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逻辑哲学论》导读 - 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逻辑哲学论》导读 - 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二战及以后
n 1918年11月12日,奥地利宣布成立共和 国。1938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1945 年7月,德国投降后,奥地利又被苏、美、 英、法军占领,全境划分为4个占领区。
n 1955年10月26日奥国民议会通过永久中 立法,宣布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 在其领土上设立外国军事基地。
n 1995年奥地利先后加入欧盟和北约和平伙 伴计划,1999年加入欧元体系。
《逻辑哲学论》导读
哲学学院 邵强进 qjshao@
第二章 《逻辑哲学论》研究概述
n 1、《逻辑哲学论》的成书背景 n 2、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交锋 n 3、《逻辑哲学论》不同外文版本 n 4、《逻辑哲学论》在国内的研究
1、《逻辑哲学论》成书背景
n A、社会政治背景
n
20世纪初工业社会的发展
科学主义思潮
n 科学主义思潮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 学为基础,并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 识论。反对把哲学变成了形而上学,反对 哲学探索自然的本质、寻求事物的客观规 律,他们主张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 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他们不满意 旧的经验论由于缺乏实证自然科学根据而 带有的思辨性,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 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 确切性的哲学。这类哲学可以叫做“理性 和真理的哲学”,它以物为出发点。
罗素与怀特海
n 罗素活到90多岁还有清楚的头脑和不老的热情。 有个故事说,罗素在 80多岁时说他的已经90多 岁的老师怀特海“真是老糊涂了”,而怀特海反过 来说罗素“还是不成熟”。
n 罗素的老师怀特海,非常年轻的剑桥教授。罗素 在剑桥上大学时,怀特海来上课,对罗素说: “你不用学了,你都会了”。不久后他们由师生变 成合作者,共同写作了划时代的著作《数学原 理》。
哲学的任务
n p.11 Philosophy is not a theory but an activity.
n A philosophical work consists essentially of elucidations.
n The result of philosophy is not a number of "philosophical propositions", but to make propositions clear.
(2)分析《Tractatus》的基本观点
n p.7结构: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propositions and the nature of logical inference are first dealt with. Thence we pass successively to Theory of Knowledge, Principles of Physics, Ethics, and finally to the Mystical (das Mystische).
n
社会思想状况
n
二次大战中的奥地利
n B、哲学理论背景
n
科学主义思潮
n
人本主义思潮
n
维也纳学派
一次大战中的奥地利
n Vienna, the birthplace of psychoanalysis… Sigmund Freud of atonal music… Arnod Schoenberg an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dern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Adolf Loos But also Zionism… Theodor Herzl and NAZISM! Adolf Hitler
The Vienna circle
n In 1927, Wittgenstein began to have meetings with some members of the Vienna circle. This was a group of philosophers, mathematicians and scientists led my Moritz Schlick(18821936),a philosopher who was assassinated by a Nazi student.
n 罗素跟数学大师哈代说他做了个梦,梦见200年 后剑桥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正在把过时无用的书扔 掉,当拿起《数学原理》时感到没有把握是否应 该扔掉,这时把罗素急醒了。
师徒天才
n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师徒关系从来就有点 不一般,与其说是名义上的师徒关系,还 不如说是事实上的互为师徒关系。
n 罗素的文字有一种恐怕想学也学不来的幽 默机智,堪称典范.
n 天才有时候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天才,但一 定知道另一个天才是天才。
真之追求
n 有一次,维特根斯坦对罗素再版《数学原 理》评论说,《数学原理》有许多错误, 靠出一个新版本也无济于事。
n 维特根斯坦的苛刻是一种非常认真公正的 态度。有一次罗素在学术会议上对“几个 傻瓜”保持礼貌,结果维特根斯坦义愤填 膺,认为罗素没有当面告诉那几个傻瓜他 们是多么愚蠢,是一种缺德的世故。
2、罗素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交锋
n A、罗素简介 n B、罗素的《Tractatus》导论 n C、维特根斯坦与罗素的分歧
A、罗素简介
n 罗素(Betrand Russell, 1872-1970)
n 英国哲学家艾耶尔:维特根斯坦如此伟 大,以至于成为仅次于罗素的哲学家。
n 罗素是不靠文学作品(小说和诗)而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柏 格森)。
B、罗素的《Tractatus》导论
n 写于1922年5月,英文 n (1)肯定《Tractatus》的价值 n (2)分析《Tractatus》的基本观点 n (3)指出《Tractatus》的不足
(1)肯定《Tractatus》的价值
n p.7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philosophical world.
(3)指出《Tractatus》的不足
n P.21 a、 There are some respects, in which, as it seems to me, Mr Wittgenstein's theory stands in need of greater technical development. This applies in particular to his theory of number (6.02 ff.)
亲知,必须被还原为亲知的对象,即亲知还原 (reduction to acquaintance)。 n 《逻辑哲学论》的本体论与语义学来源于罗素, 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罗素。
哲学的任务
n p.11 Philosophy is not one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n (The word "philosophy" must mean something which stands above or below, but not beside the natural sciences.)
《Tractatus》所谈的问题
n P.7 Symbolism : the conditions which would have to be fulfilled by a logically perfect language.
n P.9 The first requisite of an ideal language would be that there should be one name for every simple, and never the same name for two different simples.
n 流行于20世纪30~50年代。
维也纳学派
n 20世纪科学主义的主要代表是逻辑实证主 义。又称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n 这一哲学流派是20世纪20年代在维也纳 小组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要代表 人物有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又被称为 维也纳学派。理论创始人是罗素和维特根 施坦。
n 以德国哲学家H·赖兴巴赫为首的柏林学 派,以波兰的A.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 派,以及英国的A·艾耶尔等人的观点和理 论,都属于逻辑实证主义的范围。
n They regard Wittgenstein and Tractatus with awesome reverence.
n Schlick: Like you, we believe philosophy should be scientific.
n Wittgenstein: If you believe that, you’ve completely misunderstood the TRACTATUS! It’s an exploration of the ethical, the limits of language and of thought – that’s what it’s about.
n In short, the research laboratory for World Destruction! Karl Kraus (Viennese satirist)
n 1867年与匈牙利签订协议,成立二元制的奥匈帝国。 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王位继承人大公爵弗兰茨•费 迪南德在萨拉热窝的遇害构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军战败,帝国随即瓦解。
罗素的亲知理论
n Theory of 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
n 亲知的对象(the objects of acquaintance) 来源于摩尔的直接对象(the immediate object),可以从作为纯粹心理事件的经验中分 辨出来。
n 所有知识与概念必须建立在亲知的对象基础之上。 n 描述的对象(objects of description)不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