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康德虽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进行了综合,但仍属于客观主义。这种客观 主义理论,仍保留在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Frege等的理论之中。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西方哲学中两大学派的争论简史,现以“感性与 理性”之争为主线列表如下,然后依次简述:
(一)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过去哲学家解释世界物质构成元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著 名的“四因说”以说明事物的构成:
Experientialism 是指20世纪末L & J等学者的新观点。倘若两个属于都 译为“经验论”,容易产生混淆,因此主张 Empiricism 译为“经验 论”,而 Experientialism 译为“新经验论”。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L & J于1999年提出了“体验哲学”,这一理论将其核心内容总结成三条基 本原则:(1)心智的体验;(2)认知的无意识性;(3)思维的隐喻性。
(三)文艺复兴时期
经验论者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挑战,利用经验质疑权威, 结合实验中的新发现来修改理论,如达*芬奇、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持这一 观点。达*芬奇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知觉。 在语言研究中:经验论者重视语言的差异,而唯理论者寻找语言共性。 Robinson认为:古代语言学界只对希腊和拉丁语感兴趣,几乎不涉及语言 普遍性的问题。经院派学者假设Priscian所描写和分析的拉丁语实际上代 表了所有语言的普遍性基础,并试图对这一基础加以解释和证明。文艺复 兴以后,经验论者重视具体语言各自的差异,认为应该根据观察修正范畴 和分类,而唯理论者仍在寻找存在于各种语言表面差异之下的共性。
2. 20世纪的唯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 (1)新康德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欧各国,特别是德国,广泛流 行的倡导复兴抗的哲学的流派,反对各种实用主义取向,只强调康德的 理论哲学,不重视他的实践哲学,抛弃其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发展他的 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2)柏格森: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创造性地用“生命冲动”和“绵延” 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是一个不断实现着“生命冲动”的洪流。 (3)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影响了许多哲学家,成为20世纪哲学 研究的中心理论之一。
一、西方认识论研究简史回顾
L & J 指出:我们能得到关于世界的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这一 观点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石,这种观点在经验论和唯理论中十分盛 行,其间的区别仅在于如何解释获得这种绝对真理的方法。对于经 验论者来说,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也就是说, 我们关于世界的全部知识来自我们的感知,是由感觉能力所建构的; 对于唯理论者来说,只有先天具有的推理能力能给我们提供关于真 实世界的知识。这种理解模式涉及了备受争议的笛卡尔范式。 笛卡尔相信有绝对客观真理的存在,而追求这种真理的方法是要建 筑在没有偏见、没有价值污染以及不受传统影响的基础之上。外在 世界是独立于主体个人而存在的,对其认识时不要使个人偏好或价 值信仰介入,这就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设立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2)行为主义 (详见第二节)
(3)实用主义:以经验型理论为基础,将其视为无所不包的唯一存在, 对传统的经验做了修正,不赞成把经验看作被动感受的东西,而认为是 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也不赞成对感觉经验采取原子分析的方法,认为 不存在一个个孤立的感觉,它们是联系在一起的整个经验。否定分析和 抽象,把人类全部知识归结为适应环境的行动。知识和理论都是工具, 真理之为真理仅仅是因为对人有用,任何一个观念的全部内容和意义就 在于它所能引起的效用,人们将其归结为“有用就是真理”。 (4)新实用主义: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奎因把逻辑实证主义与实用主 义相结合,形成了新实用主义学派。他在批判传统认识论和批判认识论 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化认识论,认为哲学与自然科学是连续的,不可凌 驾于自然科学之上。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得到自然的解释, 人类认识也是一种自然现象,应从自然科学内部,运用实证的、定量的、 累积的科学主义方法来阐述认识论。 他还主张直接研究谈论外部世界的语言,并由此而间接地研究外部世界, 因此他的认识论的核心部分就变成了语言学习理论。 他还认为:人类知识系统是一个大的力场,出于核心的是数学逻辑真理, 处于边缘的是经验科学的命题。
(四)16 -19 世纪
经验论与唯理论是这一时期争论的焦点,对当代哲学和语言学研究产生了十 分深远的影响,现介绍两学派之间的主要分歧。 1. 经验论(经验主义) 经验论是指一种认识论的理论,与唯理论相对立,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 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往往以这 样或那样的方式贬低乃至否认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这个时期的经验论真可分为两大派: (1)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物质自然界的事体是感性经验的基础,经验是 客观事体作用于感官的结果。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等。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说”,认为:一切感觉到的事体都是变化无常的、 相对的,因而是不真实的;个别的、具体的事体都有一般的概念,这 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因而是真实的。这一般的概念就叫“理念”, 具体的物质则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因此在认识论上主张 “灵魂回忆说”,宣称灵魂不死,人的灵魂在投入肉体之前,寓居于 理念世界之中,投入人体之后把理念世界中的知识暂时忘记了,人们 要获得知识,只需唤起自己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柏拉图基于他的理念说,主张唯实论,认为:共相先于个别,有离开 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从共相可派生出个别情况、偶然现象, 并把一般概念绝对化,成为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理念成为第一性, 这明显具有唯心论和先验论思想。唯实论在语义学中的观点为:词与 所指事体之间存在根本性联系,词只不过是人们给现实或外部世界的 物体所起的自然名称,也就是说,一个物体叫什么名称,是由物体本 身所具有的某种实际属性决定的。
