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摘要】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洋文化的发展也源远流长。
广大的沿海地区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靠海、观海、吃海、用海、思海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海洋文化。
在这些丰富的海洋文化中的一些自然观和科学思想,历经千年依旧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对现在的我们的生产和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传统海洋文化自然观科学思想现代启示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栖息在地球上最广阔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侧,东临地球上最浩瀚的大洋太平洋。
在这样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地域里,中华民族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开辟海洋通道。
中华文明生长发育的根基在陆地,“以农为本”的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基调,古代由农耕生产方式而生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典型的“河流—大陆型”特征。
但是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尽管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河流-大陆型”特征,但中华民族从来没有拒绝过海洋的召唤,时刻倾听着大海的涛声。
中国既是一个内陆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
所以,在中国文化的血脉中,既流淌着农耕文明的血液,也流淌着海洋文明的血液。
正是这样,中国的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的冒险性、商业性产生了较大的区别,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海洋文化。
一、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科学思想(一)自然观考古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沿海地区就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懂得了“木浮于水上”的道理,并随着火与石斧技术的改进,开始出现了最早的船舶—独木舟,为海上航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随着船的出现和捕捞工具的进步,近海渔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自然观的发展是以“以海为田”的海洋农业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沿海地区的人们通过长期生产生活活动的体验,不断积累起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包括海洋地貌、海洋气象、海洋水文、海洋生物等多个方面。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海洋型或者有海洋色彩的自然观。
远古时期,甲骨文中有关海的字已不少。
水流千里,必归大海是很早清楚的。
庄周、屈原等人进一步思索,既然百川归海,为什么海水不会满;又为什么不管大旱还是大涝,海平面却始终稳定不变。
据此,先秦时已建立起海洋广阔无垠、深不可侧的海洋观,并又将海洋命名为“巨海”、“大壑”、“百谷王”、“无底”、“天池”等名称。
【1】因此,在先人的心目中,便形成了对大海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从古代一些文献记载中也可以从之体会到这种崇拜和敬畏之心。
《诗经·小雅·污水》最早提到海。
《庄子·秋水》言“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将河海对比,衬现了海的浩翰与人类及物质世界的有限、无常。
在中国的历史中,中国人民往往会对力量强大的、不可解释的东西产生畏惧和崇拜的心理。
因此,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洋活动的发展中,逐渐发展形成了与海洋有关的信仰。
夏商周已开始祭海。
唐代封四海为王。
后来又形成了中国航海家的保护神——“妈祖”的形象。
这些海洋神灵、海洋信仰的出现,是人类向往海洋、开发海洋的一种体现,也是尊重海洋、敬畏海洋的一种标志。
(二)科学思想中国古代沿海地区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了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进而“兴鱼盐之利,行舟楫之便”,逐渐总结和掌握一些科学思想。
比如,《吕氏春秋》提出了水分海陆大循环的学说,《管子》提出维护生态平衡的理论和合理开发生物资源的思想等。
早在东汉时期,王充就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潮汐月球成因说和潮月同步原理,创元气自然论潮论;发现了高潮间隙;提出暴涨潮的地形成因说。
东汉马援在琼州海峡两岸树起了潮信碑,供渡海者使用。
唐代窦叔蒙应用天文历算法,精确推算出潮汐周期为12时25分12秒;总结出潮汐的半日、月、年三个基本周期;发现了分点潮;绘制了直观的天文潮汐表。
五代末赞宁和尚编制了钱塘江潮候口诀。
在此基础上,1056年吕昌明编制了《浙江四时潮候图》。
此潮汐表在元代刻成石碑立于钱塘江畔浙江亭,供渡江者使用。
先贤们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解释潮汐的成因变化,为人们渡海提供科学的安全保证。
另外,对潮汐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壮观的暴【1】试论中国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宋正海.自然科学史研究.第十卷.第四期涨潮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艺术中突出的主题。
描绘钱塘江暴涨潮文学作品是大量的。
东晋有顾恺之《观涛赋》。
唐宋时不少大文学家留下观潮作品,如唐代有白居易《咏潮》诗、李益《江南曲》、姚合《杭州观潮》、罗隐《钱塘江潮》等。
宋代有蔡襄《和浙江口观潮》、米芾《海潮诗》、陈师道《十七日观潮》等。
范仲淹、苏轼也写有观潮诗多首。
可知观潮画最早的是唐代李琼的海涛画。
