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县2014年妇幼健康技能竞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综合试题试卷(2)一、名词解释梅毒——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机会性感染——指人体在免疫功能下降时,原本已经寄生在人体中一些非致病菌可以造成疾病,或者是对致病菌的一感性增加所造成的感染机会。
PITC——指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在医疗服务中,主动为就诊者和患者提供HIV检测和针对性的咨询,并把这项服务作为医疗服务的组成部分。
生殖健康——指人们在生殖器官及功能、生殖活动方面,在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阴道分泌物、羊水)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二、填空题1.HIV阳性孕产妇可通过怀孕、分娩和哺乳等环节把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导致婴幼儿感染及死亡。
2.对HIV感染孕产妇指导的相关检测应是血常规、CD4计数、病毒载量、肝肾功能、血糖。
3. HIV感染者和我们正常人一样,都有同等的人格,权利与需要。
4.母婴传播不同时期的感染率:妊娠期10%、分娩期15%,哺乳期10%。
5.职业暴露常见人群:护理人员、检验科人员、妇产科人员、助产士、尸检人员。
6.婴儿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的乙肝疫苗,产生的血清免疫效价最好,能较好的阻断HBV的母婴传播。
7.合并HIV感染的梅毒孕妇随访,治疗后1、2、3、6、9、12月进行梅毒血清反应检测。
8.HIV阳性母亲所生的儿童管理模式是以妇幼保健机构为中心,以社区为依托,家长主动参与。
9.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信息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数据审核和现场质量控制两种。
10.HIV感染合并妊娠者,若出现体重减轻、持续腹泻、发热、外阴瘙痒/阴道分泌物恶臭、皮肤感染等,应及时寻求帮助。
11.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12.HIV孕妇已临产,有阴道分娩指征的,为降低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感染率,应避免产程延长及侵袭性操作,做到“四避免”;避免侧切、人工破膜、使用胎头吸引器或产钳助娩、宫内胎儿头皮监测。
13.机会感染的主要病原是:细菌、霉菌、寄生虫、病毒。
14.一期梅毒的两大主要临床表现:硬下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15.喂养方式包括人工喂养、纯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
母亲感染HIV则提倡人工喂养。
16.首次HIV检测为阴性者,需解释阴性结果和窗口期含义,对未度过窗口期或有高危行为的孕产妇或计划怀孕的育龄妇女,3个月后提供复检。
17.HIV孕妇产后若选择人工喂养,可在分娩结束后停止抗病毒药物的应用;若选择母乳喂养,应持续应用抗病毒药物至停止母乳喂养后1周。
18.无论早期诊断检测结果如何,婴儿/儿童都应在12月龄及/或18月龄时进行HIV抗体检测。
19.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报表和个案登记卡两类,信息报告遵循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其中报表实行月报,个案登记卡实行时时上报。
20.对孕期未进行检测的已经临产的孕产妇,在没有充分时间进行复测和确认试验的情况下应及时用两种不同的快速试剂同时进行检测,两种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则视为阴性,按正常分娩处理。
三、选择题1.HIV感染合并妊娠,应提醒孕妇(B )周开始服用抗病毒药进行母婴阻断,阻断成功率增加。
A.12周B.14周C. 18周D. 20周2. 对于CD4+T淋巴细胞计数(C )的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建议采用预防性抗病毒用药方案。
A.<300/㎜3 B.>300/mm3 C. <350/mm3 D.>300/mm3 3. 婴儿抗病毒药物应在出生后尽早使用,最迟不超过(B )小时,至出生4-6周。
A. 6小时B.12小时C. 24小时D. 48小时4.孕期已有明确的产科指征(臀位、前置胎盘、骨盆畸形等)应于孕(B )周入院,在胎膜早破及产兆出现之前选择择期剖宫产。
A.37周B.38周C. 39周D. 40周5.梅毒孕产妇分娩前随访应每月一次,包括临床和血清学试验,早期梅毒,其滴度下降要求(C )倍。
A.1倍B.2.5倍C. 4倍D. 5倍6.我国将普及儿童乙肝疫苗接种作为我国控制乙肝流行的策略。
出生0、1、(C )月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长期预防HBV传播。
A.3B.5C. 6D. 127.感染HIV3个月后的孕妇推荐抗病毒药物治疗,以下什么药不在治疗方案中。
(D)A.AZTB.3TCC. NVPD. APC8 .产妇临产时发现HIV感染,但又没进行HIV确认的情况下,婴儿预防性用药应(C)。
A.不必用药B.检测结果出来后再定C. 继续服用D. 服用1-2次作为预防9.HIV感染母亲应给新生儿选择什么喂养方式。
(C)A. 纯母乳喂养B.混合喂养C. 人工喂养D. 选择专一食品喂养10.以下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C)。
A.性传播B.血液传播C. 接吻D.母婴传播11.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最好在(C)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A.6小时内B. 8小时内C. 12小时内D. 24小时内12.孕早期进行保健常规检查,孕(D)建册。
A.8周B.10周C.11周D. 12周13.孕期没接受HIV检测,临产时。
发现是HIV感染者,服用单剂量NVP,同时服用AZT+3TC,至分娩结束;产后继续服用AZT+3TC,连续服用(B )。
A.3天B.7天C.14天D. 1个月14.晚期梅毒即三期梅毒,包括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晚期潜伏期梅毒。
病期大于(C )。
A.1年B.1.5年C. 2年D. 3年15.妊娠合并梅毒产妇分娩后随访,血清检测:第一年,每3个月检查一次,以后每半年检查一次,随访(D )。
