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虫学复习

昆虫学复习

昆虫学复习1、昆虫与人类的关系(1)、昆虫的有害方面①农业害虫②卫生害虫(2)、昆虫的有益方面①工业原料家蚕—丝绸、白蜡虫—白蜡、紫胶虫—紫胶(药用、工业原料和涂料、五倍子蚜—五倍子(药用)、胭脂虫—洋红(色素)②传花授粉取食花蜜的昆虫如蜂、蝇、蛾、蝴蝶等都能授粉。

③天敌昆虫自然界中1/3的昆虫是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

④腐食性昆虫以动植物尸体、残骸或排泄物为食的昆虫如粪金龟。

澳洲从亚非欧引进20多种粪金龟解决了牛羊粪便的污染和苍蝇问题。

⑤药用昆虫我国本草纲目等医书记载了80多种昆虫可入药。

如蜂王浆蜂胶、蜂毒、冬虫夏草、桑螵蛸、芫菁(斑螫素)、蝉蜕、地鳖虫。

⑥食用昆虫昆虫已有22目500多种可被人类食用。

如家蚕蛹、豆天蛾幼虫(豆旦)、蝉、蜂蛹、蚂蚱、蝇蛆等。

⑦观赏昆虫利用昆虫美丽的形态、悦耳动听的鸣声、争强好胜的格斗以供观赏。

南方饲养蝴蝶建立蝴蝶馆,中日韩等国饲养甲虫成为一个产业。

昆虫琥珀也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

⑧科学研究昆虫可作为遗传学、仿生学、环境科学、天气预报、军事科学等的研究材料。

⑨宗教神话2、昆虫纲的特征昆虫是指属于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一类生物。

昆虫纲除了具有上述节肢动物门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特征:①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②头部着生:口器、1对触角、1对复眼、0-3只单眼,是取食和感觉中心;③胸部:具有3对足,2对翅,是昆虫运动中心;④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着生外生殖器,有的还有1对尾须,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⑤昆虫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3、节肢动物门各纲比较4、昆虫头式(1)下口式:一般植食性昆虫属于此类头式。

如:蝗虫、蟋蟀、蝼蛄等;(2)前口式:一般为捕食性昆虫所具有。

如:步甲、虎甲等。

(3)后口式:常见于刺吸植物汁液的昆虫。

如:蚜虫、飞虱、蝉等。

5、触角的基本构造及触角的类型(1)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是由三部分构成。

①柄节:同身体相连的一节。

通常粗短,以膜质连接在触角窝的边缘上。

其活动受肌肉控制。

②梗节:是触角的第二节。

一般比较细小。

其活动受肌肉控制。

③鞭节:是梗节以后各节统称。

常由若干形状基本一致的小节或亚节组成。

其活动受血压调节。

直接受环境中气味、湿度、声波等因素的刺激而调整方。

(2)触角的类型①刚毛状(鬃形):如蝉、蜻蜓;②丝状(线形):如蝗虫、蟋蟀;③念珠状(连珠形):白蚁;④锯齿状:如锯天牛、叩头虫及绿豆象雌虫的触角;⑤栉齿状(梳形):如绿豆象雄虫的触角⑥棍棒状(球杆形):如菜粉蝶。

⑦锤状:如皮蠹。

⑧具芒状:如蝇类。

⑨鳃叶状:如金龟甲;⑩双栉齿状(羽形):如毒蛾、樟蚕蛾的触角。

11 膝状(肘形):如蜜蜂。

12 环毛状:如雄蚊。

6、昆虫口器类型,咀嚼式口器的构造(1)口器类型:①咀嚼式口器:如蝗虫、蝼蛄、蟋蟀等;②刺吸式口器:如蚜虫、蝉、蚧壳虫等;③虹吸式口器:如蛾、蝶类;④锉吸式口器:如蓟马;(2)咀嚼式口器的构造咀嚼式口器构造:是昆虫中最原始的口器类型,是取食固体食物的昆虫所具有的口器类型。

