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争取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详细概况

浙江争取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详细概况

浙江争取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杭州(4个):萧山区瓜沥镇、余杭区塘栖镇、桐庐县分水镇、富阳市新登镇;宁波(4个):象山县石浦镇、慈溪市周巷镇、奉化市溪口镇、余姚市泗门镇;温州(4个):苍南县龙港镇、瑞安市塘下镇、乐清市柳市镇、平阳县鳌江镇;湖州(2个):吴兴区织里镇、德清县新市镇;嘉兴(3个):桐乡市崇福镇、秀洲区王江泾镇、嘉善县姚庄镇;绍兴(2个):诸暨市店口镇、绍兴县钱清镇;金华(2个):东阳市横店镇、义乌市佛堂镇;台州(3个):温岭市泽国镇、玉环县楚门镇、临海市杜桥镇; 衢州(1个):江山市贺村镇;舟山(1个):普陀区六横镇;丽水(1个):缙云壶镇镇。

萧山区瓜沥镇瓜沥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南岸,是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的千年古镇、近代绘画巨匠任伯年先生的故乡。

全镇总面积42.5平方公里,其中镇建成区面积近6平方公里。

辖23个行政村、5个社区、7.2万人口。

境内拥有现代化航空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沪杭南高速公路瓜沥出口处。

镇区金融、电信、保险、工商、公安等机构齐全,文化娱乐中心、宾馆、风景休闲度假区设施完备。

瓜沥镇位于萧山市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地瓜沥自然镇。

东南接党山镇和绍兴县,西连坎山、衙前镇,北靠靖江、南阳镇,西距市区19公里。

境内以航坞山为界,北为钱塘江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土平原,南为河湖密布的水网平原区,属萧山市水面最多的镇,耕地与水面之比为5∶1。

瓜沥,地处萧山东部的航坞山麓,距杭州城区25公里,与绍兴柯桥、安昌镇构成黄金三角。

自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建镇以来,一直富蔗繁华。

这里是近代绘画巨匠任伯年先生的故乡。

瓜沥总面积42.5平方公里,其中镇建成区6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5个社区,7.2万人口。

镇境内座落着大型现代化航空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杭甬高速设有瓜沥出口,这里,有周朝名山——航坞山,宋代古刹——白龙寺。

瓜沥镇以小城镇综合改革为突破口,以省中心镇建设为目标,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互进,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建设带动城镇开发,以城镇建设来推动三产发展的路子,经济和社会发展始终走在萧山乃至杭州市镇乡前列。

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发改委等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1997年以来,瓜沥镇先后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中心镇和杭州大都市六大组团之一。

先后被命为“百强乡镇”、省文明镇、省卫生镇、省教育强镇、省绿化先进镇。

特别是率先进入浙江首富村之列的航民村,声名远播,作为全国现代化气息的小城镇雏形。

余杭区塘栖镇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是浙北重镇、江南水乡名镇、属杭州临平副城副中心。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等都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

塘栖,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是浙北重镇、江南水乡名镇、属杭州临平副城副中心。

塘栖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浙S13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穿镇而过,浙S304省道、京杭运河东西向贯穿全镇,塘康公路、拱康路、圆满路延伸段(S304省道G320国道连接线)直通杭州,距杭州主城区十五公里,水上巴士直达武林门。

现辖27个村,7个社区,近10万人口,总面积79平方公里。

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枇杷之乡”。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

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自古就是贡品。

塘栖是座古镇,同时也是一座新城,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桥”、“七十二条半弄”的风貌,但是她的魂和根还在,并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经济大潮中,她依然走在余杭区的前列。

先后获全国千强镇、浙江省文明镇、浙江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浙江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卫生镇、杭州市经济发展十佳乡镇、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镇、国家枇杷原产地域保护之乡等荣誉称号,2010年底与杭州市瓜沥镇一起成为浙江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

桐庐县分水镇分水镇是镶嵌在杭州西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中国制笔之乡”,全镇总面积299.37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l个居民区,总人口5.1万,外来人员1.6万。

200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实现37.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18余元。

分水镇地处杭州西部,05、16省道穿镇而过,距杭州市1小时车程,距全国闻名的瑶琳仙境15分钟,距桐庐县城30分钟;境内投资7.8亿元的分水江水利枢纽主体(一期)工程已竣工。

分水是一个集旅游、观光、投资创业的理想之地。

上世纪70年代末,分水镇儒桥村一位知青的父母下乡探望孩子时发现,当地山上的细毛竹很适合做圆珠笔的笔杆。

在他们的建议下,当地儒桥村在大礼堂里办起了第一家笔杆厂。

80年代初是我国的“塑料革命”时期,竹竿圆珠笔处于被淘汰的边缘,为了继续生产,村干部又从上海引进了旧注塑机,开始尝试做塑料笔杆。

一家一户的作坊就在这种相互模仿中延伸开来,分水制笔业也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

富阳市新登镇新登镇位于浙江省富阳市西部,是富阳市的副中心城市,富阳西部的经济、商贸、文化中心。

全镇区域面积180平方公里,行政村规模调整后辖31个行政村、4个社区,常住人口67703人,外来人口1.5万人。

新登镇素有“千年古镇、罗隐故里”之称,历史积淀深厚,现存有古城墙、古城河、联魁塔、古牌坊、罗隐碑林、圣园碑林、湘溪廊桥等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被评为“全国千强镇”、“浙江省百强镇”。

