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工程桁车安装施工方案编制:审核:批准:×××××××集团有限公司编制时间: 2020 年 05 月 10日目录第一章工程概况 (1)第二章编制依据 (2)第三章作业准备和条件 (3)第四章作业方法及安全、质量控制措施 (6)第五章作业质量标准及检验要求 (11)第六章危险源、环境因素辨识及防范措施、文明施工标准 (13)第七章附录 (15)第一章工程概况1、概述1.1工程名称:×××××××消防水泵站安装工程。
工程地点:××省××市××××区×××路××号。
建设单位:××××××××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内容:设备安装:一台LD6-9.5A3桥式起重机的安装。
1.1作业任务为了7#消防水泵站安装及检修的需要,7#消防水泵站内布置一台大连大起产业开发有限公司LD6-9.5A3行车,整台起重机由桥架、大车运行机构、电气等几大部分组成。
其桥架由钢板焊成的正轨箱形主梁、端梁和走台组成。
主梁上附设了供小车运行的钢轨。
两主梁的外侧装有走台。
一侧为安装及检修大车运行机构而设。
另一侧为安装小车导电装置而设。
主要技术参数:1.2施工项目范围1.2.1 消防水泵站A、B排轨道及车挡的制作及安装;1.2.2 消防水泵站LD6-9.5A3行车安装;1.3 工作量1.4 工期要求本单项工程在前期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根据项目部三级计划,定于2020年07月05日-2020年07月08日完成。
第二章编制依据2.1 设计院提供的《吊车梁结构布置图》;2.2 《吊车轨道联接及车挡》05G525;2.3 《吊车轨道联接》95G325;2.4 QD50/5-19.5电动双梁起重机设备图;2.5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汽轮发电机组篇)DL/T 5210.3-2009 2.6 《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汽机篇)2.7 《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焊接篇)2.8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2.9 《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第三章作业准备及条件3.1 作业人员3.2.1施工图纸齐全,图纸会审结束。
3.2.2进行施工现场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制定防范措施;3.2.3作业前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让施工人员熟悉图纸及作业指导书,学习施工规范,掌握施工工艺。
3.3材料准备3.3.1 设备技术文件齐全;3.3.2 按设备装箱清单检查设备、材料及附件的型号、规格和数量,符合设计和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并应有出厂合格证及必要的出厂试验记录;3.3.3 设备无变形、损伤和锈蚀,其中钢丝绳无锈蚀、损伤、弯折、打环及其它损坏现象.3.4主要工器具3.4.1 机械配备3.4.2 工具配备3.5 作业条件3.5.1 力能供应施工现场应有充足的照明,电源齐备,施工电源和照明电源由电仪工程处安排就位;氧气、乙炔供应充足。
3.5.2场地厂地已清理、平整完毕,进、出场临时道路畅通。
3.5.3上道工序轨道安装前,汽机房的行车梁已经过验收,可以进行安装。
3.5.4工作环境大风、大雨、大雾时不可施工。
人员精神状态要饱满,不宜继续工作的停止其工作。
3.5.5临时工作设施作业人员上下通道及轨道安装脚手架平台应搭设完毕,并经过验收,水平钢丝绳等安全防护措施到位。
3.5.6安全防护设施和用品安全防护设施布置:行车梁上的水平绳及安装脚手架及其护栏。
主要安全防护设施和用品配置第四章作业方法及安全、质量控制措施4.1 作业方法4.1.1作业主体方案:依次为行车钢轨头部的制作及安装→行车桥架的组装→行车起重机清理、检查、整修→行车桥架的吊装及组合→行车小车吊装→起重机动、静负荷试验→验收合格→行车投入使用4.1.2作业方法与步骤4.1.2.1 轨道的制作轨道的制作主要包括轨道的下料、钻孔、切头。
根据图纸《吊车梁结构布置图》及吊车梁轨道联结95G325图集,对轨道进行下料。
下料采用机用往复锯下料,轨道间隙10mm,轨道端头与车挡的距离为100mm,下料尺寸是使A、B排至少要错开500mm,并保证错开的距离不能正好是行车前后轮的距离的原则,来确定每根轨道的长度,并对每根轨道逐一编号和钻孔,同时准备好压板、楔形垫板、垫板及夹板、鱼尾板(外加工),同时钢轨轨头也要进行外加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轨道下料过程中,应保证轨道的总长,在下最后一根轨道的长度时,应先复测其他轨道的总长,然后根据误差值,对最后一根轨道的长度进行重新调整,另外还要保证轨道端头的垂直度,下好后,用角尺检查,若不合标准,用φ100的角向磨光机进行修整,直至符合标准为止。
