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二讲+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二讲+


二、关于阶级形成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阶级形成有两个阶段,即“自在阶
级”和“自为阶级”。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 中说:“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工人。 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 利害关系。所以,这批人对资本来说已经形成一 个阶级,但还不是自为的阶级。在斗争中,这批 人逐渐团结起来,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所 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的利益。”所以,马克思的 观点是,阶级的形成有两个阶段,有了共同的经 济地位和利害关系只是第一个阶段,有了真实的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和政治组织才是第二个阶段。
他的主要观点是:
1、社会分工是必须的,并且随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分工体系会越来越复杂。
2、在任何社会的分工体系中,总有些工 作被视为比其他工作更重要。
3、社会上人们的才智、能力各不相同。 4、所以,让最有才干者取担负最重要的
工作,让弱者去承担较轻的工作,应是社 会分层的基本原则。
六、政党与政治权力
韦伯认为,阶级的真正故土在经济制度 里,身份群体的真正故土在社会制度里, 政党的真正故土在权力领域里。政党的活 动旨在获得社会的权力,所以,政党活动 的目标是要获得权力,是要施加自己的政 治影响。
韦伯认为,政党是一种自由联合的协会, 参与者的目标,作为领导者是为了获得权 力,作为积极的党员是为了理想或物质利 益。作为追求派别的政治利益群体,对于 政党而言,最重要的是政治权力,因为有 了权力才能施加自己的影响。
韦伯对于社会分层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于“共 同体”的分析之中。他在剖析共同体内部权力分 配的时候,提出了有三种共同体,即阶级、身份 群体和政党。他认为,这三种共同体都具有如下 四个特点:有一定的区域界限、有提供为其统治 所需物质力量的能力、对于共同体内的社会互动 有明确的规定、有一套被成员认可为合法的法律 规范。韦伯认为,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是社区 内部权力分配的三个重要方面。阶级与经济秩序 相联系,身份群体与社会秩序相联系,政党与法 律秩序相联系。
四、韦伯关于阶级行动的观点
韦伯认为,阶级行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
行动。什么是经济行动呢?经济行动是旨 在获得社会上所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 行动,在韦伯看来,经济行动属于工具合 理型行动。这种行动是建立在对手段和结 果进行精心策划、权衡比较利弊得失的基 础上。因此,作为经济行动之一的阶级行 动,它是比较个体化的行动,不太容易形 成共同的集体行动。而且,经济行动只出 现于能够获得这些收益的市场之上,每个 人都在追求自己特殊的经济利益。
三、关于“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思想
马克思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 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斗争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 的斗争,斗争的结局,或者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 改造,或者是斗争中的个阶级同归于尽。
阶级斗争的思想,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但 绝对不是人类社会关系的全部。人类社会关系的 本质是经济利益关系,这是马克思用阶级关系表 达的,但除了经济利益关系以外,人类还有多种 社会关系。所以,马克思的意思是,对于任何社 会历史和社会活动的分析都可以做阶级利益或经 济利益的剖析,都可以从中发现阶级利益冲突的 痕迹。
从以上韦伯关于阶级行动的观点中,我
们可以体会出韦伯与马克思关于阶级是生 产领域的概念还是市场领域的重大区别。 韦伯认为阶级是市场领域的概念,所以, 由此导出的阶级行动的目的是要在市场领 域的讨价还价中获取工资、商品和服务的 经济利益,因而,韦伯所能够提供的社会 策略必然是改良的。而马克思认为阶级是 生产领域的概念,由此导出的阶级行动的 目的是对生产中的指挥权、生产资料的控 制权提出挑战,其结论必然是激烈的,冲 突的、革命的。
5、社会分工体系中的角色配置不是任意的
二、关注的基本点是社会整合
涂尔干认为200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使 得社会出现最为严重的混乱状态,为了解 决社会失范问题,就必须建立一个躯体, 建立起规范体互依 存的职业群体将变成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协 调者,创造出有机团结”,而这种新的团 结就是一种职业群体为基础的有机团结。
五、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化和中间阶级的 思想
总的来看,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比较鲜 明地阐述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 级队伍会不断扩大的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两个方面:
1、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2、中间阶层不断落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
六、马克思关于阶级模式的思想
所谓阶级模式是指阶级体系是怎样构建 的,对于马克的阶级模式思想,学界存在 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是三派观点:即认 为马克思是两个阶级的模式、三个阶级的 模式和多个阶级的模式。
如果与马克思的思想做比较的话,韦伯
