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优势理论的个人看法

比较优势理论的个人看法

比较优势理论的个人看法在未接触国际贸易这门学科之前,对于我来说,比较,顾名思义,就是两种东西进行观察对比,继而选出适合自己需要的物品。

现在,我对于比较优势的理解上升了一个层次,不仅仅局限于小范围。

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有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成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

简言之,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熟练理解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讲问题清晰化,大方面来说,能够更好地看清国际贸易的一些问题,小方面来说,能使生活中的小问题层次化,便于解决。

作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贸易模式的产生原因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然而,我对传统外贸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是有所质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贸易学说虽然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不尽相同,但具有共同的理论特征:以优势分析为基础,以价格分析为切入点,强调对外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且具有理论上的继承性;同时它们也表现出共同的致命缺陷———将复杂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为僵化的、凝固的和一成不变的静态分析方法。

一、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理论特征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论,作为一种理论,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国际社会交换关系和贸易竞争状况,符合并且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

斯密和李嘉图的优势理论揭示了在资源禀赋相同而劳动生产率或技术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的形成;而资源禀赋论则以劳动生产率或技术不变为假设,揭示了资源禀赋差异对比较优势的决定作用。

尽管他们所处的年代不同、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也不尽相同,但由于其借以立论的经济学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而具有许多共同的理论特征。

1.以优势分析为基础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部巨著中,亚当·斯密阐释了各国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是国际分工和贸易基础的重要思想。

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而分工又是由绝对成本或劳动生产率差异所决定的。

裁缝不愿自己做鞋,而是向鞋匠买。

鞋匠不愿自己做衣服,而是向裁缝买。

农民既不愿自己做衣服也不愿做鞋,而是雇裁缝和鞋匠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都愿意发挥自己的优势。

他们都感到,为了自身的利益,应当把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优势的方面,而以产品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

”这样个人可以通过分工和交换获得更多的利益。

2.以价格分析为切入点比较优势理论和资源禀赋论的确立都是从商品价格这一最直接的经济分析入手的,他们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 即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是建立在比较成本差别基础上的商品价格差异。

亚当·斯密只提出了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或价格的绝对差别,李嘉图则进行了相对差别的分析。

出口产品之所以是优势产品,是因为其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相比较,出口可以使生产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劣势产品之所以进口是因为其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相比较高,进口可以使消费者消费廉价商品从而提高福利水平。

3.强调对外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赫—俄的资源禀赋论,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时强调了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使一个国家更经济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和更有效地利用别国的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

他们认为,对外贸易具有两重效果:其一,对外贸易使一国不受本国资源条件的限制,可以消费自己不能生产的产品;其二,自由贸易使全世界的生产量达到最高水平。

斯密在其著作中还进一步将一国所具有的优势分为两大类,首次提出了“两种优势”的概念,即“自然优势”和“获得优势”。

这两种优势使一个国家在特定产品的生产方面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形成成本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斯密“两种优势”的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后来的发展经济学及“后发优势”理论奠定了基础,对后人贸易利益的动态分析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虽然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揭示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其缺陷和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

除了单一或简单生产要素分析、理论的前提假设与现实相背离等缺陷外,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致命弱点或最大缺陷是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为僵化的、凝固的和一成不变的静态分析方法。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基于现有和传统遗留下来的优势,在既定的经济情况下,从静态的角度对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注重由一国现有劳动生产率及资源禀赋所决定的即期利益和资源在国际间合理配置的短期效应;强调自然赋予的生产要素,而忽视获得性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技术能力等)。

这一致命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忽视了技术进步因素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中,各国技术的差异或资源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基础,而这种差异又是以各国之间不存在技术传播和技术进步、资源禀赋给定且不发生变化为前提的。

在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抽象世界中,没有发明、没有新产品的出现,没有技术进步,或者说排除了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从而只能解释静态的贸易利益,而不能说明动态的优势变化,也无法理解要素的变化或新要素在市场的形成。

然而在现实中,技术进步不断发生,且在各国之间传播和扩散。

随着要素生产率和资源禀赋结构的变化,产品的技术优势在具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国家之间转移,从而引起贸易结构的变化,使一国从该产品的出口国变成进口国,或从过去的进门国变为出口国。

由此可见,建立在各国技术或禀赋差异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相反,从动态的角度看,比较优势可以不断地转移和变化,促使其发生转化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

2.忽略了时间因素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忽略了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以及比较优势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变量,因而只能看到体现在每—次交易中的直接贸易利益和以既定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结构,而如果引入时间因素,情况则会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从动态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是长期的、变化的过程,一国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结构形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加入技术变化和时间变量等综合因素后,随着该国的技术进步和要素的积累以及要素禀赋比率的不断提高,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贸易结构和贸易形式也会出现新的特征,从而该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正像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教授所说;“天赋要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物质资本、人力资源,甚至自然资源会随着时间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化。

他们也会由于资本和劳力的国际转移而变化。

在贸易为资本形成和劳动培训敞开机会的国家,以及在中间产品(它本身就是生产要素)的出口在总产出中占极大比重的国家,与其说是天赋要素解释了贸易,不如说是贸易解释了天赋要素的水平。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推进,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信息流动等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的结合赋予了资源禀赋全新的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要素改善是时间的函数,生产要素改善的过程正是经济发展的过程。

因此,舍弃了时间因素,就难免陷入静态分析的框架。

3.忽视了潜在优势的培育和比较优势的转化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从静态角度分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排除了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和时间因素的作用。

在斯密、李嘉图和赫—俄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分析中,都以技术和资源禀赋不变为前提,以现实或即时分析为条件,因而在他们的理论模型中,贸易引起的变化仅仅是在国内生产部门和出口生产部门之间重新配置资源;生产要素的开发和潜在比较优势的培育显然也就不会在以静态分析为特征的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视野之内。

也就是说,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没有涉及比较优势自身的变化问题。

此外,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专业化形式是由生产技术、生产要素禀赋决定的。

由于这些条件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专业化形式一经确定也就不再变化,各国将遵循本国已有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和交换。

如果用这种静态的观点看待专业化和国际分工,必然会把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国际经济关系下形成的专业化和国际分工看作是自然的、超历史的、不受国际经济关系制约且是永恒的。

若沿着这种静态的思维模式发展,一国就会将生产的相对优势长期固定在少数几种产品上。

在现实经济中,则意味着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仅根据其现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专业化于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放弃贸易条件好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忽视潜在比较优势的培育和比较优势的转换。

其结果是初级产品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即使能够获得贸易的短期效应和既得利益,但从长期看反而可能会扩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至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局面。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静态分析致命缺陷的存在,使其在解释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和国际贸易格局变化时发生困难。

特别是二战后,技术和资本均较为匮乏的日本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迅速崛起,向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使人们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提出质疑,同时也推动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促使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比较优势理论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解决办法的同时,优势与缺陷并存,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尽量扬长避短,利用优势力量,完善自身。

参考文献:[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2]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文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2.[3]伯特尔·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中文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6.[4]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经济发展(中文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5]王慎之.西方经济思想库(第一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