在进行安装之间还应复查QU100轨道底面,并保证的底面无毛刺。
钻孔采用磁性吸铁钻来进行钻孔,钻头采用φ25的合金钢钻头进行打孔。
轨道的配置见附录6。
4.1.2.2 轨道的安装待行车梁安装完毕并经过验收合格后,再进行轨道的抛锚及安装,首先根据行车梁A排或B排的前、后压板螺栓孔中心线,用50米卷尺及15KG拉力计复核行车梁中心跨距(19.5米),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作业。
首先在轨道的中心划上记号(用洋冲),按照编号将轨道吊到行车梁上,即先将A排及B排的扩建端第一根轨道布置好(根据它在行车梁的位置,即与车挡距离为100mm),然后依次将A、B排的其它轨道布置好,并用鱼尾板及夹板将轨道连成一体,轨道间隙为2㎜,气温较低可以适当放大。
当两轨道在同一横向位置处高低差超出规范时,可通过局部打磨钢梁(尽量不采用)或加薄铁板的方法使之达到规范要求。
按照事先在行车梁上拉好的轨道中心线(钢丝),用联接件(压板、楔形垫板、垫板、螺母)将轨道固定在吊车梁上,并保证轨道的中心与拉好的钢丝相一致,找正时先从轨道的一端找起,依次由前到后紧好压板螺栓。
在两条轨道安装过程中,轨距每6m测量一点, A、B排轨道的整体轨距偏差在每一处测点不得大于5㎜,测量时使用15Kg的弹簧称张紧钢卷尺来进行测量。
4.1.2.3车体组装及起吊就位首先应熟悉图纸,根据图纸对行车的主梁及端梁的方向进行确定,分别进行主梁与端梁Ⅰ及端梁Ⅱ(连接梁)的组合。
将分批到达的行车桥架直接卸车到汽机房扩建端合适的位置,卸车前要对拼装场地进行清理,用150吨汽车吊吊分别将先期到达的行车的主动侧梁和被动侧梁卸到道路上,经现场检查确认运输途中无扭曲、撞击搽伤等缺陷后,按照图纸复核尺寸,做好记录,然后用25吨汽车吊吊装就位。
在地面将端梁Ⅰ、Ⅱ与端梁之间的2只销轴拆除,然后用25吨吊将行车桥架的A、B排的端梁吊起,分别吊至主梁下,与主梁进行连接,然后按照图纸安装走道平台、拦杆及其它附件。
4.1.2.4 起重机的检查、清理、整修首先对减速箱的外观检查应无裂纹、伤痕,齿轮箱应无渗漏,孔盖及垫料等应严密。
齿轮的咬合应良好,所有的技术指标均应符合厂家说明书要求,可注入工业齿轮油,油位加到淹没最低齿轮上的最低一个齿为宜,扣上齿轮箱盖。
另外还要对起重机的行走机构进行检查,走轮悬空用手旋转各转动机构,走轮及传动机构应旋转灵活,走轮的端盖应开盖检查,加上干净合适的润滑油。
各滚筒、吊钩滑轮和车轮等部件经外观检查应无伤痕,裂纹等影响安全的缺陷,如有缺陷应作记录,缺陷严重时应联系制造厂家处理。
4.1.2.5 穿钢丝绳钢丝绳的品种、规格和强度都必须符合制造厂的规定,穿钢丝绳必须保证钢丝绳在滚筒终端紧固可靠,当大钩从安装高度至零米地面或以下的最低位置时,滚筒上仍应缠有不少于厂家要求的钢丝绳,起重钩在最高位置时滚筒应能容纳全部钢丝绳。
主、副钢丝绳穿法见附录54.1.2.6试运转为了检查设备在设计、制作、安装后的质量情况,起重机应进行试车,试车分空负荷,静负荷和动负荷三种。
1、试车前应具备下列条件:1)机械、电气及安全设施安装齐全,接地安全可靠的正式或临时电源,电气设备绝缘电阻合格,经静态和动态调试作正常。
2)轨道安装应符合质量规定和设计规定;3)行车安装的具体质量标准,参照制造厂的说明书及图纸4)盘动各机构的制动轮,旋转应无卡涩,调整制动器,经试验确认灵敏正确;5)大车、小车和吊车都经空车试转,动作良好,大小车与轨道无卡涩现象;6)准备好试负荷用的荷重,其值必须认真计算或有切实的依据,不得冒估或概算,并不得使用正式设备,特殊情况下必须使用时应取得一定的批准手续;2、静负荷试验:(配重用两块厚钢板并在其上放置螺纹钢进行配重。
)静荷试验的目的是检验起重机及各部位部件的结构承载能力,主副钩的静载试验分别进行,对主钩作静载试验前应将空载小车停在跨度中间位置,定出基准点,然后在行车梁上架好四级水准仪,并在起重机的桥架中间(即跨度中部)架好标尺,记录出原始值。
1)额定负荷(6t)试验无异常现象即可进行额定负荷1.25倍的静负荷试验,即7.5t,离地面100mm-200mm,静止悬挂10分钟,卸去负荷,小车开至跨端,测量桥架大梁的上拱度,应不小于7mm即(0.7L/1000,L为跨距9.5米), 如此重复三次,不得再有永久变形。
桥架下挠度应恢复原状,无残余变形和异常现象。
2)静负荷试验后大钩张口应无残余变形,焊缝无异常现象,钢件无裂纹产生;3)负荷试验过程中如听到异常声响或看到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找出原因,研究处理。
3、动负荷试验(配重用两块厚钢板并在其上放置螺纹钢进行配重)1)应在静负荷试验后证明机械和结构均属良好的情况下进行;起吊额定负荷的1.1倍,即6.6t,大钩反复上升和下降,然后分别启动运行机构走大车和小车,并做终端开关试验和制动试验,累计试验时间不小于10分钟;起重机的各项性能良好,行走平稳,各轴承温度正常,各变速部分、转动部分音响正常,机构传动灵活可靠,车轮无卡轨现象和声响。
4.2预防与应急措施a)当现场施工人员或机械发生事故时,发现人员应及时向本单位负责人、安全部门或相关领导报告,同时采取安全合理措施控制事故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