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解剖与疾病头颈部解剖关系复杂、器官众多、疾病类型多种多样,涉及多个科室,外科治疗占有重要地位,解剖显得尤为重要,现将头颈部解剖与疾病关系总结如下:一、耳的解剖与疾病耳廓位于头颅两侧,除耳垂为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外,余皆为弹性软骨构成支架,上覆以软骨膜和皮肤。
其后(内)面较平而微凸,前(外)面凹凸不平,形成耳轮、对耳轮、耳屏、对耳屏、耳甲艇、耳甲腔等解剖标志。
前面的皮肤与软骨粘连较后面为紧,皮下组织少,故外伤后形成的血肿不易吸收,感染后易发生软骨膜炎。
耳廓皮肤薄,血管位置浅表,又是冻疮的好发部位。
耳廓与外耳道连续,当外耳道发炎时,牵拉耳廓或压迫耳屏可使疼痛加剧。
外耳道起自耳甲腔的外耳门,止于鼓膜,成人长约2.5~3.5厘米。
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
软骨部皮肤有皮脂腺,盯聆腺和毛囊,外伤后易感染成疖。
由于皮肤与软骨附着较紧,故感染肿胀时易致神经末稍受压而引起剧痛。
软骨部前下壁常有2-3个由结缔组织充填的垂直裂隙,称Santorini裂,它可增加耳廓的可动性,亦系外耳道与腮腺之间感染互为传染的途径。
骨部与乳突前壁、颅中窝及颜下颌关节相邻接,外伤或感染时可相互影响。
骨性外耳道中部较窄,称外耳道峡部,易于嵌顿异物。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
狭义的中耳仅指鼓室及其内容结构。
鼓室上壁的岩鳞裂在婴幼儿时常未闭合,硬脑膜的细小血管经此裂与鼓室相通,可成为中耳感染进入颅内的途径之一。
鼓管粘膜下半部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运动方向朝向鼻咽部,可使鼓室的分泌物得以排除;又因软骨部粘膜呈皱襞样,具有活瓣作用,故能防止咽部液体进入鼓室。
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故小儿的咽部感染较易经此管传入鼓室。
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内,由复杂的管道组成,含有听觉与位置觉重要感受装置。
内耳分骨迷路与膜迷路,二者形状相似,膜迷路位于骨迷路之内。
膜迷路含有内淋巴,内淋巴含细胞内液样离子成分,呈高钾低钠。
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外淋巴含细胞外液样离子成分,呈高钠低钾。
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内耳疾病可以引起眩晕等平衡性疾病[1]。
二、鼻的解剖与疾病鼻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
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紧密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隔开,故严重的鼻外伤可伴发其周围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邻近器官扩散。
鼻窦开口于鼻腔,两者粘膜互相移行连为一整体。
外鼻的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粘连紧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为粉刺、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当疖肿炎症时,稍有肿胀,疼痛较剧。
外鼻的静脉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绵窦。
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处理不当或随意挤压,则有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2]。
鼻腔为一顶窄底宽的狭长腔隙,前起前鼻孔,后止于后鼻孔,与鼻咽部相通。
同鼻中隔分隔为左右两腔,每侧鼻腔包括鼻前庭及固有鼻腔两部分。
其中软骨膜及骨膜外复有粘膜,鼻中隔前下部粘膜内血管丰富,由鼻腭、筛前、上唇及腭大动脉支密切吻合形成毛细血管网称为利特尔区。