1. 20世纪的经验论 到了20世纪,传统的经验论在语言哲学中主要表现为逻辑实证主义、行 为主义、实用主义、新实用主义等流派。 (1)英美分析哲学:认为要接近思维只能走语言分析的道路,要研究思 维哲学就要研究语言哲学,要分析一个思想结构就要分析相应的句子成 分的语义之间的关系。因此将语言分析视为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强调 分析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分析语言的性质和内部构造,追求绝对精 确化的语言观,澄清和确定词语的意义,提出了很多关于意义理论的新 观点。 这一时期的分析哲学可分为两大派: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 (a)逻辑实证主义:将逻辑分析与经验证实结合起来,用数理逻辑的方 法分析知识,而不像经验论者对知识的来源做历史的或心理的分析。实 证主义者完全基于对“实证的”、“确切的”事实进行研究,将这种方 法称为“证实原则”。 (b)日常语言学派: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没有必要建立人工语 言。该学派主张研究日常语言本身及用法,强调应采用概念分析的方法 分析语义,仔细分析哲学中的词汇、概念,以及与认识有关的具体词汇, 发现细微差别,准确掌握用法,以澄清或排除哲学中的混乱。
第二章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都不能割断 历史,认知语言学也是这样,它在对以往有关理论认真反思的基础 上建立起自己的理论基础。除第一章所论述的认知科学之外,认知 语言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这 将是本章重点论述的内容。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的心理学基础 第三节 认知语言学的语言学基础
质料因(质料:事物的原料、物质) 形式因(形式:事物的本质或可被知觉的形态) 动力因(动力:事物的创造者) 目的因(目的:事物所要达到的目的) 亚氏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肯定了认知来源于感觉。
他还提出了唯名论,认为:共相后于个别事物重感性。认为没有离开个别 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共相,承认事物是第一性的,概念是第二性的,因此具 有唯物论思想。唯名论在语义学中的观点为:词与事体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是任意的。
(五)20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的研究方向已基本完成从认识论向语言论的转变, 从而形成了以语言的表达功能为核心来研究各种哲学命题的现代西方哲学思 潮,包括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社会哲学、道德哲学、心智哲学、逻辑哲学、 数理哲学等。 语言哲学把语言本身作为主题,从哲学角度研究语言的一般性质和基本功能, 意义与真值,语言的各种成分、结构和类型,语言与存在、意识、真理、人 类社会的关系,对语言的理解和解释等,主要包括英美分析哲学和欧洲大陆 解释派哲学。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西方哲学对认识论的研究一直贯穿着感性与理性,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 论,这两种对立观点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在语言研究中。
Lakoff 与 Johnson 重新对西方哲学进行了分类,将上述两种哲学思潮 中的主要观点冠之以“客观主义理论”,与之相对的为“非客观主义理 论”,并认为客观主义源自经验论、唯理论,客观主义理论是构成第一 代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 L & J 还将“非客观主义理论 ”称为 Experientialism。在英语中, Empiricism 和 Experientialism 是有不同含义的,Empiricism 往往是 指16-18世纪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
该学派可分为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前者的主要代表为荷兰哲 学家斯宾诺莎,他承认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有客观性,但又片面夸 大理性的作用主张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规律。后者贬低感性经验,主张精 神是第一性的,真理是人脑中固有的,柏拉图当为这一观点的始祖。 这一时期的唯理论者大都持唯心主义观点,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莱布 尼茨、卢梭、康德以及黑格尔。
(4)波普尔:英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哲学家,持与逻辑实证主义相 反的观点,认为知识是由心灵的经验逐渐产生的,并提出著名的证伪说。
(5)乔姆斯基:他接受了唯理论者的许多基本观点,宣称TG学派使得 17、18世纪的唯理论得到了复活,形成了20世纪的新唯理论。
3.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结合
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科学主义认识论,逐步成为西方科学的柱石,在 很长一段时间被捧上了霸主地位。但也有不少学者看出了这种科学主义认 识论的缺陷,例如许多哲学家就曾尝试将经验论与唯理论结合起来解决这 个问题。 康德岁主张二元论和先验论,常被看作唯理论者,但曾主张将经验论与唯 理论结合起来,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者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赞赏唯理论者。 Carnap 也曾力图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研究方法,把感官体验作为出发点, 以数理逻辑作为理性的整合手段,构造出人类的知识系统。 美国新功能主义社会学家亚历山大曾对后实证主义作出四点概括,其中前 两点为:(1)所有的科学资料数据都是由理论内在构成的;(2)经验的 承诺并非单纯以实验数据为基础。因此他认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思维方法 不可能完全分离,也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