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中考复习题Word版

七年级语文论语十则中考复习题Word版

初一语文《论语十则》复习题
(教师用)
一、填空(12分)
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5、子曰:“其恕乎!,。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6分)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高兴
2、由,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意思是:你
3、是知也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三、一词多义
1、知
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②温故而知新(理解和体会)
③知之为知之(知道、懂得)④是知也(智慧)
2、故①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②既克,公问其故(原因)
3、思①思而不学则殆(空想)②见贤思齐焉(想着)
4、任①任重而道远(责任)②仁以为己任(任务)
四、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曾子()罔()殆()
五、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照一定时间、及时)(复习)
⑵不亦说.乎(“悦”的古字,愉快)
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志同道合的人)(愉快、高兴)
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了解)(恼怒、生气)(道德高尚的人)
⑸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新体会、新发现)(凭借)
⑥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思)
⑺为人谋.而不忠.乎?(办事)(尽心竭力)
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往)(诚实,真诚)
⑼学而不思则罔.(迷惑)
⑽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⑾诲.女知之乎!(教导诱导)(通“汝”你)
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这、此)(通“智”智慧)
⒀见贤思齐
...焉(贤人)(考虑)(看齐)
⒁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学习)
⒂士.不可不弘毅
..(士人)(刚强、勇毅)
⒃任.重而道远(责任)
⒄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谢)
⒅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遵守奉行)
⒆其恕.乎(儒家所倡导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喜欢)(施加、强加)
六、解释下列语句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 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
5.子曰:“由,诲女(rǔ,通‘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通‘智’)也。

”《为政》
译:孔子说:"仲由呀!教给你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译: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成自己的任务,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
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译:孔子说:"一年最寒冷的时候,这时候(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零的." (松柏比作了品德高尚的人)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译: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 " 孔子说:"那大概是
‘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七、按要求默写课文中的有关语句。

1、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表明了学须有友。

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讲治学的人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的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强调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8、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它类似的毛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0、讲儒家所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人要不畏艰险环境,在困境中能够坚强不屈: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八、简答题
1、在第三则中“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温故”与“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儒家的待人接物之道,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这句话?请写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不少于100字。

答: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的头上。

这句话在为人处世方面历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我们需要干净整洁的环境,讨厌污染。

那么,我们就要严以自律,不做损害环境的事情。

九、《〈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有:温故知新、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择善而从、不亦乐乎等。

十、写出《〈论语〉十则》中属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思想品德修养的内容。

学习方法: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想品德修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