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植入术ppt课件
VVI
起搏入起搏器后的最初 1~3 个月, 要避免剧烈运动,一般日常活动没有 关系,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 也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起搏器植入侧的上 肢要避免大幅度活动, 以免起搏器的 脉冲发生器和/或电极导线发生移位 。
.
什么情况下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
各种原因导致的不 可逆性心动过缓并 伴相关症状者均应 植入心脏起搏器
.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麻醉:一般均采用局麻,除非小儿
及少数老年人。
➢入路:共有8条静脉供导线插入,
左、右各4:浅静脉为头静脉和颈外静 脉,深静脉为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
.
起搏器植入基本步骤
➢静脉选择:首选切开头静脉,次选锁骨下静
.
防止切口出血: (1)术中囊袋内先行生理盐水纱布压迫,充 分止血。 (2)患者回病房后,起搏器埋藏处压沙袋12-24h,且每隔2h解除压迫5min,沙袋重量1kg。
.
术后心电图
.
单腔起搏器 心室感知心室起搏
单腔起搏器 心房感知心房起搏
双腔起搏器 房室感知房室起搏
术后心电图
典型的房室顺序型起搏心电图
起搏器由钛金属外壳及内部的电路和电池组成。
.
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起搏器在需要的时候 通过起搏电极导线向心 脏发出微小的电脉冲, 刺激心脏跳动,帮助改 善心动过缓的症状,以 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
.
心脏起搏器类型
♥单腔起搏器用一根电极导线起搏右心房或右心室 ♥双腔起搏器同时起搏右心房和右心室,需要两根电极导线 ♥三腔起搏器需要三根电极分别起搏右房、右室及左室,治疗心衰
➢ 电极导线一般可用20~30年, 起搏器寿命6~10年
➢ 中国销售使用的各厂家起搏器 2003 年起使用统一担保年限: 单腔起搏器(VVI、AAI) 最长担保 年限8 年,双腔起搏器(DDD、 VDD) 最长担保年限6年 .
相关的护理内容
1、 术前护理
➢ 了解患者的病情、既往史、家族史及过敏史,劝其戒除一 些不良嗜好。 ➢ 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增强信心,积极配合治 疗护理工作。 ➢ 做好术前检查 ➢ 嘱患者练习平卧床上大小便,以免术后由于卧床体位而出 现排便困难 ➢ 备好各种抢救器材、药品,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脉穿刺
➢电极植入:送入导线电极至右房或右室,X
线定位
➢电极固定:电极起搏参数检测后固定电极 ➢囊袋制作:位于胸前外上方,筋膜上脂肪下 ➢起搏器埋植:连接起搏器,植入囊袋,起
搏器工作
.
起搏器更换术
➢ 起搏器更换:起搏器电池耗竭, 所谓“更换电池”
➢ 术中检测起搏电极参数,如无异 常,即取出原有起搏器,植入新 的起搏器
.
2、术中护理
➢ 连接心电监护仪进行心电监护,协助 患者取仰卧位,术中制动,头转向右侧。
➢ 严密心电监护,观察记录呼吸、心率 、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随时注 意监护仪的各波型特点,出现异常及时 通知手术者。
.
➢ 关注病人感受,了解病人术中疼痛情况及其他不适 主诉,并做好解释工作。 ➢ 采取适当的处理及抢救措施,做到与手术人员默契 配合。
永久心脏起搏器 植入术及护理
.
起搏器的历史 起搏系统的构造
主要内容
起 搏 器 的 工 作 原 理及类型 起搏器的适应症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基本步骤及更换术
相关护理及健康教育
.
起搏器的历史
1958年10月18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院 世界首例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
目前,全球约有数百多万人已经从这一伟大的发明中受益
.
起搏频率真正“按需”
✓ 对运动的频率反应性 ✓ 频率滞后 ✓ 睡眠频率 ✓ 频率稳定性
♥第1代为固律型起搏器(VOO),仅有起搏功能 ♥第2代为按需起搏器(VVI),具有起搏+感知功能 ♥第3代为生理性起搏器(DDD) ,具有起搏+感知+生理性起搏功能 ♥第4代为自动化起搏器,其功能及工作参数可自动调整
.
起搏电极导线
被动固定电极
被动性固定(翼状头、叉状头等) ——能可靠成功地使电极固定于肌小梁
主动固定电极
主动性固定(螺旋头) ——通过将力量传送至电极头端而达到固定作用
.
起搏器适应症
病窦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
.
起搏器新的适应症
➢顽固性心衰 ➢快速型心律失常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迷走神经性晕厥
切口护理重点:一是防止切口感染,二是防止切口出血
.
防止切口感染: (1)按无菌手术要求,术前常规手术野皮肤先碘伏消毒5遍, 铺手术单后再酒精消毒2遍。 (2)术前1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3)囊袋缝合后,囊袋内注入庆大霉素8wu冲洗。 (4)术后应保持该处皮肤的清洁,保护该处皮肤勿发生缺血 坏死,更换敷料及囊袋内穿刺抽血均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必要时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3-5d防止感染。
.
3、术后护理
➢ 术后体位和活动护理 不同类型起搏器对卧位的要求有差异,但绝
大多数患者回病房后,平卧24h,如患者对平卧 极度不适应,可抬高床头30°-60°;
卧床期间要求植入起搏器一侧上肢上臂少活 动,但其余肢体尽量活动,以防静脉血栓形成。
.
对于高龄、消瘦的患者,延长卧床时间至术后3d, 下床活动后要避免高举、伸拉手臂以防导线脱位;
对不合作患者,可以用约束带固定术侧肢体,必 要时遵医嘱肌注地西泮10mg。
.
在活动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早期活动以术后24h为宜; ②活动要循序渐进,由肢端关节活动开始,术 后24-48h开始在床上及床边活动; ③避免撞击、用力搓擦,避免用力上举术侧手 臂,避免突然弯腰、甩手、振臂等动作。
.
➢ 心电监护观察 ➢ 切口护理
.
1963年5月,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霍鉴锵国内首次 用起搏器成功救治一例病窦患者。2005年统计,全 国每年植入起搏器18000台,每年增长11%
.
·
装起搏器的名人
美 国 前 副 总 统 迪 克 切 尼
台 湾 乐 坛 新 人
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
.
TANK
起搏系统的组成
起搏器及起搏电极
.
程控仪
起搏器的结构
.
术后早期可能并发症
➢伤口出血,囊袋血肿:局部张力大 ➢电极脱位移位:心率低于60次/分, 症状 ➢气胸:胸闷、憋气 ➢心肌穿孔、心包填塞(凶险):胸闷、 憋气,低血压,颈静脉怒张 ➢囊袋及伤口感染:发热,局部红肿
.
术后晚期可能并发症
➢囊袋破溃 ➢电极断裂 ➢起搏器综合征 ➢起博器失功 ➢迟发感染:心内膜 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