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老师”应具备哪些素养?我想,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话题,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听课与思考,基本上得出了以下几条结论:一是职业形象:我们不能否认,一个人的职业形象也是影响他人的接受程度的一个外在条件,特别是在与他人交往比较短时,当他人无法真正而全面了解你的内在精神气质时,在他人头脑中生成的第一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外在长相的影响。
而这可能会成为他人对自己总体评价与最终评价的一个影响因素。
因此,一个具体良好职业形象的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他的教学带来一定程度的优势。
二是教学激情:无论是在我们日常的课堂上,还是在我们的公开课上,教师的教学激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习效果。
我们看到过一些老师在上课时,自身缺乏激情,甚至是没有表情。
面对这样的老师,我们的孩子们只有以更加没有感情与表情地去学习。
事实上,那些课堂上的孩子们不是在学习,而是在于痛苦地忍受。
相反,我们看到在一些激情四射的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的孩子们以加倍的热情投入到与老师与同学们的互动中,大家的热情不断传染和激增,尽管学习过程中会有困难与挫折,但同样会变得愉悦而轻松。
三是教学智慧:如果说在公开课、评优课中教学激情是重要标准,那么,教学智慧应该说是评价一节课和一个老师最核心的标准。
教学智慧不受形象与激情的影响,而是一位优秀教师的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
教学智慧的生成不是一促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点滴教学智慧的融合与集成。
在具备教学智慧的教师那里,没有教学意外,不存在教学事故,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意外与事故都会成为教学中的有机成分,都会成为促进而不影响教学的动力与激情学生学习的源泉。
四是教学技能:我相信,教学是一种艺术。
我也相信,任何艺术的生成条件与表现过程都离不开技术有参与。
教学工作同样如此,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化,达到艺术水准,那么足够的技术与能力的掌握与运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重要的。
教学技能包括多方面的,主要有语言沟通的技能、表达与表演技能、知识转化与创新的技能等。
五是知识素养:一位优秀的老师必然拥有两个方面的丰厚与广博知识:一是学科知识,二是教学知识。
前者是“教什么”的知识,后者是“怎样教”知识。
教师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都会受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水平的制约。
六是个性特点与个人魅力:一个没有个性特点与个人魅力的老师,不会是一位优秀的老师。
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1、文化底蕴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教师从事的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事业,要让学生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如一地维持对学习的热情,需要教师源源不断地带给学生永不停歇的精神力量。
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综合素养高低,关乎所营造出来的课堂效果,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成绩。
如果老师得过且过,沉醉于"半桶水"而悠然自得,必将最终失去神圣教坛的主角地位。
2、教育追求教育追求就是我们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认识,它决定着我们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
一个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才能真正把教育当成一项崇高的事业而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才能成为冬天里的一把火,热力四射,温暖学生; 才能在教育事业上孜孜不倦、有所追求; 才能达到一种对事业挚爱,对工作热爱,对学生关爱的境界。
3、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我们老师处理日常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技巧和艺术。
教育智慧植根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植树根于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植根于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
一个知识渊博、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必定能构建起生动的、让学生流连忘返的课堂。
常用扎实基本功、信手拈来的丰富专业知识驾驭课堂,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轻松中获取知识、愉悦中得到教诲;老师要把课堂看作舞台,当作一种艺术的追求。
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要不断充实知识,更新观念,拓宽认识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1.人文素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与历届大纲相比。
人文性是《标准》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标准》之中,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
“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即指一定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水平。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
在自身的知识结构总体中,应把历史、哲学、语言学、考古学、法学、文艺批评与历史、伦理以及历史和哲学方法等社会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总体中,并加强上述方面的修养。
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性质之一,语文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
”它还具备了其他学科所无法一体涵容的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情感、哲学思想等因素。
文以载道、载情、载史、载文。
另外,语文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
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材料加以整合处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展示丰富的历史背景,创设出语文知识应用的现实情境来。
其次要掌握比较宽厚的语文学科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知识方面全面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语文学科知识,要在听说读写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
对这些必须达到全面扎实、尽可能做到精通,对其所有问题都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标准》要求1--6 年级背诵古今诗文160 篇,对这些篇章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首先精通掌握。
所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2.教育素养《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在学习方式上,《标准》强调必须“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种在教学及学习方式上的变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素养应包括教育理论素养、语文教育能力素养及语文教学研究素养等方面。
教育理论素养主要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对教育科学知识的掌握,能够恰当地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概念、范畴、原理,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设想。
语文教育能力素养是指识字写字教学能力、阅读教学能力、作文教学能力、口语交际教学能力的综合。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素养是指探索小学语文教育规律,用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素养,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和创新素养的集中体现。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教师教学水平的好坏。
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进一步学习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学、小学语文教学论等教育科学知识,用以指导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
3.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与语文学科联系密切,也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中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它的触角伸到几乎所有领域。
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本中《赵州桥》、《李时珍》等课涉及科学技术知识,而《海底世界》、《春蚕》等课文又涉及了自然环境知识等等。
天真的小学生也许会问语文老师:“天为什么是蓝的”,“血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些涉及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因为你是一个语文教师而不去回答。
所以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使小学语文教师对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掌握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史学渗透。
小学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
也因为小学语文教师还承担着向小学生传播科学精神的重任,小学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科学知识的了解、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掌握及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还有很多地方不令人满意,尤其是对一些新知识的掌握,对科学过程、方法的了解,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国目前已开展了小学教师培养的本科教育,这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必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创新素养《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同时《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强调大教育观,即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创新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所有这些都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素养。
教育要创新,首先要拥有一批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素养最重要的是有引导创新意识,其核心是推祟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
小学语文教师具备创新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5.信息素养《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它包括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捕捉信息的敏锐性、筛选信息的果断性、评估信息的准确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应用信息的独创性。
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信息学习的资源,并提供给小学生,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把这些信息适时地展现给学生,再加上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加深他们对学习的理解。
6.美学素养《标准》前言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总目标中又指出:“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所有这些叙述,都给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纯语言知识,还应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之成为“完整”、“丰满”的人,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要求是比较高的,其审美品位应该是和谐又优雅的。
和谐让学生感受到恬静和陶醉,优雅让学生崇敬、向往。
这种审美应体现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学程序的设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