-1 劳动力计划表2.3设备配置本工程工程量大,工期短,根据工程量及工期要求,投入ZCQ130型振冲器4套(其中1套备用),主要机械设备配置见表2-2所示。
表2-2 振冲桩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表2.4材料供应(1)桩体材料碎石振冲桩桩体材料应采用级配碎石,粒径40-150mm(粒径小于40mm和大于150mm的碎石含量不超过15%,最大粒径不超过200mm),含泥量不大于5%,无风化。
3振冲碎石桩施工3.1试验桩施工(1)施工前应进行成桩工艺和成桩挤密试验,当成桩质量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与设计联系调整施工参数,重新进行试验。
(2)具体试桩情况如下:按照设计要求试验桩设置,本次试桩分为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有20棵碎石桩。
见图3-1所示。
每个区域分横向5列,纵向4列,进行施工,桩间距2200mm 正方形布置。
施工后,间隔时间不宜小于7d方可进行质量检验。
图3-1 试验区平面布置图(3)施工质量的检验,对桩体可采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对桩间土采用标准贯入试验。
桩间土质量检测的位置应在等边正方形的中心。
检测深度不应小于处理地基深度,桩体及桩间土检测点数不应小于2点,静载1个点。
(4)处理后桩体和桩间土应达到以下技术参数:桩体: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击数不小于10击(车间),7击(办公楼)桩间土:杂填土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击数不小于3击(车间),2击(办公楼);粉细砂标准击数不小于20击。
(5)试验合格后再进行正式桩的施工。
3.2振冲施工流程图3-2 施工流程图3.3振冲施工3.3.1施工准备(1)技术交底项目部组织全体技术人员、专职质检人员、试验员、测量员、各班组长及队员,熟悉业主的招标文件、图纸、本公司的投标书及施工组织设计及有关操作技术规程、规范标准等,并进行技术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