宋代有赵千里的夜潮图、李嵩的《钱塘观潮图》、《夜月观潮图》、夏珪的《钱塘观潮图》,宋代还有《旭日观潮图》、《观潮图》等。
正是先贤们对潮汐的准确推算,才使得文人墨客有机会在恰当的时机体会到潮汐的壮观景色,为后世留下宝贵的诗篇。
古代先贤们从海洋中发现的科学思想还有很多,比如《尔雅》、《说文》、《临海水土异物志》、《魏武四时食制》、《博物志》等书不仅记载了许多海洋生物,而且逐步形成在每一种类下,记述名称、形态、习性、用途及地理分布的海洋生物志体例。
不仅为渔民打鱼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提高了打渔的产量,也开辟了新的海洋生物的记录方法;明清的地方志中,保存了丰富的海洋自然灾异等现象的记载;黑潮洋流被发现并用于海运等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现代发展海洋仍存在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启示(一)海洋敬畏与生态保护由于古代人民对海洋认识程度较低,所以他们对海洋的浩瀚无边一般都存在一种恐惧的心理。
又因为古代的沿海人民要靠海洋获得生存所必须的食物,所以他们一直对海洋充满了敬畏。
《管子》提出维护生态平衡的理论以及古“四时之禁”的政策还有海神崇拜等都表达了古代沿海地区人民对海洋的崇拜和敬畏。
正是这种敬畏的存在,人类在产生任何活动的时候才会有所顾虑,才能更发自内心的更纯粹的思考和行动。
这样恰好在更深程度上保护了海洋,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不断加深,对海洋的敬畏之心逐渐减弱,对海洋的开发越来越深层次化。
人类追逐经济利益,无限制的开采海洋资源、捕捞海洋生物,发展海洋军事、海上交通。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海洋带来的灾难。
海洋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海水污染,海洋生物灭绝等都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虽然,中国古代对海洋的敬畏早已不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给与我们生态保护上的启示。
先贤们几千年前的自然观就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对现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而言更要继续发扬,发挥其积极作用。
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敬畏海洋,尊重传统的海神崇拜,尊重海洋发展的规律,在各个地区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要保护海洋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发展。
(二)“以海为田”与海洋资源开发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影响下的海洋文化有明显的农业性。
古人的“以海为田”,充分利用了自己已知的海洋知识,发展海洋资源为农业发展服务。
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齐鲁、燕昭,南方的吴越就以鱼盐之利为富国之本。
秦汉时期也出现了牡蛎的养殖。
明清时海洋软体动物养殖已广泛分布于东南沿海,出现了蚝田、蚶田、蛏田等,并均从“田”意。
明代出现了海洋鱼类的养殖。
海盐的生产更是源远流长,传说炎帝时就已煮海为盐。
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我们不再满足于最基本的海洋需求。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大陆上资源渐趋枯竭的前提下,谁能尽早的利用海洋谁就掌握了发展的先机。
然而,对于现在的我国来说对海洋的利用还少之又少,仅仅局限于渔业、盐业以及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
在未来我们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海洋的巨大作用,使之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比如,风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等都是清洁能源,而且能量巨大,在未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几种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能量。
另外,在未来海洋资源的开发中更应加大锰结核、天然气水合物等的利用。
(三)科学思想与防灾减灾古代的海洋文化中形成的科学思想对现在的海洋资源的开发以及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公元前48年起,潮灾被连续不断地记录下来。
为战胜风暴潮灾,自汉代起建起雄伟的海塘。
海塘与长城功能一样均是保卫沃野千里的农业区。
海塘在世界海洋减灾史上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集中、经济繁荣的地方,但这里又是潮灾能量集中的地区。
我国古代丰富的潮灾记录是一个丰富的自然史信息库,对我国潮灾规律的探寻和减灾事业都有很大的价值,有待于开发和利用。
结语:中国古代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然其中的一些思想已经不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但其中蕴含的独特的海洋观和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的科学思想仍然对中国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积极汲取先贤们的科学的海洋观念和思想,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保护海洋环境,并充分利用先贤们遗留下来的科学的数据促进当今的防灾减灾建设,保护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以海为田——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本质.宋正海【2】海洋迷失:中国史的一个误区东南学术1994年第四期【3】试论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及其农业性宋正海自然科学史研究第十卷【4】中华民族海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李德潮【5】中西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何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