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 赏析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 赏析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集锦赏析(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这首诗以“ -----------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3分)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4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7、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答: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8、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9、简要赏析画线句。

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互文见义,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2分)(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分)1.(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答出“观”1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1分)(2)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三)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① “------- ”。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②-------- ,次写海面上的③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3分)(2)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 (2分)表现手法: (1分)答:.(1)①观(1分) ②树木百草(1分) ③秋风洪波(1分) (2)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1分),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1分);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1分)(四)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划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3分)(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

(写出两点即可)(3分)答;.(6分)(1)(3分)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1分)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1分)(大意对即可)(2)(3分)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

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答出其中一点给1分,答出其中两点给3分,大意对即可。

)(五)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

(2分)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1.曹操政治家2.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中考试题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首句中写出了杨花,子规等意象。

(2)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3)这首诗中“子规”一词,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愁”一词表达了作者真切的关怀。

2.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答:点明了暮春时令,点明主旨,营造悲凉、伤感的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悲痛之情。

3.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答: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离别气氛。

4.你从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春末夏初季节的一种寂寞萧条气氛。

体会到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

5.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关心、同情、思念,以及无奈、惆怅之情。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修辞及表达情感角度:拟人。

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想象角度: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情景交融角度: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7.古人在诗词中描写情境用来营造气氛的鸟儿很多,为什么李白独选“子规啼”来入诗呢?答:子归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8.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答:暮春。

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

9.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答: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10.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答:因为月照中天,普天同照、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同时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11.选择题。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2.理解性默写。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托付思念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诗歌鉴赏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一、作者:王湾:唐代诗人二、主题: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旅途所见到的山川壮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又将人生感悟寄托在景物描写中,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也抒写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无数游子的殷殷情思。

三、赏析理解: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悬。

“阔”,是宽阔的意思,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写出江面的恢弘阔大。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写出了此时风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只有这样帆才能够“悬”。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形象地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做过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轮红日孕育在夜色之中,将以无与伦比的壮观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春天悄然来临,岩洞即将离去,时序交替,周而复始,自然规律是不可阻挡的。

生和入运用了比拟手法,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新事物诞生于旧事物,又将彻底取代旧事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