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病句辨析3大误区一、病句辨析题备考的三大误区笔者认为,在病句辨析这一题型的备考过程中,存在以下三大误区。
一曰(纯)靠语感。
有研究者认为,“应对病句的最简洁实用的方法就是语感”,“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解释不清句子‘病’在哪里,但倘若有较好的语感,在判断错误的第一步便能取得很大的成功”。
有的教师告诉学生:“读!读着不顺就是病句!读不出来是你语感不行!”不可否认,语感是辨析语病的终极力量(这一点后面还会提到),但它对于大部分师生而言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难以把控的“神秘力量”,无法直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直接使用,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语感上,或者说单纯依靠语感来攻克辨析病句的难关,是不靠谱的。
二曰看标志。
有人总结了句子可能存在语病的种种标志,如:句子中有多层定语或多层状语,则要考虑语序是否得当、是否缺少中心语;句子中含有否定词,则要考虑是否误用多重否定;句子以“通过”“经过”“在”“当”等介词开头,则要考虑句子是否缺主语;等等。
多的能总结到三四十条。
这类方法在网上流传甚广,很多教辅资料和培训机构也会介绍,但它存在两个致命的缺陷。
一是极其烦琐。
且不说这几十种标志你要都记住,单说假如一个句子同时满足若干个特征,是不是应该把每种情况都考虑一遍?这样一来,在一句话上消耗的时间会有多长?还有人将这种方法称为“快速判断病句××法”,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二是单看所谓“标志”容易发生错误的判断。
比如下面这个句子: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2006年高考语文重庆卷第4题A项)【解析】单看标志,第一个分句以“通过”开头,第二个分句又没有主语,显然具备了“主语残缺”类病句的特征,但这偏偏就是一个没有语病的句子,“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就是它的主语。
笔者大胆猜测,当年应该有不少考生在这个句子上栽了跟头。
三曰分类别。
“病句常见类型”是学校、培训机构、教辅资料都必讲而且会花大力气去讲的内容。
但是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点:我们得先确定一句话有语病,然后才能给它归类;当我们面对若干个不知道是否有语病的句子时,病句的类型对我们来说到底有多大用处呢?正如我们身体不适上医院,医生会让你测体温、量血压、验血、验尿,而不是给你大讲疾病分类知识。
病句的类型当然不是毫无用处,但主要是和修改有关:成分残缺,我们知道要补;成分赘余,我们知道要删;句式杂糅,我们知道要捋清楚;语序不当,我们知道要调换位置;等等。
这就是所谓“对症下药”。
但就诊断一句话是否存在语病而言,类型的用处确实非常有限。
综上,(纯)靠语感、看标志、分类别这三种方式都无法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辨析出语病。
那么我们面对病句应该怎么办?二、病句辨析的不二法门——主干枝叶法顺着类型的话题继续,我们可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病句真的有这么多类吗?我们在判断病句类型时常常遭遇这样的困境:有的病句既像这一类,又像那一类。
这其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所谓常见病句类型(逻辑错误、成分残缺、成分赘余、句式杂糅、搭配不当、语序不当)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类。
首先,逻辑错误属于语义问题而非语法问题,从形式上来说仍然表现为搭配和语序的不当。
比如: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2008年高考语文江苏卷A项)【解析】“碰撞、融合、交流”应该改为“碰撞、交流、融合”,实质上是逻辑问题,但形式上表现为语序问题。
又如: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游客们精挑细选,讨价还价,热闹极了。
(2009高考湖北卷第4题C项)【解析】“导游地图”显然不属于“工艺品”,在逻辑上属于归类错误,但形式上表现为二者的不搭配。
其次,成分残缺和成分赘余都可视为搭配不当的特殊形式,前者属于“该来的没来”,后者属于“该来一个却来了俩”。
此外,句式杂糅其实就是句式的“混搭”,也可以视为搭配不当的特殊形式。
归并之后,六类只剩下两类:搭配不当和语序不当。
换个说法,搭配不当就是“组合错误”,语序不当就是“排列错误”;再强行归并一下,就是“错误的排列组合”(包括语法和语义上的)。
我们可以这样说:病句的本质就是词和词组错误的排列组合。
破除类型的迷雾,弄清病句的本质,对于我们辨析病句是有帮助的。
我们已经明确:病句的本质是词和词组错误的排列组合。
这些错误的排列组合,有的时候并不难发现,比如:①霍金试图解开本质。
②公司录取了名额。
③航天事业开创了成就。
【解析】“本质”无法“解开”,“名额”无法“录取”,“成就”无法“开创”。
只要我们语感正常,这些问题一眼可辨。
但如果它们变了个模样:④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
(2018年高考语文天津卷第3题A项)⑤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第18题D项)⑥经过几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创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丙卷第18题D项)可能就没那么容易看出来了。
语病本身都很简单,只不过是被④⑤⑥这样的长而复杂的结构遮掩住了;而在像①②③这样的简单结构中,它就无所遁形了。
我们要做的,首先是把④⑤⑥转化成①②③这样的形式,换句话说,就是把复杂结构拆分为简单结构;然后,才能够放心大胆地使用我们的语感,判断“解开本质”“开创成就”这样的说法能否成立。
前文中说,“语感是辨析语病的终极力量”,原因就在于此。
