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练习
倒数第8天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一大气的运动规律
基础回扣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或纬度: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
(2)海拔高度: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3)天气状况:晴天云量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高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2.等压面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高空等压面的弯曲方向与近地面相反,如下图所示:
(1)由图可知:
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说明气温较低,等压
面下凹的则气温较高。
②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气流由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等压面下凹的地方。
③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则多阴雨
天气。
(2)近地面曲线等压线风向判别方法:
①在等压线某点画出切线;
②画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切线,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③画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大致成30°~45°角,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
(3)风力大小的判断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布规律(北半球)
各气压带的中心位置:赤道低气压带——0°,副热带高气压带——30°,副极地低气压带——60°,极地高气压带——90°。
(2)移动规律
4.“副高”
(1)“副高”与锋面雨带的关系:锋面雨带始终位于“副高”的西北侧,是从“副高”
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与“副高”同进退。
(2)移动规律(正常年份)
①春末(5月)“副高”位于15°N~20°N——“雨带”位于华南(南岭)地区;
②夏初(6月)“副高”延伸至20°N——“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③7~8月“副高”北进到25°N~30°N——“雨带”位于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
地区进入“伏旱”;
④9月“副高”南移——“雨带”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3)影响:“副高”强或弱,会导致“雨带”推进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涝南旱”或“南
涝北旱”。
判断正误
1.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地区的原因是因为青藏高原地势高距离太阳近。
(×) 提示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是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地区的原因。
2.“副高”强,则会使雨带北移速度加快,导致我国“北涝南旱”。
(√) 3.季风环流都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引起的。
(×) 提示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引起的,同时风带和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也会形成季风环流。
4.南亚季风的冬夏季风都是风带和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的。
(×)
提示南亚季风的夏季风(西南季风)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而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形成的;而冬季风(东北季风)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引起的。
5.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 6.新疆哈密瓜特别甜的原因是因为该地区太阳辐射强。
(×)
提示新疆哈密瓜特别甜的原因是因为当地昼夜温差大,哈密瓜积累的糖分多。
考前押题
我国南方某地新建一小型水库,某日两时刻(3时和15时)测得水库及其东西两侧气温分布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水库及其周围地区气温的描述,正确的是() A.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大
B.水库中心区的气温日变化最小
C.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高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D.一天中水库中心区的气温始终低于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
2.水库与周围地区存在着气温差异,导致水库与周围地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
关于该热力环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热力环流的方向不变
B.水库中心区始终存在上升气流
C.白天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D.晚上风由水库吹向四周
3.度假村建在水库岸边对游人的吸引力强,其主要的气候原因是() A.库区阴雨天少
B.库区昼夜风小
C.库区温差较大
D.库区湿度较大,空气清新
答案 1.B 2.C 3.D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3时时,水库中心区比东西两侧地区的气温高,15时时,水库中心区比东西两侧气温低,因而气温日变化最小。
第2题,一天中水库与周
围地区热力差异在变化,热力环流的方向也要发生变化;白天水库气温低气压高,风由水库吹向四周;晚上风由四周吹向水库。
第3题,水库附近受水体的影响,温差较小,湿度较大,形成局部热力环流,其阴雨状况、风力大小还要取决于大范围的天气状况。
考点二天气与气候
基础回扣
1.锋面系统
反气旋特征比较
近地面由中心向四周旋转辐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
综合影响的结果。
(2)气候类型的判断
①根据气候成因判读气候类型
判读时可结合影响气候的因素进行分析。
②根据分布规律判读气候类型(以北半球为例)
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二是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三是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对照全球气候模式图确定气候类型。
③根据气候特征判断
判断正误1. 锋面过境时一定会形成降水。
(×)
提示 锋面过境能不能形成降水要看暖气团当中含有的水汽量是不是足够。
2. 形成连续性降水的就一定是暖锋。
(×)
提示 暖锋形成连续性降水,但连续性降水不一定是暖锋形成的。
3. 锋面形成的降水主雨区一定位于冷气团所在的那一侧。
(√)
4. 锋面符号中“黑三角”或“黑半圆”的朝向就是锋面移动的方向。
(√
)
5. 描述气候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进行。
(√)
6. 描述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
考前押题
读“世界两区域图”,回答4~5题。
4. 关于影响图中①②两地气候形成的大气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①地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的交替控制
B .②地终年受西风影响
C .①地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受季风环流影响
D .②地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交替控制 5. 关于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的比较,正确的是
( )
A .高温不同期,多雨不同期
B .高温同期,多雨同期
C .高温同期,多雨不同期
D .高温不同期,多雨同期
答案 4.C 5.D
解析第4题,①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而受季风环流影响,②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交替控制。
第5题,①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②地为地中海气候,一个在北半球,一个在南半球,高温不同期,但多雨期都是7月份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