由下列五个部分组成:上唇:唇基下方的薄片,可活动,能辩别食物的味道。

上颚:上唇后方,由头部一对附肢演化而来,用于切碎食物。

下颚:上颚之后,由头部一对附肢演化而来,协助取食。

下唇:口器下方或后方,由头部一对附肢演化而来,托住切碎的食物,协助取食。

舌:位于口器中央,为一狭长囊状突出物,具味觉作用,并帮助和吞咽食物。

舌与上唇之间的空隙称为食窦;舌与下唇之间的空隙称为唾窦。

7、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1)胸足的基本构造1、基节;2、转节;3、腿节;4、胫节;5、跗节;6、前跗节;(2)类型①步行足:最原始的足的类型,如虎甲、步甲;②跳跃足:腿节发达,如蝗虫、蟋蟀后足;③捕捉足:螳螂前足;④开掘足:蝼蛄前足;⑤游泳足:水生昆虫的后足,龙虱的后足;⑥抱握足:雄性龙虱的前足;⑦携粉足:蜜蜂的后足。

8、昆虫翅的基本构造和类型(1)基本构造:翅近似三角形。

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2)类型9、昆虫头部是昆虫的感觉和取食中心。

昆虫头部位于身体最前端,以膜质的颈与胸部相连。

着生口器、眼、触角等器官,是昆虫的感觉和取食中心。

1、头部的划分(P11图1-2)(头部分为一线、七沟、四区。

)一线:指头顶与额区之间的倒“Y”形或“人”字形的蜕裂线。

七沟:这是一个虚数,不同昆虫之间有区分。

蝗虫主要有:(1)额唇基沟:额与唇基之间;(2)唇基上唇沟:唇基与上唇之间;(3)额颊沟:额与颊之间。

四区:(1)额唇基区:额与唇基;(2)颅侧区:头顶与颊;(3)颊下区:颊与上颚;(4)后头区:后头区域。

10、昆虫的胸部着生足和翅,是昆虫的运动中心。

(1)、胸部划分胸部分为:前胸:1对前足中胸:1对中足,1对前翅称为具翅胸节后胸:1对后足,1对后翅(2)、胸部的基本构造昆虫的每一胸节均由四块骨板所构成。

①背面的骨板称为背板(1块);②侧面的骨板称为侧板(2块);③腹面的骨板称为腹板(1块)。

11、昆虫的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中心。

(1)、腹部分节多数昆虫腹部为9-11节,按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三个区域:1-7节:含内脏器官,称为脏节;8-9节:着生外生殖器,称为生殖节;10节后:着生感觉器官,如尾须等,称为生殖后节。

12、体壁的构造和特性13、昆虫的体色①色素色(化学色):昆虫体内一定部位存在某些化合物,可以吸收部分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从而使昆虫相应部位呈现某种颜色。

这种色彩经漂白或热水处理后会消失。

②结构色(物理色):昆虫体壁上有很薄的蜡层、刻点、沟缝、鳞片等细微结构,使光波折射、反射或衍射而产生的颜色。

这种颜色稳定,不因漂白或热水处理而消失。

③混合色:由色素色和结构色结合而成,大多数昆虫体色属于此色。

14、多胚生殖:是单性生殖的一种方式。

1个成熟的卵可发育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多胚生殖(最多可达3000多个)。

如茧蜂科、跳小蜂科、姬蜂科等寄生性昆虫。

其中:受精卵发育成雌虫,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虫。

15、孤雌生殖(单性生殖):指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6、卵胎生:雌虫未经交配的卵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至孵化为幼体后才从母体内产出。

这种孤雌生殖方式称为卵胎生。

如蚜虫。

17、幼体生殖:少数昆虫,母体尚未到达成虫阶段,还处于幼体阶段卵巢就已成熟,并能进行生殖,称为幼体生殖。

这种生殖方式产下的是幼体,是卵胎生的一种,如捻翅目昆18、孵化期:一批卵从一个卵开始孵化到全部卵孵化结束的时间称为孵化期。

19、若虫期:不完全变态昆虫从卵孵化为若虫开始到变为成虫时所经过的时间。

20、幼虫期:完全变态昆虫从卵孵化为幼虫开始到变为蛹时所经过的时间。

21、龄期:若虫或幼虫从孵化到第一次脱皮以及前后两次脱皮之间所经过的时间。

22、幼虫的类型(1)多足型:有3对胸足和多对腹足。

如鳞翅目、膜翅目幼虫;(2)寡足型:有3对胸足而无腹足。

如鞘翅目金龟甲、瓢虫幼虫;(3)无足型:无胸足和腹足。

如双翅目蝇类幼虫、膜翅目寄生蜂幼虫等。

23、蛹:是完全变态类昆虫从幼虫到成虫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是成虫的准备阶段。

