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2.1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死亡率及致残率 较高。发病2—3周后出现肌肉痉挛,如治疗不及时, 或失治、误治,可使肢体长期处于痉挛性瘫痪状态。近 几年,笔者运用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 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
1.5寸毫针直刺。头针采用《头皮针穴名称标准化国 际方案》中的顶中线(头顶部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顶 颞前斜线(头顶部,头侧部,从前神聪至颞部悬厘引一 斜线)。上肢:选取患侧上肢取手阳明经循行所过的 位于肩、肘、腕的经筋结点,即肩结点(肩鹪后0.5寸, 三角肌起点),肘上结点(肘尖上l寸,肱三头肌止 点),肘下结点(肱骨外上髁下l寸,指伸肌起点),腕 结点(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挠骨之间),指结点(拇 指结点: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中点处。2~5指 结点:在手背,第2~5指间,指蹼缘后方)。下肢:取 足阳明经,足少阳,足厥阴,足少阴经循行所过的位于 股外侧、膝外侧、外踝的经筋结点,即髋结点(髀关内 0.5寸,缝匠肌起始处),膝上结点(髌骨内上缘1.5 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膝下结点(腓骨小头 前下方,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起点),足结点(昆仑上l 寸,腓骨短肌)。并连接电针正极连接肢体近端,负极 连接肢体远端,采用疏波,时间每次30分钟,强度以患
者能耐受并能看到肌肉跳动为度。每日针刺2次。并 于两次针灸之间使用DAJ一23型多功能艾灸仪对上 肢的肱二头肌肌肉隆起处(约为腋下三寸)及肘内侧 横纹中点(肱骨内上髁)处,下肢的髌骨内上缘1.5 寸,股四头肌肌肉隆起处及内踝下方0.5寸处四点进 行艾灸,每穴灸约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 日艾灸一次。每15天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4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2对照组 患侧常规消毒针刺部位。选取30号 1。5寸毫针直刺。头针采用《头皮针穴名称标准化国 际方案》中的顶中线(头顶部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顶 颞前斜线(头顶部,头侧部,从前神聪至颞部悬厘引一 斜线)。上肢取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 取环跳、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并连接电针正极连 接肢体近端,负极肢体远端,采取疏波,时间30分钟每 次,强度以患者能耐受并能看到肌肉跳动为度。疗程 同治疗组。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方法
3.1.1
的总疗效不相同。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对照 组为5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针刺经 筋结点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总有效率优于常规 针刺。 4讨论 《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经筋的作用是约束骨骼,活动关节,保持人体正常的运 动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体位姿势。经筋在循行过程 中有结、聚的特点,即每遇关节及筋肉丰厚之处则联 结、聚合,如腕、肘、肩、踝、膝、股等处,这些结聚之处即 称为经筋结点。经筋结点不仅是经筋的聚拢之处,也 是经筋密布或散布之处,可以是肌腱所在,亦可以是肌 束所在。如足少阳经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 此处之“结点”是肌腱所在之处。“……其支者,别起 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此处则是指股 四头肌肌束。中风后痉挛性瘫痪表现为筋肉拘,关节 屈伸不利,所以病位在筋,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 《内经・经筋》记载治疗经筋病需采取燔针劫刺的方 法。在此,我们考虑到患者的承受能力将燔针改良为 针、灸并用。《难经・二十九难》记载:“阴跷为病,阳 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按照此理论,我 们针刺上肢伸肌和下肢屈肌增强瘫痪侧肌肉,拮抗痉 挛侧肌肉,用艾灸上肢屈肌与下肢伸肌通过艾灸的温 经通络,祛湿散寒作用来降低痉挛侧肌肉的肌张力。 这也与现代康复理论基本一致。根据现代康复学理论 及偏瘫的恢复发展规律,认为在痉挛性瘫痪的治疗中 应以协调肌群间肌张力的平衡为重点,即注重强化上 肢伸肌、下肢屈肌运动,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 协调和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肌张力,促进共同 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与控制痉挛建立正常运动 模式。 本次临床观察,通过电针针刺上肢伸肌、下肢屈肌 的经筋结点配合电子艾灸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强化上 肢的伸肌与下肢的屈肌的运动,同时有效地拮抗了上 肢的屈肌与下肢的伸肌,使中风后痉挛状态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手针疗法,按照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学说,手亦是经脉
之气生发布散之处,五脏六腑组织器官各部位通过十 二经脉之气,在手上都有其相应反映点。当第二、三掌 骨及第三、四掌骨之间为该穴。以压痛明显处为进针
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盛国滨,于志刚,刘刚,包瑞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与艾灸(艾灸为使用电子艾灸仪)结合刺激经筋结点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 作用与针刺传统穴位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作用的对比。方法:针灸经筋结点纽30例,针刺传统穴 位组30例,观察病人治疗前后肢体肌张力的状态。结果:针灸经筋结点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针刺
点,快速得气,最易出现向上传导的针感,疗效也最好。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1994:201. [3】张琳英.华佗夹脊穴研究、应用概况[J].中国针灸,1998,18
(11):695.

