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题库:14-1

高中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题库:14-1

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对民主共和思潮的影响。

材料中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孙传芳标榜三爱,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反映出各界思想有明显差异,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看出何种势力威胁到军阀统治,需要他们通过标榜主义来自保,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三爱、三权等并不是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三民主义、三爱、三权,均体现了民主理念,军人纷纷提出各种主义来标榜,正反映了民主思想已成为社会重要潮流,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4·高考海南卷)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

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析:依据材料中“以俄为师”“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可知孙中山主张有选择地学习苏俄,故C项正确。

材料显示是向俄国学习,不是“摒弃党国体制”,A项错误;B、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3.(2012·高考海南卷)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

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解析:1918年是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开始转变的时期,此时三大政策尚未提出,A项错误;孙中山走的不是俄国人的路,B项错误;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最大的不同在于重视发动群众,孙中山此时尚未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D项错误;孙中山的这段话比较清楚地说明想借俄国革命实现中国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

答案:C4.(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

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

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1)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第(1)题,王韬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二者属于资产阶级不同的政治派别,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来概括二人思想的异同。

第(2)题,既要看到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渊源关系,又要看到二者本质上的不同;至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答案:(1)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

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2)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

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一、选择题1.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表明孙中山在暂留欧洲期间,看到欧美国家因私有制导致贫富悬殊,劳资对立,工人运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不断。

鉴于此孙中山要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一劳永逸,故提出民生主义,故选A项。

B、C、D三项涉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与题目要求不符。

答案:A2.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解析:本题考查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由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发展而来;“赶走北京皇帝”体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纲领;“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与“创立民国”的纲领相悖,说明绿林好汉们民权意识薄弱,故选A项。

答案:A3.有一首《保国歌》,内容是:“堂堂始祖是黄帝,四万万人皆苗裔,嫡亲同胞好弟兄,保此江山真壮丽。

仔细听我保国歌,天和地和人又和,取彼民贼驱异类,光复皇汉笑呵呵!”这首诗歌所讲的“保国”是指()A.推翻满洲贵族统治,保卫中国主权B.推翻袁世凯独裁卖国的统治,保卫中华民国C.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恢复汉族的中国D.抗击日本侵略者,保卫伟大的祖国解析:“光复皇汉笑呵呵!”反映的是恢复汉族的中国,针对的是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而言,不是针对外族人而言,因此保卫中国主权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袁世凯属于汉族人,故B项错误;“黄帝”是汉族人的始祖,材料反映当时汉族人江山被满洲贵族统治,要“取彼民贼驱异类,光复皇汉笑呵呵!”即要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恢复汉族的中国,故C项正确;日本侵略是侵犯中国主权,侵犯的是中华民族,与“光复皇汉笑呵呵!”不符,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4.孙中山说:“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要去这种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这里,他强调的是()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新三民主义解析: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使是汉人复辟帝制,也要继续革命,故选B项。

答案:B5.(2015·武汉一模)《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

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D.“天下为公”解析:所谓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是指孙中山主张进行社会革命,主要目的是防止社会贫富分化的悬殊,实现社会的和谐,这与民生主义的目标类似。

因此,民生主义最能佐证孙中山的平民立场,故D项正确。

答案:C6.(2015·济南模拟)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 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C.实现民主政治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民国为国民所公有,民主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由此可见孙中山明确主张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实现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

结束满洲贵族统治诚然为目标之一,但它是初级目标,而非终极目标,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故B项错误;材料亦未涉及平均地权,D项错误。

答案:C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中国同盟会纲领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

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

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解析:第(1)题,第一问把握材料一中的“维新”;第二问中把握材料中“革命”即可。

第(2)题,把握材料三中的“妥协”“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等即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