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述评摘要: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至60年代期间,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然而,这个新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从20世纪70年代迄至今日,在西方经济学界不断演变,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三个派别。
这三派别及其观点各有创新,也各有不足,它们的前途将是怎样,有待实践的检验。
关键词:早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Abstract: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especially in the 1950s to 1960s period, Keynes economics a western economics new orthodox. However, this new orthodox Keynes economics from 20th century 70's 20000yds are to this day, the western economics continuing evolution, and formed a "new classic " and "new Cambridge school" and "new Keynesian economics" three factions. These three factions and its view each have innovation, also have each inadequacy, their future will be how, needs to be tested in practice.Keywords: early Keynesians New classic New Cambridge New Keynesian economics目录1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 (1)1.1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概述 (1)1.2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 (1)1.2.1 绝对收入假设不符合事实 (1)1.2.2 宏观财政政策不灵活 (2)1.2.3 宏观货币政策很难发挥作用 (2)1.2.4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脱节 (2)2 新古典综合派 (2)2.1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 (2)2.1.1 提出“混合经济” (3)2.1.2 构建微观基础 (3)2.1.3 完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3)2.1.4 补充长期分析和动态分析 (3)2.1.5 引入菲利普斯曲线 (4)2.2 新古典综合派的的理论缺陷 (4)3 新剑桥学派 (4)3.1 新剑桥学派的倡导 (4)3.2 新剑桥学派的理论缺陷 (6)3.2.1 缺乏对于经济范畴与经济变量的性质分析 (6)3.2.2回避资本主义经济本质问题 (6)4 新凯恩斯主义 (7)4.1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发展 (7)4.1.1价格粘性理论 (7)4.1.2工资粘性理论 (7)4.1.3信贷配给理论 (7)4.2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简要评述 (7)参考文献 (8)1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1.1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概述早期凯恩斯主义的产生是大萧条的产物,从现象上看是持续的高失业现象和生产的大幅度下滑。
1936年,凯恩斯的最重要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后文简称《通论》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至60年代期间,凯恩斯经济学变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这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凯恩斯否定“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已创造需求),从而抛弃“储蓄会自动地转化为投资”这种传统观点,他认为,“需求会自已创造自已的供给”(即所谓“凯恩斯定律”),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有效需求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所以,有效需求就是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那种需求。
凯恩斯断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否定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为常态”的信条。
他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这就必然产生人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方法上,凯恩斯否定传统经济学假设市场持续出清,视货币为实物经济运行中的一层而纱,货币成为中性的,于是,就将商品、商品价格和货币、经济波动作为两个独立方面过程加以考察,形成经济分析过程中的“二分法”。
凯恩斯为使就业、收入理论和利息、货币、消费、储蓄与投资理论纳入宏观理论结构,在方法论上,便使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密切结合于一体,坚持货币非中性观,否定传统经济学的“二分法”。
他说:“我认为,把经济学的内容区分为作为其价值论、分配论的一个部分和作为其价格论的另一个部分是错误的方法。
我所建议的正确的二分法应该区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的理论以及关于既定数量的资源在不同使用上的报酬和分配;另一方面为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量”,这是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国家要参与经济调节。
所以,有人说,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又回到重商主义那里去了,因为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奖励出口,这与重商主义是相同的。
具体说来,凯恩斯提出了如下三个最重要政策:(1)政府预算的平衡应联系经济中的需求状况来加以评价(传统经济学则强调财政预算平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如果存在人规模失业的时候,那么财政预算就应增加赤字,而不是降低赤字。
(2)降低实际工资或货币工资不会必然创造更多就业(这是传统经济学积极主张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而可能招致相反效果(3)货币政策如不借助财政措施,则不可能终止人规模失业。
