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科考试大纲
2010年泰州市中考历史科考试大纲
一、命题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部有关初中毕业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改变学生历史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二、命题原则
1.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体现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性和普及性。
2.符合学科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
题型、题意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
3.注重对学生分析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情境注重反映经济全球化、学习社会化等时代特征,关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充分体现学科的科学精神和人精神。
4.充分体现学科内综合,适度注意学科间相互渗透。
5.切实体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
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
三、能力考查目标
1.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再认再现历史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2.材料处理:阅读理解历史材料、图表信息,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3.历史阐释: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相关历史观点;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基本方法。
4.字表达: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四、命题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北师大版七一九年级历史教科书。
五、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考试时间:60分钟。
3.试题分值:满分50分。
4.试题结构:选择题占40%,非选择题占60%。
其中选择题为单项选择题,共20题;非选择题含材料解析、问答题等。
5.试题易、中、难的比例为7∶2∶1,形成合理的区分度。
6.考查的知识比例:七年级约占25%、八年级约占40%、九年级约占35%。
附:列入泰州市2010年初中历史考查知识范围的教材知识要点
七年级上册
第3课:人始祖
第6课:西周分封制(目的、内容、影响)
第8课: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第9、10课:甲骨孔子诸子百家的代表及主张
第13、14课:秦朝的统一(时间、意义)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及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第15-16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
“丝绸之路”
第17-18课:纸的发明与改进《史记》
第20-24课:赤壁之战北魏孝帝改革祖冲之王羲之七年级下册
第1-4课:隋的统一大运河开通的影响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科举制度
第5-6课:松赞干布和成公主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
西行
第7-8课:唐朝的诗歌敦煌艺术
第10-13课: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交子
第14课:行省制度元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回族的形成
第15、16课: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宋词元曲
第18课:宰相制度的废除军机处八股取士
第19、20课: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尼布楚条约》清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第21-22课:长城《本草纲目》明清小说
第23-24课:郑和下西洋“闭关锁国”政策
八年级上册
第1、2课: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海国图志》火烧圆明园左宗棠收复新疆
新疆行省的设立
第3、4课: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第6、7课:洋务运动(口号、内容、评价)戊戌变法第8课: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第9课:新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影响
第13、14课: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北伐战争
第15课:南昌起义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
第17、20课:九一八事变《义勇军进行曲》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及意义
第22、24课:重庆谈判全面内战的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八年级下册
第1、2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的意义
第3课:1954年宪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方针
第4、5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的影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6、7课: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革的危害
第9课: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11、14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局面的形成邓小平理论
第8、12课:两弹一星袁隆平 863计划
第13课:“一国两制”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17-20课:伯利克里改革日本大化改新三大宗教
九年级上册
第1、2课:艺复兴(核心思想、实质、代表人物及作品)新航路的开辟
第3课:《权利法案》
第4课:《独立宣言》华盛顿
第5、6课:《人权宣言》《法典》拿破仑战争的影响第8课: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汽船与火车现代大工厂制度的出现
第11课:《共产党宣言》
第14-16课:俄国农奴制改革(人物、性质、影响)美国内战明治维新
第17、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爱迪生汽车和飞机垄断组织
第19、20课:同盟国与协约国的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2、23课: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及代表人物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
达尔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九年级下册
第1、2课:十月革命的性质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第3课:《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
第4-6课:世界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德国法斯西政权的建立三国轴心的形成
第7、8课:《慕尼黑协定》二战的全面爆发与扩大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及影响
第10课: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第12、16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苏东剧变
第13课: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
第18、19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