具体来说,诊断一个长句是否存在语病,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来做:第一步:先把长句中的修饰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去掉,只保留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动词和宾语),看主干的排列组合是否有误。
句子经过这样的拆解之后,如果主干有误,往往会一目了然。
如: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2题A项)【解析】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主语——“出版社”和“图书营销”,当然,一个长句中出现两个主语并不一定就有错,但第一个主语“出版社”并没有相应的谓语和它搭配(“除了……外”是状语),孤零零地被甩在前面,这就不对了。
病句辨析题中的大部分语病仅通过这一步骤就能辨认出来。
如果句子主干部分没有问题,那么进行第二步:检查枝叶(定语、状语和补语)和主干之间是否搭配。
如: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第18题B项)【解析】这句话的主干是“学校决定组织开展活动,要求学生完成义工服务”,问题出在枝叶和主干的搭配上——“三个月内”这一事件状语应该修饰的对象不是学校的动作“要求”,而是学生的动作“完成”。
如果主干和枝叶搭配合适,那么进行第三步:检查枝叶(特别是较长的成分)内部是否存在问题。
如:依托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了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
(2017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5题A项)【解析】这句话的问题出在“包括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及其他相关内容组成的”这一定语成分内部,进一步拆分可以发现,“包括……组成的”是一个杂糅的结构。
三个步骤完成,均未发现问题,则可初步断定这个句子无误。
这就是诊断病句的基本方法,我们称之为“主干枝叶法”。
可以说,只要掌握了能够区分句子主干和枝叶,再辅以正常的语感,面对病句题几乎可以无往不胜。
然而笔者接触过的很多学生表示,根本不知道如何提取句子主干。
其实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在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八年级上册都以补白的形式加以介绍,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一书中的第五课第三节也有专门的板块做详细的解说,有些师生却视而不见,这就不得不令人感慨“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了。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关于“句子的主干”的介绍三、病句辨析的备用招数——仿造法“主干枝叶法”是辨析病句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但有些语病即便区分了主干枝叶仍然不容易判断,可以辅以另外一个方法——仿造法,即通过仿造相同的结构,来判断一个疑似有问题的结构到底是否成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中也介绍了这一方法)。
比如上文举到的“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可能有的学生会感到别扭,但又感觉不到别扭在何处,这时可以尝试着仿造出如下结构:三小时内要求我写完三篇作文三天内要求你做完5张卷子三年内要求他达到钢琴10级…………这样可以更明显地感觉到时间状语的位置放得不对:不应该修饰“要求”,而应该修饰“要求”对象发出的动作。
再举一例:90个有特殊编号的“奥运缶”在北京结束了网络竞价,以总价1283.65万元成交,每个缶的均价都超过了14万元。
(2009高考天津卷第6题A项)【解析】此句的问题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中心语“均价”与修饰语“每个缶”的搭配不成立:“均价”只能针对群体,“90个缶”才有“均价”;“每个缶”却是个体,只有“单价”。
此外,“均价”与后面的“都”也有矛盾,因为“均价”只有一个,“都”则表示有多个。
如果只是感觉有问题,分析不出个所以然,可以试着仿造出以下结构:每个人的平均身高都超过了1米75每个人的平均体重都超过了60公斤每个人的平均分数都不到80…………这样也会明显地感觉到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有时仿造结构不必是错误的,也能发现原句中的问题,如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语文考试中的这样一个句子: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这是流行歌曲《大中国》里的一句歌词。
试卷题干已经点明这是病句,要求考生分析其病因。
此题在网上曾引起过热议,网友们纷纷给出热心解答,但几乎没有人能答到点子上。
这个题同样可以运用仿造法来解决。
试仿造数句如下:我们都有一个妈,把我们养大。
我们都有一张嘴,用来吃饭和说话。
我们都有一双手,十个指头不一般长。
…………仿造之后我们就能发现,“我们都有一个×”这个形式表达的意思是“一人有一个自己的”而非“众人有一个共同的”,但“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想表达的显然是后者。
如果一定要归类,那应该是逻辑错误,确切地说,应该叫“词不达意”。
使用仿造法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仿造的句子在格式上要尽可能与原句相当;二是用于仿造的原料最好是生活中最熟悉的(上举“义工”“奥运缶”都不是学生特别熟悉的内容),熟悉的内容说出来成不成立,是相对更容易判断的——这也是依靠语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