1.2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缺陷1.2.1 绝对收入假设不符合事实根据凯恩斯的《通论》,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保持稳定的函数关系:收入增减,消费也随之增减,但每一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小,用于储蓄的比重越来越大。
西方经济学家把这一理论称作“绝对收入假设”。
但是,实际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受目前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从长期来看,主要受过去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受未来的预期的影响,受周围环境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受消费品存量的影响,受一生中拥有财富多少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则主要受货币因素的影响,受个人对市场和经济前景的“判断”的影响,受个人购买意愿变动的影响。
因此,消费者是“不可捉摸的”,他们不会按照凯恩斯的理论所论述的那种方式进行购买,所以有必要对消费支出进行微观分析,以补充宏观分析的不足。
1.2.2 宏观财政政策不灵活战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总是把凯恩斯的“需求管理”中的主要措施——宏观财政政策看做是十分灵活哥方便的政策。
但是这种灵活性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现实状况是不符的。
第一,宏观财政政策所涉及的不仅是收入或支出数额增减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即收入或支出的增减能否在政治上可以顺利地付诸实践的问题。
第二,“需求管理”的目的在于调节总需求水平,使之既不会过度提高,又不至于陷于不足,从而保持经济稳定。
但通过宏观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调节,不一定能达到上述目的。
根据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美国的经验,在经济危机时期,即使政府根据“需求管理”方式的要求,减少税收,但居民并不像政府指望的那样把少纳税而多于出来的钱用来购买消费品,而宁肯把它作为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同时,企业也不像政府所指望的那样把少纳税而多余出来的钱用来投资,因为这时市场前景还没有起色,企业往往处于观望状态。
这反映出宏观财政政策的“不灵活性”。
1.2.3 宏观货币政策很难发挥作用关于宏观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如宏观财政政策那样迅速、直接和剧烈这一点,凯恩斯经济学在论证调节经济的途径时已经注意到了,所以把宏观财政政策看做“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而把宏观货币政策视为“需求管理”的次要的或辅助性的手段。
但上述宏观货币政策作用的局限性却表明,在“需求管理”过程中,由于利息率的升降并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需求管理”的不灵验也被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是宏观货币政策难以发挥作用所引起的一个结果。
1.2.4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脱节西方微观经济学以边际生产率论和边际效用论为基础,停留于表面的数量上的分析,否认经济范畴与特定的生产方式的联系,各个经济范畴的性质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西方宏观经济学与此相似,凯恩斯经济学在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同样不去探究这些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矛盾。
这样就使得数量分析往往脱离社会经济实际。
2 新古典综合派2.1 “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60年代,萨缪尔森、托宾等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理论进行了新古典综合, “新占典综合派”基本承袭了凯恩斯的理论,但鉴于其产生于经济危机这一特殊背景,又对其局限性与不足做了补充和发展:2.1.1 提出“混合经济”针对30年代大危机,凯恩斯提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唯一方法是“国家之权威与私人之策动力相互合作”。
新占典综合派的先驱汉森进一步发挥凯恩斯的这一思想,提出“混合经济”的概念。
他认为从19世纪末以来,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己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化经济与私人经济同时存在日益增加,形成了既有市场调节,又有国家干预的“混合经济”。
新占典综合派从混合经济理论出发,将国家干预理论与自由市场机制理论综合起来。
萨缪尔森进一步指出,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这两种极端的形式都不能代表当今美国经济制度的现实。
我们的经济是私人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实施经济控制的‘混合经济’;私有制度通过市场价值的无形指令发生作用、政府机构的作用则通过调节性的命令和则政刺激得以实现。
”在混合经济中,“看不见的乎”和“看得见的乎”、“市场决定”和“政府决定”、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相结合,以保证充分就业和经济持续增长。
2.1.2 构建微观基础凯恩斯理论建立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缺乏微观基础,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工资和价格存在刚性,即当总需求不足时,厂商不能立即对工资和价格进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总需求,实现新的供求平衡。
如果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仲缩性,凯恩斯理论大厦就会倾覆。
新占典综合派为维护“凯恩斯理论”的传统地位,必须解决其微观基础问题。
他们将凯恩斯理论和新占典经济学派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微观分析综合起来(尽管这种综合是机械的),并吸收宏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新成果,构建了一套理论体系。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滞胀”不能自拔,标准的凯恩斯主义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上逐渐失灵,市场自由主义“看不见的乎”的作用被新占典综合派重申,以弥补“完全国家干预”的缺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