24、化蛹:预蛹蜕皮变为蛹的过程。

25、蛹期:从化蛹开始到发育至成虫所经过的时间。

26、蛹的类型(1)离蛹:又称裸蛹,特点是翅和附肢不贴附虫体上而可以活动,腹部也能扭动。

如金龟子和蜂类的蛹。

(2)围蛹:实质是一种离蛹,幼虫最后蜕下的皮包围离蛹之外,形成圆筒形硬壳。

如蝇类的蛹。

(3)被蛹:特点是翅和附肢紧贴于虫体上而不能活动,多数腹节不能扭动。

如鳞翅目蛾、蝶类的蛹。

27、羽化:不全变态的若虫或全变态的蛹,脱去最后一次表皮而变成成虫的过程。

28、成虫期:从羽化开始到成虫死亡所经过的时间。

29、性二型(雌雄二型):同种昆虫雌雄个体除生殖器官不同外,其个体大小、形状、颜色等有明显差别的现象。

如介壳虫、蓑蛾、蝉。

30、多型现象:同种昆虫除雌雄二型外,还有其他不同类型个体的现象。

如蚂蚁、白蚁、蜜蜂。

31、变态:是指昆虫胚后发育过程中,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要经过一系列变化的现象。

32、不全变态:昆虫胚后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有翅亚纲外翅部昆虫除蜉蝣目外的昆虫,所具有的变态类型。

)33、完全变态:昆虫胚后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有翅亚纲内翅部昆虫所具有的变态类型。

)34、世代:昆虫的卵或若虫从离开母体开始到成虫性成熟并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

完成一个世代简称为一代或一化。

35、年生活史:昆虫在一年中的个体发育史。

包括越冬虫态、冬后活动时间、一年发生的世代数、各代及各虫态历期、生活习性等。

36、一化性昆虫:一年只发生1代的昆虫。

如大地老虎、大豆食心虫。

37、多化性昆虫:一年发生2代及以上的昆虫。

如三化螟、棉铃虫等。

38、世代重叠:不同世代的相同虫态同时出现的现象。

39、局部世代:越冬代部分个体进入越冬状态,另一部分个体发育成下一世代的现象。

40、休眠:由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昆虫生长发育暂时停滞,当该条件解除后,昆虫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

无固定虫态,不遗传。

引起休眠的原因:温度、食料缺乏等。

41、滞育:昆虫在温度、光周期等环境因子诱导下,通过体内生理变化而控制的生长发育停滞的现象。

昆虫进入滞育后,即使给以最好的条件,也不会立即恢复生长发育。

有固定虫态,是遗传特性。

影响滞育的因素:(主因)光周期;(次因)温度、食料。

42、保护色:某些昆虫具有与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体色的现象。

43、拟态:某些昆虫具有与生活环境或其他昆虫相似的形态的现象。

44、扩散: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

有主动和被动扩散。

45、迁飞:某种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

46、学名:国际上通用的用以称呼生物的各个阶元的拉丁文。

其中属以上各阶元为单名,种为双名。

47、双名法:由林奈创立的命名新种的方法,由属名(第一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斜体)加种名(字母小写,斜体)加定名人(第一字母大写,其他字母小写,正体)组成。

48、经济损失允许水平(EIL):害虫造成的损失与防治害虫的费用相等时的作物损失率。

此时的害虫密度称为经济损失允许密度。

49、食物链:生物与生物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相互联系的链式结构。

50、食物网:自然界中由许多彼此相互关联并具有共同环节的食物链结合在一起的网状结构。

51、种群: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

它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

52、生境:昆虫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栖息场所,也叫栖境。

53、生态位:昆虫具体生活的场所,也叫小生境。

54、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完成一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有效温度积累值是一个常数。

55、有效积温法则的利用:①推测一年发生的世代数;K1/KK1一年中有效积温的总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