新登镇是浙江省富阳市辖镇。

位于富阳市西部,与桐庐、临安接壤。

东接三山镇,南接渌渚镇,西邻胥口镇、洞桥镇,西南与桐庐县相接壤,北依永昌镇和临安市三口镇,320国道杭新公路和省道杭淳公路交汇于此。

北去杭州60公里,距富阳市中心24公里。

自三国黄武五年(公元226年)臵县至1958年撤县建镇,已有1700多年历史。

新登镇是富阳市的副中心城市,富阳市第一大镇,富阳西部的经济、商贸、文化中心。

浙江省百个名镇和杭州市小康镇之一。

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入3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项目试点镇之一。

全镇区域面积180平方公里,辖71个行政村、4个社区,2000年底总人口70057人。

新登镇素有“千年古镇、罗隐故里”之称,境内气候温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松溪东来,葛溪西去,贤明夕照,云浮古塔,古人诗赞“一朵莲花耸碧霄,二水襟带万山朝”,现存有古城墙、联魁塔、古牌坊、罗隐碑林、湘溪廊桥等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新登镇位于杭州市西南部,与桐庐、临安接壤,是富阳市西部的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处于“三江一湖”黄金旅游线上。

城镇建成区内功能齐全,供电、供水、通信、学校、医疗、金融、文娱、宾馆等设施一应俱全。

1995年以来,新登镇先后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镇、浙江省和杭州市中心镇、浙江省卫生镇和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和浙江省首批科普示范镇。

2005年1月,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首批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

象山县石浦镇石浦镇在象山半岛南端,素有“浙洋中路重镇”之称,属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面积83.06平方公里,辖70个行政村、20个居民区,人口6.9万人。

石浦镇,因风光独特的石浦港台而得名。

石浦港由于港台形曲折似吸酒器,又称酒吸港。

石浦港是著名天然避风良港,港域27平方公里,外有诸岛为屏,风平浪静,可泊万艘渔轮;内有五口通海,可行6千吨级海轮。

石浦港据扼要津,与舟山群岛一棹相通,东临大目洋,北通沈家门、宁波、上海,南边椒江、温州,四通八达的海上运输线,使其杨为名闻遐迩的全国四大渔港之一。

石浦港北连舟山渔场,居大目洋、渔山、猫头洋等国内主要渔区的中心,历来是东海渔场主要渔货交易市场和商贾辐辏之地。

现为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省二类开放口岸。

石浦港旧称“酒吸港”,又名荔港,呈东北-西南走向,由东门、对面山、南田、高塘诸岛围列成天然屏障,形成四岛屏罗、五门环列的“月牙”状封闭型港湾。

有铜瓦门、东门、下湾门、蜊门及三门等五个水道与外海相通,港区主干中心线全长18公里,宽0.4-3公里,面积约27平方公里,可泊万艘渔船;水深4-33米,可行数千吨级海轮,港内风轻浪平,可避10级以上大风,是东南沿海著名的避风良港。

石浦渔业经济发达,有“海鲜王国”之誉,盛产带鱼、鳗鱼、鲳鱼、墨鱼、黄鱼、梭子蟹、对虾、泥蛤、蛏子等各种经济鱼类、贝类,列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的石斑鱼产于渔山列岛,畅销港、澳。

全镇拥有各类渔船(轮)1200余艘,其中200马力以上外海钢质作业渔船1173艘。

渔业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

渔船装备实现了科技化、现代化。

被命名为“浙江渔业第一村”的东门渔村即在石浦镇的东门岛上。

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现已形成集泊位、收购、销售、运输、冷冻、冷藏、渔需物资供应、金融、电讯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品90%以上销往华东地区、全国大中城市和台湾省,并出口到日本及韩国。

工业门类众多,全镇现有企业640余家,已形成水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医疗器械、食品生产为主其它门类为辅的产业结构。

近年来,石浦镇合力兴工氛围日渐浓厚,工业经济运行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申菱、东门电力、戴维等企业骨干作用日益明显。

具有区域特色的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已成气候,精深加工发展较快。

临港型工业发展前景看好,年产2.5万吨的不锈钢项目、50万吨的润滑油项目及宁波钢铁厂等重大项目落户石浦。

石浦水产品工业园区和石浦机电工业城等特色工业区发展卓有成效,其中水产品工业园区一期500亩全面建成,二期建设也较为迅速。

慈溪市周巷镇周巷镇巷镇在唐代尚系海涂,北濒大海,旷无人居。

宋庆历七年(1047年)开始分段筑大古塘,周巷地段随之而筑成。

时有河南省汝南郡一伙周姓移民到此渔垦,定居塘南,始成村落。

后渔收日丰,行销渐盛,在鲑菜晒场畔初成集市,因周姓者为早,故名“周巷”。

1930年周巷正式建制为镇,设镇公所,划定为地方行政机构。

1949年5月24日周巷宣告解放,建立周巷镇人民政府。

1992年5月撤扩并时,云城、精忠乡并入周巷镇。

2001年10月18日杭州湾镇与周巷镇合并成新的周巷镇。

周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众商业意识浓厚,商贸发展源远流长。

早在民国时期就成为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姚北第一镇”,是粮、棉、盐的集散地,享有“三白市面”的称号。

“周巷大地方、七片提庄三片当”等谚语以及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的“麟吐玉书”牌酱油是当时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真实写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