的意思是,人们频繁地在三种共同体里生 活,而不仅仅是在阶级这样一种共同体里 生活。在这三种共同体中,韦伯更看重身 份群体和政党的实际社会互动意义,而或 多或少地轻视阶级共同体的含义。
三、韦伯的阶级定义
韦伯认为,阶级是指在生活机会、商品占有和
经济收入等方面有着一致利益的群体。那么,如 何理解韦伯的阶级定义呢?韦伯定义阶级的核心 术语是“生活机会”,他在强调阶级三要素时, 将生活机会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商品占有和收入。 生活机会的优点是涵括力强,它将造成地位差异 的各种资源都包括在内。当然,韦伯重视的经济 资源。韦伯强调,只有在市场条件下才会形成阶 级,没有市场就没有自由交换和流动,在这个意 义上,阶级地位就是市场地位。总之,韦伯重视 的的市场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
韦伯将政党分为“庇护型政党”和“主
义型政党”两种,前者旨在维护其党员的 利益,后者则为某种信仰而奋斗。他认为, 信奉主义的政党也会趋向官僚化,最终难 免走向庇护型政党的道路,即党徒越来越 热衷于中饱私囊,而不是贯彻党的崇高理 想,对于后者的这种演变,米尔斯的寡头 论已经做了十分详尽的说明。
第三节 涂尔干的分层理论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 神》、《经济与社会》(上、下卷)、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等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 会分工》、《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乱伦禁忌及其起源》等
一、功能主义的分层思想
一般认为,涂尔干是功能主义思想的奠 基人。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众多部分所构成的统一体,每 一个部分都为维持社会的整体平衡发挥着 一定的功能。涂尔干是在探讨分工的社会 功能时阐述了他的思想。作为功能主义的 先驱,涂尔干解释了社会分层体系的必要 性,实际上也是在为社会分层作辩护。
第二讲
传统社会分层理论
讲到传统社会分层理论,以往人们主要
关注两个流派,即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 伯的分层理论。其实,除了这两大流派以 外,涂尔干的分层理论也不应该忽视,因 为后来功能主义分层理论主要是从涂尔干 这里发源的。而且,涂尔干所阐述的分工 和职业阶层,在今天的社会日益重要,所 以,将传统分层理论分为三个流派有其道 理。从后来的发展看,如果说有新马克思 主义、新韦伯主义的话,那么也有新涂尔 干主义。
韦伯认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类 不同的阶级体系:
第一类叫“财产型阶级”,即主要根据 占有财产的类型来区分的阶级。财产型阶 级分为正向的获利者和负向的利润受损者。
第二类叫“获得型”阶级,即主要根据在 市场中获得服务的机会决定的阶级。
第三类叫“社会型阶级”,韦伯用这个词 来表现成体系的阶级,但他并没有明确定 义什么是社会型阶级。
传统上,说起韦伯的分层理论,人们首先要谈 的就是他的多元分层思想。韦伯确立了社会分层 的三个基本维度,即财富、权力和声望。财富是指 全部经济财产的构成。权力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 对他人实施控制和施加影响的能力。声望则是一 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良好评价或社会的公认。 实际上这三种地位并不分立,而是交织在一起。 该理论倾向主要是调和阶级利益。
第一节 马克思的分层理论
一、关于阶级与社会分层起源的思想
“所谓阶级现象,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 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就是说当生产力有 一定发展而又未高度发展,当社会的总产 品还不能充分满足全体成员需要,当社会 的剩余产品还只能满足少数人的较高需求 时,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
马克思认为,阶级起源于分工和私有制。 马克思较多地从分工角度研究了社会分层。 (自然分工-社会分工-私有制-阶级)
四、关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必然形成重大社会冲 突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工业由于其内在的矛盾,
必然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冲突,并最终导致革命的 发生。马克思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呢?他的论 证逻辑是这样的:工业化发展越迅速,社会不平 等问题就越严重—不平等问题越严重,就会有更 多的被统治者或无产者,他们会形成一个阶级— 形成阶级之后,他们与统治阶级冲突的频率和强 度会增高—在冲突中,阶级成员发展出自己的意 识形态,认识到自身的阶级利益,从而增加团 结—随着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两级分化,冲 突不断,最后导致革命的发生。
两个阶级模式—《共产党宣言》 三个阶级模式—《资本论》 多个阶级模式—具体的国别研究中
第二节 韦伯的分层理论
韦伯关于分层的思想主要表述在他的一篇长文 《政治社会中的权力分化:阶级、身份群体与政 党》中,文章虽然不长,但对社会学的影响十分 久远。
一、韦伯关于社会是多元分层体系的思想
职业共同体的特点是兼顾了马克思的经 济和为韦伯的身份群体。
本讲小结
三种分层理论所涉及的实质问题? 马克思—阶级分析 韦伯—阶级、政党与身份群体 涂尔干—职业群体
本节参考书目:
卡尔·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哲 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1848年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资本论》等
二、共同体与社会分层
韦伯频繁使用“共同体”的概念。什么
是共同体呢?韦伯认为:“参与者主观感 受到的共同属于某一个整体的感觉,这时 的社会关系,就应当成为共同体。他们只 有在这种感觉之上,不仅仅在他们个人和 环境之间,而且以某种方式在他们个人之 间,在双方的互动行为互动中互为取向, 他们之间才出现社会关系。”所以,共同 体是一种社会关系,其成员有着互为取向 的行为作为基础,而外在表现为成员的互 相认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