A.1年B.1.5年C. 2年D. 3年16.开展PITC服务的基本内容不包括(D )A.检测前提供信息和咨询B.提供HIV检测C. 检测后咨询D. 抗病毒治疗17.一期梅毒硬下疳不经治疗可在(C )周内自然消失,不留痕迹或有轻度萎缩性瘢痕。
A.2-4周B.3-5周C. 3-8周D. 5-10周18. HIV产妇出院后应注意事项不包括(D )。
A.注意、休息、营养及避孕B.按时按量给新生儿服用抗病药C. 产后产妇需要服用抗病毒药者,进行服用D. 产妇可停药19.对于婚前医学保健中心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行终止妊娠手术和分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以及艾滋病早期诊断或满18个月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确认为阳性的儿童,各级卫生医疗机构应于结案后(A )内将其信息交同级预防控制中心,纳入艾滋病防治综合体系进行管理。
A.5天 B.7天 C. 15天 D. 30天20.孕产妇合并梅毒者,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特点不包括( B )。
A.表面皮肤无红肿 B.疼痛性压痛C.不化脓D. 穿刺液中含有梅毒螺旋体四、判断题1.做好HIV阳性孕产妇孕期、产时、产后的母婴阻断,是目前产科及妇幼保健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任务和职责。
(对)2.母婴传播可以发生妊娠的任何时期。
(对)3.一旦HIV感染妇女明确妊娠,应提供咨询并终止妊娠。
(错)4.孕期和产时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能降低母体内的病毒载量,防止母婴传播。
(对)5.HIV感染者和我们正常人一样,都有同等的人格,权利与需要。
(对)6.人工喂养完全可以杜绝通过母乳传播给新生儿的可能。
(对)7. 感染HIV婴儿出生24小时内进行乙肝疫苗及卡介苗接种。
(错)8.感染HIV的孕妇,如果准备继续妊娠,在妊娠期中期应考虑进行抗病毒治疗。
(错)9.梅毒螺旋体最适生存温度是37℃,离开人体依然能够存活。
(错)10.一般认为梅毒先天免疫,后天免疫都很弱,故不能防治第二次感染。
(对)11.早期梅毒的母亲发生流产、死产、胎儿先天性梅毒或新生儿死亡率高于晚期梅毒的母亲。
(对)12.早期梅毒是感染2年后,包括一期、二期、早期潜伏梅毒。
(错)13. 早期梅毒的传染性较大,未经治疗的患者在感染后的1年内最具传染性。
(对)14.HIV合并潜伏期梅毒者,应常规查尖锐湿疣。
(对)15.梅毒感染孕妇妊娠后半期,可通过B超检查有无胎儿梅毒,如发现胎儿肝脾肿大、腹水、脑积水要考虑引产。
(对)五、解答题:1.简述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方案答:(一)推荐方案。
1.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单位/日,肌内注射,连续15日;2.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共3次。
(二)替代方案。
1.若没有青霉素,可用头孢曲松,1克/日,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连续10 天;2.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治疗(禁用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500mg,每日4次,口服,连服15天。
2.简述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复方新诺明使用方法和停药指征。
答:一、剂量和方法(一)艾滋病感染母亲所生儿童出生后4-6周开始应用复方新诺明。
(二)口服SMZ/TMP(每片SMZ100mg+TMP20mg,为泡腾片,可置于2.5ml纯净水溶解)或糖浆(每5ml含40mg TMP 和200mg SMZ),剂量根据婴儿体重计算,分两次服用,每周连续服用3天。
二、停药指征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停药(一)未满18月龄的婴幼儿,HIV早期诊断检测结果阴性。
(二)已满18月龄的婴幼儿,HIV抗体检测阴性,排除感染。
(三)抗病毒治疗3-6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15%;(四)治疗中出现严重的药物毒副作用,如固定药疹或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严重的皮肤反应,肝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的骨髓抑制(血液毒性)。
3. 简述乙肝阳性结果孕产妇如何开展咨询?答:对乙肝病毒感染孕产妇要提供所生儿童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免费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和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满1月和6月后按免疫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并于完成第三针乙肝疫苗接种后进行乙肝检测及建议配偶/性伴检测等重要信息。
4.简述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的预防性治疗方案及对象。
答:(一)预防性治疗对象1.孕期没有接受过规范梅毒治疗的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包括:(1)孕妇在孕期未接受过全程、足量的青霉素治疗;(2)在孕期接受非青霉素方案治疗的孕产妇所生儿童;(3)在分娩前1个月内才进行抗梅毒治疗的孕产妇所生儿童。
2.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滴度不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且没有临床表现的儿童。
(二)预防性治疗方案出生后应用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公斤,1次注射(分两侧臀肌)。
5.简述职业暴露局部处理方法。
答:一、局部处理(一)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二)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三)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