此处粘膜较薄,血管表浅,粘膜与软骨膜相接紧密,血管破裂后不易收缩,且位置又靠前,易受外界刺激,是鼻出血最易发生的部位。
下鼻甲肿大时易致鼻塞或影响鼓管的通气引流。
下鼻道外段近下鼻甲附着处骨壁较薄,是上颌窦穿刺的最佳进针部位。
鼻顶部外伤或手术时易骨折致脑脊液鼻漏,成为感染入颅的途径。
三、咽喉部解剖与疾病咽腔为一个肌膜管,其上宽下窄,前后扁平。
分为鼻咽部、口咽部和喉咽部。
其中鼻咽部的咽隐窝,为鼻咽癌的好发部位,其上1cm处的颅内破裂孔,极易受累。
喉是由咽演化而来,只存在于用肺呼吸的脊椎动物中。
其居颈前正中,舌骨下方,上通喉咽,下接气管。
喉上端为会厌上缘,下端为环状软骨下缘,前为舌骨下肌群,后为咽及颈椎的锥体,两侧为颈部的大血管神经束、甲状腺侧叶。
在成年男性约相当于第3~6颈椎平面,高约8cm,在女性及小儿位置稍高。
喉是以软骨为支架,间以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粘膜等构成的一个锥形管腔状器官[3]。
构成喉支架的软骨共有11块,形状大小不同。
单个而较大的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及会厌软骨;成对而较小的有杓状软骨、小角软骨、楔状软骨共9块,此外,尚有数目不定的籽状软骨及麦粒软骨。
在喉的软骨中,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杓状软骨的大部分为透明软骨,可发生骨化;会厌软骨、甲状软骨中央部、杓状软骨声带突和尖以及籽状软骨为弹性软骨,其余均属纤维软骨,只发生钙化。
甲状软骨于18岁即可开始出现骨化[4]。
最先发生于后下角,逐渐向上向前发展,两侧翼板的中央最后发生骨化。
骨化程度男性较女性明显。
环状软骨骨化无明显性别差异,多先自背板上缘开始,多不发展至下缘。
杓状软骨亦可完全骨化,一般男性多于女性,两侧常对称发生。
喉软骨对保存喉功能很重要,软骨表面均覆有软骨膜,喉软骨及软骨膜对癌向喉内发展有暂时性的限制作用,每一种保存喉功能的手术都应考虑保留甲状软骨和其它软骨。
故研究喉癌对喉软骨侵犯的部位、范围,能为临床手术指示方向。
在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弓上缘之间,弹性圆锥前部的、可伸缩的、裸露在两侧环甲肌之间的部分,名环甲膜,其中央增厚而坚韧的部分称环甲中韧带,为环甲膜切开术入喉之处[5]。
四、颈部解剖与疾病颈部疾病以肿瘤疾病为主。
肿瘤包括自颅底到锁骨上,颈椎以前这一解剖范围的肿瘤,以恶性肿瘤为主。
计有:头颈部软组织,耳鼻咽喉,口腔,涎腺,甲状腺,颈段食管、气管等部位的肿瘤。
通常不包括颅内、颈椎肿瘤及眶内肿瘤。
在我国,头颈部恶性肿瘤占全身肿瘤的比例接近百分之十。
男性发病以喉癌、鼻咽癌为多见,其次为口腔癌;女性发病以甲状腺癌占首位,其次为口腔癌、鼻咽癌。
颈部前方正中有呼吸及消化道的颈段,两侧有纵行的大血管、神经和淋巴结,在器官和血管神经周围有多层筋膜包绕,筋膜之间充填疏松结缔组织,形成筋膜间隙。
以颈椎为支柱,颈部诸肌不仅使头颈部产生复杂、灵活的运动,而且也参与呼吸、发音、吞咽和呕吐等功能,头颈部的伸、屈和旋转可改变颈部器官的相对位置关系,对手术中寻找解剖标志有影响。
胸锁乳突肌是颈部重要的肌性标志,以此为标志可将颈部划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及颈外侧区,解剖分区是临床描述病变部位的基础。
颈部正中为喉、气管和食管,两侧有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和颈外动脉、颈内静脉以及迷走神经等重要的神经血管。
围绕颈部血管特别是颈内静脉,排列较多的淋巴结,主要收纳颈部各器官的淋巴,头颈部肿瘤易早期转移到此处。
熟悉颈部解剖是开展头颈部手术的基础[7]。
新生物肿块分为良性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又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
颈部的良性肿瘤主要为甲状腺腺瘤和涎腺混合瘤。
肿块生长缓慢,边界清楚,活动良好,如生长过程中突然加快,与周围组织粘连、界限不清时提示恶变。
颈部的恶性肿瘤以淋巴结转移为主。
头颈部的不同解剖区域都引流至相应的颈部淋巴结群,因而不同的原发灶可引起相应淋巴结转移。
如鼻咽癌早期出现病侧颈深上二腹肌淋巴结肿大,有时为首发症状而就诊。
