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纵观原始时期到现代我国北方陶瓷窑炉的变化和发展

纵观原始时期到现代我国北方陶瓷窑炉的变化和发展

陶 瓷 的 出 现 如 果 不 追 溯 她 的 起 源 ,已 经 拥有了八 九千年的历史了,在历史的长河中,陶瓷文化的产生和 发展是人类的文明的重要支撑。

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 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的活动,这 种人类改变自然产物的质的变化是人力改变天然物的开 端,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开端。

说到陶瓷的文明,大家一般都注意到了美轮美奂的 陶瓷制品, 并被她蕴含的丰富的历史美丽所折服。

但是, 从古到今,任何文明的产生都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界的 一点一滴的认识所积累起来的。

比如说我们烧制陶瓷所 建造的窑炉,在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从露天的平地堆 烧到平地封泥烧制再到后来的各式窑炉的建造。

这些都 是我们研究我国陶瓷的历史和发展规律的重要参考。

我国的北方的黄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再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聪明的华夏人在这里创造了 我国陶瓷文明的先河。

在这片文章中,我将着重将我国 北方烧制陶瓷的窑炉的发展进行整理和梳理。

用历史的 主线去诠释和挖掘我国北方陶瓷的文化积淀。

说到我过原始时期的陶瓷文化,不免要提起的是那 些我们后世发现的那些所谓的文化发源地。

遥远的文化 已经陨落,我们后世的人只有根据发现的古遗址去天马 行空的想象,于是我国的陶瓷文化系统就这样形成了, 就姑且这么叫他们吧。

我国最早的陶器是什么样子呢,这些是不好阐明的 一个问题,因为还有待与发掘和研究。

1 9 2 1 年在河南 仰韶村发现了公元前 4 5 1 5 - 2 4 6 0 年的仰韶文化。

仰韶 文化的应该说是我国陶瓷文明有考究的最早的时期。

这 个时代的制陶业已经相当的发达,这个时期的陶窑结构 比较简单,代表性窑穴大体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 横穴窑的的火膛位于窑室的前方,是一个呈穹形的筒状 甬道, 后部有三条大火道倾斜而上, 窑室平面略呈圆形, 直径约 1 米左右,窑臂的上部往里收缩。

火焰均匀的分 布于窑室的四周,靠火道近的都比较小,远的则较大, 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调节火力的强弱。

竖穴窑是一种比 较先进的陶窑,它和横穴窑的不同时火道采取垂直的形 式,火膛为口小底大的袋状坑。

这种结构基本上为后来 的龙山文化所继承。

那时候犹豫陶窑的结构还不完善,而且规模较 小,不能完全控制窑内的烧成温度和气氛,所以在烧 成上有很多的缺陷,比如陶色深浅不一,坯体变形或 者烧坏。

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龙山山文化,以 灰色为主的陶器色调得益于当时陶瓷窑炉结构的改进 和烧窑技术的的提高,这个时期,最流行的竖穴窑已 经把横穴窑已经基本被淘汰了,但在龙山文化以前的 大汶口文化还是由横穴窑烧制陶器的。

与其说龙山文 化继承的大汶口文化不如直接说是继承的仰韶文化。

这是因为大汶口文化对于龙山文化只是一个过渡的作 用。

龙山文化时期已经不像半坡仰韶文化那样,几座 陶窑零散的分布,这个时期的烧制陶器已经有过去的 氏族集体生产转变为富有经验的家族生产。

这个时期 的陶窑由火膛、火道、和窑室等部分构成。

火膛较深, 位于窑室的下部,火口很小。

火道有主火道三股及两 侧支火道二、三股。

窑室呈圆形,直径不到 1 米,窑 臂上部往里收缩,便于封窑。

底部有箅,箅上有火眼 二十五孔,离火膛较近的火眼较小,远的较大。

这使 窑内的受热比较均匀。

从这几点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这里继承了仰韶文化的竖穴窑所有的优点。

夏代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因为在考古中, 很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究竟是属于夏、还是属于先商、 先周或其他古代的氏族部落文化遗存,目前还没有明 确的定论。

