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进行科学探究需要的使用技能,如使用基本工具和
一起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
本节内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里的内容,较详细地说明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长
度测量工具的选择及测量方法的设计等。
设计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能保持学生较
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学习纳米概念有助于学生了解“纳米技
术”的概念及意义。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学生学习测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学情分析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运用工具进行测量。
几乎每位学生都使用过刻
度尺,但能正确使用的却很少,特别是要求做到“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
确”。
所以,除了严格的测量要求之外,还要求学生实践体验使用刻度尺和量筒,
尽可能地从身边的例子入手,学习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纠正平时不科学的测量方法。
让学生用特殊法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过程与方法: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
度测量的结果;熟悉量筒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量筒,学会记录体积
测量的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和实际养成规范使用仪器的习惯,养成严谨、细致、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积极思考习惯,树立勇于探索新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和量筒,学会记录长度和体积测量的结果;
2、难点: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
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五、课的类型、学时及教学方法
课的类型:新课
学时: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长度的测量;第二课时:体积的测量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六、教学用品准备
刻度尺、卷尺、皮尺、三角板、硬币、铜丝、铅笔等
七、设计理念(参考课程标准)
1、身边实例,实用激趣
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基础,尝试在生活中“解决关于长度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2、尝试操作,不断修正
刻度尺的正确操作是本节的关键,利用尝试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
合作交流的方法,相互之间彼此订正
3、设计方案,思维创新
特殊的长度测量有许多种方法,所以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多种不同的方案解
决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设问:我刚来台州,对台州的环境不是很熟悉。
现在我想请你告诉我临海江
南长城有多长呢?
学生:2000米,3500米,1万米……
教学意图:从身边的实例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让学生说出江南长
城有多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引入了课题。
(二)新课展开
教师设问:生活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测量长度呢?
学生:身高、家离学校的距离、东方明珠塔的高度、江南长城的长度
教学意图:首先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的长度,可能这种体验时不科
学的,但通过下面的学习得以纠正。
教师设问:请你列举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
学生:小明的身高160cm,书本长为20cm,江南长城长为5000米……
阅读“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
教学意图:纠正学生在生活中对长度的感性认识、特别是提出长度的单位,并说
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问:利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学生:直尺、三角板、卷尺、钢尺……
教师讲解:定性测量有步距、指间距等,工具测量有刻度尺、三角板、卷尺、钢
尺,并逐一展示。
高科技测量工具有声纳、雷达等
活动:请三位同学分别测出黑板的长度,并每组测两次。
学生讨论:学生测量的结果是否带单位?谁测得更准确一些?要想更精确,该怎
么办?
教学意图:让学生亲自测量体验测量需要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态度
活动:每位同学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与宽度、自己的指距等,最后比较结果
(1)认识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读数要估读一位
(2)刻度尺读数时要平视
(3)“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教学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测量技能
探究:我们可以用自行车当作里程表测量路程吗?试说出用自行车当作里程表测量路程的具体方法。
(尽可能多的方法)
设问: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学生分组讨论
探究:(1)怎样测量出硬币的直径和周长?
(2)给你一根细铜丝,你能测量它的哪些量?
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断尝试,从学生尝试的方案中不断地改进
教学意图:积累测量长度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三)课题小结
(四)作业巩固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
(一)测量: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国际单位:米(m)
(二)长度单位
常用单位:厘米(cm),毫米(mm),千米(km),纳米(nm)
(三)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米=106微米=109纳米
(四)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1、认识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读数要估读一位
2、刻度尺读数时要平视
3、“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十、教学反思(教学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