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全真模拟试卷(I)卷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全真模拟试卷(I)卷

冀教版九年级语文中考全真模拟试卷(I)卷一、选择题 (共9题;共18分)1. (2分)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 皎(jiǎo)洁闭塞(sāi)羊肚(dǔ)归省(shěng)B . 糜(méi)子眼眶(kuàn)亢(kàng)奋连翘(qiào)C . 斡(wó)旋两栖(qī)缄(jiān)默风雪载(zài)途D . 狩(shóu)猎楔(qì)形龟(guī)裂二氧化硅(guī)2. (2分)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 正襟威坐抑扬顿挫畸形匿名B . 荡然无存诚慌诚恐胆怯懊丧C . 暗然失色名副其实犀利凛冽D . 锲而不舍微不足道咆哮管辖3.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 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听到的一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朦胧中的静谧气氛是再合适不过了。

B . 飞鸟的飞翔是轻的,而飞鸟的翅膀是重的,鸟用自己的翅膀铸就了飞翔的快乐。

C . 作家们会用手中的笔写下生命的美好,令人向往;画家们会用手中的笔勾勒生命的美好,如诗如画。

D .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场面的气势恢宏,情节的抑扬顿挫,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4. (2分)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B .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C . 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

D . 三月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5. (2分)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风吹过草原,无边的草叶根茎相连,轻轻摇曳,丝丝奏鸣,绿波微荡、送来。

那是①________,风则显得更有耐心,它们一千年又一千年地从草尖儿轻轻掠过,只是等待一个机会,②________,吹开几片薄薄的云彩。

A . 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B . ①生命优雅的沉醉与逍遥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C . 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②掀起一层松松的泥土D . ①辽阔草原的喧哗与躁动②带走一点细细的泥土6. (2分)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①“智能高铁”列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等功能。

②“智能高铁”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未来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③同时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畅通出行、智能引导等综合运输服务。

④最终实现我国高铁的智能化。

⑤按照铁路专家的解释,“智能高铁”是利用大数据、北斗定位、5G通讯等先进技术,将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铁技术集成融合。

A . ②③④①⑤B . ②⑤①③④C . ⑤①③②④D . ⑤③②①④7. (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B . 《简·爱》一书讲述了一位孤女在经历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性格坚强、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

C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首诗歌。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D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垂髫”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8. (2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是“我”在________情况下的感受?()A . 父亲临时B . 长妈妈为我买回了《山海经》C . 父亲让我背《鉴略》D . 范爱农死9. (2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潼关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潼关》充分表现了谭嗣同的豪迈不羁、锐意改革的气质、性格、抱负和理想。

B . 终古高云簇此城——诗人从正面去写它被云所包围,不言高而高度自见矣。

C . 秋风吹散马蹄声——次句浑脱自然,而豪气充盈,它显示一个空旷廖廓的境界,使人想见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而峭然兀然的神情。

马在石山上行走,蹄声哒哒,是最富有音乐感、节奏感的。

D . 河流大野犹嫌束——此句最有气魄,最见功力,把河的不羁的性格发展了,写绝写活了。

这是诗人个性的象征,说明他是一个慷慨任侠、不囿于世俗观念的放达之士,是一个决心与传统势力较量到底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10.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茶干汪曾祺①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②连万顺的东家姓连。

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

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

③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④第一,信用好。

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

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

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

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

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

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

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

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⑤第二,连老板为人和气。

乡下的熟主顾来了,连老板必要起身招呼,小徒弟立刻倒了一杯热茶递了过来。

他家柜台上随时点了一架盘香,供人就火吸烟。

乡下人寄存一点东西,雨伞、扁担、箩筐、犁铧、坛坛罐罐,连老板必亲自看着小徒弟放好。

⑥连老板对孩子也很和气。

酱园和孩子是有缘的。

很多人家要打一点酱油,打一点醋,往往派一个半大孩子去。

买酱菜,这是孩子乐意做的事。

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

连万顺每年预备一套锣鼓家伙,供本街的孩子来敲打。

家伙很齐全,大锣、小锣、鼓、水镲、碰钟,一样不缺。

到了元宵节,家家店铺都上灯。

连万顺家除了把四盏玻璃宫灯都点亮了,还有四盏雕镂得很讲究的走马灯。

孩子们都来看,他们牵着兔子灯,推着绣球灯,系着马灯,灯也都是点着了的。

灯里的蜡烛快点完了,连老板就会捧出一把新的蜡烛来,让孩子们点了,换上。

孩子们于是各人带着换了新蜡烛的纸灯,呼啸而去。

⑦预备锣鼓,点走马灯,给孩子们换蜡烛,这些,连老大都是当一回事的。

年年如此,从无疏忽忘记的时候。

这成了制度,而且简直有点宗教仪式的味道。

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⑧第三,连老板很勤快。

他是东家,但是不当“甩手掌柜的”。

大小事他都要过过目,有时还动动手。

切萝卜干、盖酱缸、打油、打醋,都有他一份。

到了出茶干的时候,酱园上上下下一齐动手,连老大也算一个。

⑨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

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

要煮很长时间。

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

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

⑩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

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

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

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

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

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

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

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⑪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

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⑫如今,连万顺已经没有了。

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

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⑬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

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

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⑭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个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

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开头两段介绍了连老大在东街经营的酱园连万顺,描述了店铺生意红火的场面。

B . 本文刻画了连万顺老板连老大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意人的形象。

C . 本文在质朴平淡的叙事中,娓娓道来,如拉家常一样,却能揭示生活的哲理。

D . “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这也是在侧面描写连老板。

(2)连万顺茶干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①一到过年,孩子们就惦记上连万顺了。

(赏析划线词)②连老大为什么要这样郑重地对待这些事呢?这为了什么目的,出于什么心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

(赏析句子)(4)文中说“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连老大?请简要分析。

(5)文末说“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

11. (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温暖的劈柴肖复兴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

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

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

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可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

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

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

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

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

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

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