商代文化早期的遗物是从二里头文化晚期 开始的,在研究夏代的时候,不能不提的是二里头文 化早期的灰陶器。

这是很聪明的避开给文化遗址下定 年限界限的一个方法,而且不妨碍对夏代文化的的讨 论。

将文化历史的鉴定留给考古工作者吧。

这个时期 的二里头文化是承袭河南豫西地区龙山文化晚期的陶 器发展而来的。

这个时期的的烧陶窑炉的形制制为馒 头型。

其结构分为窑室、窑箅,火膛、支柱和火门等 五部分。

窑室呈圆形弧壁,并向上逐渐收敛,窑室的 底径为 1.28 米、周壁残高 0.25 米左右。

窑室底部使 用草拌泥作成的厚约 0 . 1 4 的窑箅,箅上分布有直径 4 — 45 厘米的圆形箅孔。

箅下为立于火膛中部支撑的 窑箅的长方形支柱,支柱长 0 . 8 9 米,宽 0 . 1 6 — 0 .62CERAMIC STUDIES JOURNAL4 0 米,高 0 . 2 5 米。

火膛呈圆形圜底,高 0 . 2 5 米, 最大直径 1 . 2 8 米。

火门位于和支柱相应的火膛南壁 上,火门高 0 . 3 2 米,内宽 0 . 2 4 米,外宽 0 . 3 2 米。

由 于 经 过 高 温 火 烧 ,火 膛 周 壁 、支 柱 、窑 箅 和 窑 室 周壁等部分,已经分别被烧成青灰色和红色。

这种设 置有窑箅和箅孔的馒头烧陶窑炉,可以从火膛进入窑 室的火焰均匀的升高温度,提高了陶器的烧造质量。

从河南豫西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晚期可以对商代的陶 器有个大致的了解。

整个商代的烧陶窑炉考古资料比 较 详 细 。

商 代 早 期 、中 期 、后 期 都 在 有 条 不 紊 的 慢 慢发展着。

善待早期的陶器烧成温度的和质量比夏代 有着明显的提高,这要得益于烧陶窑炉的改进。

它虽 然承袭着前代馒头形窑炉形制,就河南罗达庙发掘的 窑炉和夏代窑炉相比,火膛增高和箅孔加大。

火膛的 增高可以多容纳柴草,燃烧起来火力增大,而箅孔的 加大可以提高室内的温度。

这是窑炉结构的一次大的 改进。

商代中期的烧陶窑炉,例如河南争购铭功路西 侧的商代中期烧陶窑厂发掘出来的窑炉来看,他们继 续加大窑炉的箅孔,以提升窑内的温度,提高陶器的 烧成质量。

商代后期的烧陶窑炉,仍然属于圆形的馒 头窑。

同时也是再发展中继续加高火膛以获得容纳更 多柴草的的效果。

这个时期的窑炉箅孔减少,但是形 影的箅孔也增大了可以使火膛的强大火力集中进入窑 室,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

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得一座 陶窑,结构又有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省掉了支柱,窑 炉 由 窑 室 、火 膛 、窑 箅 、和 火 门 四 部 分 组 成 。

这样 做的原因也是为了是火膛能够容纳更多的柴草,增强 火 力 ,以 提 高 窑 室 陶 器 的 烧 成 温 度 。

西 周 和 春 秋 时 期 , 西 周 的 烧 陶 窑 炉 沿 用 的商代后 期起的窑炉结构。

如果要是给以区别,就是拥有了更 大的火膛和窑室。

在春秋时期,再山西侯马牛村古城 发现的一片窑炉,在与火门相当的后方有一个直径 8 厘米的烟囱。

再窑身后补设置烟囱是烧陶窑炉的重大 改进。

战 国 时 期 烧 造灰 陶 的 窑 都 是 圆 窑 ,窑 的 结构比以 往有了很大的改进。

各地发现的战国窑,火膛都筑在 在 窑 床 的 前 面 ,烟 囱 由 窑 顶 移 到 窑 后 ,窑 门 、火膛、 窑 床 、 和 烟 囱 由 前 到 后 直 线 排 列 , 即 从 投 柴 、 燃烧、 烧成到出烟都是在一条直线上。

