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一】《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

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

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

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

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

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com的。

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

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

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二】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

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

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

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

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

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

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

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

他认为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

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没有有效性。

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认为理性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它是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所以这样就容易使推论因主观的需要而产生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从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观实在对象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概念了。

这样人们对无条件者(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等等)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些都属于假知识,如关于灵魂作了含有四名词错误的谬误推理,关于世界整体则陷入了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推出了一些无客观实在性的先验理想等等。

其次,在对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规定之后,作者就对在此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的形式条件作了说明,这也就是先验方法论。

他认为纯粹理性的理论使用没有法则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练,从而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这样就不会让纯粹理性的使用扩展到经验之外,这种做法就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另外,它又说明了纯粹理性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这就说明要建立一种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从而为《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还有,康德又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出发,来说明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总体构成。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可是自己一直都不知如何下笔。

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

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

()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己当初是多么肤浅。

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知道了我以前一直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己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可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己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

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己。

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后来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可是到现在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可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

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文明前行的灯塔,可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己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可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己,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大学生《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四】《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写的,伊曼努尔康德,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代表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其中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版奠定了其在哲学史的地位。

他被后世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在我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相对于康德其他的作品来说,其的流传的广度和影响的力度是最为突出的,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它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

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一共可分为序,导言,先验原理论,先验方法论。

对于里面的内容,我就不加概括了。

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研究。

在整本书中,康德很少举例,目的在于不使论述显得通俗化,可以说整本书,在某种意义上达到纯粹直观。

本书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来展开,该观念的提出弥补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不足之处。

康德的哲学是批判哲学,康德认为一切分析判断都是先天判断,就是先于经验不依赖于经验的判断。

也就是说先天判断包含分析判断,它们的共性就是普遍性和必然性。

但是我们丰富知识又是依赖于经验,只有通过经验才能够扩充知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经验主义也是主流的。

康德认为分析判断不同于综合判断,并且,有一种判断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这种判断叫先天综合判断。

在他看来,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认为一切综合判断都是经验的,一切先天判断都是分析的。

但康德认为这样的结论是有些偏颇的,便有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观点,只有先天的,才有普遍必然性;只有综合的,才有经验性;只有二者相结合的,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

在康德之前,科学的方法论分为独断论和怀疑论,笛卡儿、沃尔夫是独断论方法的代表,休谟是怀疑论方法的代表,康德认为这二者都是片面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