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一、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2、教师角色3、教学风格4、自我效能感5、教学效能感6、动机与学习动机7、学习迁移8、问题解决9、自我意识10、心理健康教育11、教师期望效应12、教学监控能力13、教师胜任力14、教学反思15、学习16、创造力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18、人际交往二、简答题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简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3.简述学习的作用。
4.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6.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7.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8.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9.简述凯尔曼的品德形成理论。
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11.简述自我意识发展。
12.简述自我意识的功能。
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
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5.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6、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17、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8、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论述题1、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述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2、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4、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试述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5、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6、根据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谈谈如何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7、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谈谈学习它的现实意义。
8、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方法。
四、辨析题(附答题要点)1、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有些老教师确实从未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终于成长为优秀教师。
而如果学了这门课,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学习相应的理论,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教与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
简而言之,学习这门课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2、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答:这种说法不全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括学与教两方面。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答:不正确。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
除了教学者的角色外,还应包括朋友、管理员角色;心理辅导人员角色;榜样模范公民角色;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等。
4、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严格说来,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并不存在本质区别。
答:错误,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的;它是一个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它以语言为中介;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
而以上特点动物的学习都不具备。
5、要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有效的还是靠高额奖学金、评优、推荐直升研究生等外部刺激。
答:这种说法较片面。
题中所列的均属于外部动机,它们对大学生的学习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可能只对少数较为优秀的学生有较大作用,多数普通学生难以实现这些目标。
而且外部动机往往不能持久,遇到挫折就可能气馁。
所以教学中不能忽视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如大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对学科的热爱等,这些动机更为持久,也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6、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
答;这种说法不恰当。
学习活动必须有动机推动,一般而言,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如果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习效果。
根据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而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
7、“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答:有道理。
人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学习迁移,即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之间存在相同因素,因此在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术后,再学习骑摩托车就发生了迁移,学习就变得容易了。
8、从学习迁移的角度看,“温故知新”属于顺向迁移。
答:正确。
“温故知新”是指通过复习以往所学知识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根据学习迁移的观点,这是一种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9、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的作用。
答:不全面。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如果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定势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缚,使得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
10、我国学生与欧美学生相比,在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方面明显不足,这与缺乏创造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答:正确。
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管理得过紧、束缚得过严、包办代替得过多。
主要表现在:必修课太多、课时安排过满、理论知识繁难偏旧、考试内容死板、考试形式单一等多方面。
因此,当务之急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他们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11、学生考试作弊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
答:这种说法较武断。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一贯的作弊行为,才能认为该学生确实存在品德问题。
而学生偶尔一次的考试作弊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并不一定就是品德问题,不能因此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必须联系以往行为表现深入分析。
12、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评价到道德信念、道德概念再到道德观念的过程。
答:错误。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的过程。
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评价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化过程。
13、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貌、体形、性格特点的认识。
答:这种说法不全面。
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
题中所说的主要为自我认识方面,它除了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个体产生一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尊或自卑,自豪或内疚。
而自我调控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最主要方面。
14、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指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和谐的统一。
答:正确。
这种情况称为“自我肯定型”,即坚持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不断与发展的理想自我保持动态一致。
15、有人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夸赞对方,这属于阿谀奉承,不值得提倡。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赞美对方便是其中之一。
人的本性都是喜欢受人夸奖的,通过适当的赞美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和谐的环境,还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信心。
而且根据交互的原则,还能引来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与欣赏,这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都有好处。
当然如果是一味的脱离实际的称赞,则又另当别论。
16、个体的心理功能状态或是健康的,或是存在心理疾病的,二者必居其一。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它们是一种相对关系,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人介于健康与不健康的状态之中。
人生中每一次对自己心灵的释惑,都是一种修行,都是一种成长。
相信生命中的每一次磨砺,都会让自己的人生折射出异常的光芒,都会让自己的身心焕发出不一样的香味。
我们常常用人生中的一些痛,换得人生的一份成熟与成长,用一些不可避免的遗憾,换取生命的一份美丽。
在大风大雨,大风大浪,大悲大喜之后,沉淀出一份人生的淡然与淡泊,静好与安宁,深邃与宽厚,慈悲与欣然……生活里的每个人,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给别人什么,别人就会回待你什么。
当你为一件事情不悦的时候,应该想想你给过人家怎样负面的情绪。
世界上的幸福,没有一处不是来自用心经营和珍惜。
当你一味的去挑剔指责别人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是否做得尽善尽美呢?假如你的心太过自我,不懂得经营和善待,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那么你永远也不会获得真正的爱和幸福……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所行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丰富生命的意义。
我们一边穿越在陌生的吸引里,一边咀嚼回味着一抹远走光阴的旧味,一切都是不可预料,一切又似在预料之中。
人生看的多了,走的多了,经历的多了,也就懂得多了。
每一份深刻的感悟大多来自一个人深刻的经历。
人生总有那么一两件重大的事情让你成熟和改变。
这份错失,会让你反思自己,检讨自己,叩问自己,也让你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的缺失,这或许就是一份痛苦的领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