火膛住在窑床前面, 使火焰立即接触坯体。

烟囱由窑顶移到窑后,是陶窑 结构的重大改进,他促使火焰有升焰变成半倒焰。

这 是 利 用 热 气 向 上 的 原 理 ,使 火 膛 中 的 火 焰 先 窜 到 窑 顶,再利用烟囱的抽力把火焰吸下去,以增加坯体交 换的机会和使窑内各部位的温度更加均匀,提高烧成 温度和产品的质量。

与此同时,窑床的面积也有了显 著的扩大,由西周的 2 平方米左右扩充到 3 — 1 0 平方米,窑 的 装 烧 量 和 生 产 能 力 大 大 提 高 。

圆窑 结构的 显 著 改 进 是 战 国 陶 业 发 展 的 重 要 因 素 之 一 。

秦汉时 期 的 陶 窑 也 有 很 大 的 改 进 ,较之战国时代, 火膛和 窑内容积显著增大,表明了他们用了更大的装烧 量。

在滩毛村 4 号陶窑的窑床构成前高后低的 7 度倾 斜斜坡,使 置 于 窑 床 待 烧 的 坯 体 重 心 后 移 。

当坯体 首先接触火焰的前半面因受热较快而发生收缩前倾 时,重心回到中心线上。

秦时的烟囱设于窑室后壁 正中,所 以 烟 火 大 部 经 窑 床 中 部 进 入 烟 口 , 形成中 部温度较高,而两侧的温度较低,影星了制品的质 量。

汉 代 的 陶 艺 工 匠 对 此 做 了 相 应 的 改 进 , 即由一 个 烟 囱 改 为 两 个 或 者 三 个 ,而 排 烟 口 则 仍 为 一 个 , 使 两 侧 的 烟 火 通 路 形 成 内 向 弯 曲 , 汇集到中 间的通 路以后再排出窑外。

这样,就把原先的中部一个孔 洞斤烟,改 变 成 两 侧 的 两 个 孔 洞 或 者 中 部 及 左 右 两 侧 的 三 个 孔 洞 同 时 进 烟 火 ,从而解决了窑内 温度分 布 不 均 的 问 题 ,提 高 了 制 品 的 烧 成 质 量 。

考古材料表明,龙窑再商代时期就已经出现在 浙江地区。

到 了 东 汉 时 期 已 经 广 泛 使 用 , 因为是南 方陶瓷窑系,在此就不多赘述。

从 三 国 到 南 北 朝 的 三 百 六 十 余 年 中 , 出西晋得 到短暂的同意外,我 国 的 北 方 和 南 方 长 期 限 于 分 裂 和 对 峙 的 局 面 。

这 个 期 间 , 江 南 广 大 地 区 战 乱 较 少,社会相对安定,而 黄 河 流 域 自 西 晋 末 年 以 来 战 祸不断,社会经济严重破坏。

这一时期南方的陶瓷 发展可谓蒸蒸日上。

在此往后的 2 0 0 0 年中。

朝代变迁,我国的陶 瓷 重 心 开 始 偏 向 逐 渐 的 由 北 方 向 南 方 转 移 。

并且再 南方形成了很有规模,能 够 独 挡 历 史 一 面 的 陶 瓷 产 区。

当然,窑炉的发展还是在继续。

北方在这段时 期开始慢慢冷却下来。

当然到今天,我国北方比如 淄博,再 陶 瓷 的 文 化 领 域 还 占 有 很 重 要 地 位 。

因为 历史的原因,使 我 们 不 得 不 对 这 个 古 老 的 , 见证陶 瓷历史文化的地方产生崇高的敬意。

在后世的陶瓷文化传承中,我国的陶瓷制造已 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但 是 烧 制 陶 瓷 的 窑 炉 却 在 原 来 的 基 础 上 改 进 的 越 发 完 美 , 但是都是再前 世的基 础上的改进。

以致后来出现了龙窑之类大型窑址, 也是再前代的基础上,进 行 更 科 学 的 改 进 使 其 再 烧 造 中 能 够 将 我 国 的 陶 瓷 体 现 的 更 加 完 美 。

我 们聪慧 的 先 辈 们 开 始 再 陶 瓷 制 品 形 式 的 多 样 ,绚 丽 的 色 彩,精湛的工艺,完 美 的 意 境 进 行 了 长 达 近 千 年 的 摸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