扁桃体恶性肿瘤常转移至下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
下咽癌常转移到病侧颈动脉三角淋巴结。
胸腹腔甚至原发病灶不明的恶性肿瘤也可转移至颈部淋巴结。
转移淋巴结可为单个、多个或多个淋巴结融合,早期为单侧,质硬,不活动,无压痛。
根据颈部肿块的生物学行为可确定肿块的性质,如肿块进行性增大,触之硬,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性差或不活动,应考虑恶性肿瘤。
由于颈部恶性肿瘤中,大多数是转移性病灶,所以应根据病史、肿瘤的位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确定原发病灶[8]。
五、颅脑的解剖与疾病人类头颅的骨性支架,可划分为脑颅和面颅两大部分。
脑颅由顶骨、额骨、筛骨、蝶骨、颞骨(颞骨内包藏着三个听小骨)和枕骨组成,以骨缝对接构成一个顶部近似球形、底部高低不等的骨性脑颅腔,容纳着高级神经中枢结构:大脑、小脑和脑干。
面颅的骨性支架主要有鼻骨、颧骨、上颌骨与下颌骨,深部尚有腭骨、犁状骨及下鼻甲骨等,包容着人的上气道、上消化道的入口和视、听、嗅、味觉等器官,接引进出脑颅的神经、血管和淋巴通道。
脑颅部分可依眉弓,颞线和枕外粗隆为标志连线,划分为脑颅顶部和脑颅底部。
此线以上包容着左右大脑半球及中脑结构,线下为高低不平的前、中、后三个颅窝,其底部之骨性支架谓颅底,由除顶骨以外之其余脑颅骨参与组成,与大脑额叶、颞叶及小脑下面接触。
承载着脑的重力。
颅底骨架中有众多裂孔、骨道,为出入高级中枢的几对颅神经和动、静血管必经要道,并成为脑颅与面颅和项部之间的骨性屏障。
颅底的骨性支架及正常沟通之孔道,可因发育缺陷、外伤、炎症及肿瘤侵犯诸多因素,致变形、变性和结构破坏罹患各种疾病,颅底病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统计数字。
侵犯颅底的肿瘤性病变,可能源于颅内如脑膜瘤、垂体瘤等,可能源于骨性支架内如骨巨细胞瘤、脊索瘤等或来源于耳部如中耳癌等,鼻咽部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等,鼻腔及鼻窦区的良恶性肿瘤,病变晚期,常跨颅底骨性支架的内外,造成局部缺损与严重功能障碍[9]。
随着外科临床新技术的日益发展,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越来越高,对某一局部的解剖学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过对解剖与疾病关系的回顾,有利于理清临床思路,完成从局部到整体的提升过程。
[1].李学佩.《耳解剖与临床》,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1版.[2]古林涛王启荣.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与鼻部解剖变异的鼻窦冠状位CT研究[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1卷2期.[3]张荣汉,尹保国,胡芳丽,何尚宽,陈景良,陈欣;环甲关节解剖特征及其运动方式分析[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1997年02期.[4]朱继明;李克赞;吕伯实;;喉腔的解剖学研究[J];解剖学通报;1990年04期[5]陈其俐;翟浩;徐国;陈瑞玲;郑秉学;黄鹤年;罗宝国;;喉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J];解剖学杂志;2006年06期.[6]谷方,葛兆茹,朱继明,王延华;颈阔肌及其皮区的应用解剖[J];解剖学杂志;1996年03期[7]熊绍虎!510515,硕士研究生,徐达传!510515,程新德,颜玲,赵天兰,诹访文彦,竹村明道,户田伊纪,池宏海,方一如;面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0年04期.[8]董频;;头颈部组织修复与重建[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9]王忠诚.《颅脑外科临床解剖学》,山东科技技术出版社,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