・126・




2010年第38卷第5期
V01.38,No.5,2010
Ae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运行,通过神经传递,改善了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消 除炎性介质,缓解肌痉挛,减轻或消除局部炎症、水肿, 从而治疗患者的病痛。腰痛穴最早出现在60年代的
袭1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治疗组 对照组 例数
30 30
显效
3 1
好转
14
有效
9 9
无效

总有效率
86.67% 56.67%

13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1(6):19—20.
经Ridit检验,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
万方数据
临床资料
1.1临床病历筛选为2008年7月~2009年6月期 间,于我院针灸一病房住院患者。共60例,其中男32 例,女28例,年龄45—71岁,脑梗塞患者47例,脑出 血患者13例。随机将以上患者分成电针结合电子艾 灸仪刺激经筋结点+头针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电 针针刺常规穴位+头针组(简称对照组)各30例。 1.2诊断标准(1)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 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为脑梗塞或脑出血 者,并有头部CT或MRI检查支持诊断。(2)临床表 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肌张力亢进,腱反射亢 进,引出或不引出病理反射。(3)近期未使用镇静剂 或肌肉松弛剂。
收稿日期:2010—05—30 修回日期:2010—06—20
作者简介:盛国滨(1961一),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针灸 治疗脑、脊髓疾病。
万方数据
2010年第38卷第5期
V01.38,No.5,2010





・127・
Ac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传统穴位组为56.67%,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针刺经筋结点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总有
效率优于常规针刺。针灸经筋结点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
生活水平。
关键词:经筋结点;痉挛性瘫痪;电针;电子艾灸仪 中图分类号:11245.3;R245.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92(2010)05—0126—02 1.3纳人标准脑血管疾病病历符合诊断标准;处于 恢复期,最短半个月,最长半年;年龄43岁一75岁。 2治疗方法
[1]马玲.针刺合麦粒灸缓鳃中风偏瘫肌痉挛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 医药。2002,25(1):41. [2]侯书伟,胡志强,谭奇文.‘灵枢>十二经筋分布规律探讨[J].北
Ashworth量表法
把痉挛分成0-4级。0级无肌张力增高,1级肌 张力稍有增高,受累部位在关节活动范围内被动屈曲, 或伸展时出现“卡住”和“突然释放感”,或在关节活动 范围的最后出现最小的阻力。1+级,肌张力稍有增 高,表现为轻微的卡住感,并且在剩余的关节活动范围 内(小于1/2ROM)一直伴有最小的阻力。2级,在大 部分关节活动范围内肌张力明显增高,但受累部位被 动活动容易。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 4级,受累部位僵直屈曲或伸展位。 3.1.2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改善2级以上;好转:症状改善1级以 上;有效:治疗后有即时效果,1个疗程后症状改善不 明显;无效:治疗后无即时效果,4个疗程后症状无 改善。 3.2治疗结果(见表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