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一中2015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考试卷语文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1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屈原《离骚》)(2)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3)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李密《陈情表》)(4)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5) 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困于心,衡于虑,。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姚燧传姚燧,字端甫,父格。
燧生三岁而孤,育于伯父枢。
枢隐居苏门,谓燧蒙暗,教督之甚急,燧不能堪。
杨奂驰书止之曰:“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且许醮以女。
年十三,见许衡于苏门。
十八,始受学于长安。
时未尝为文,视流辈所作,惟见其不如古人,则心弗是也。
二十四,始读韩退之文,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
稍就正于衡,衡亦赏其辞,且戒之曰:“弓矢为物,以待盗也;使盗得之,亦将待人。
文章固发闻士子之利器,然先有能一世之名,将何以应人之见役者哉!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钧罪也,非周身斯世之道也。
”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
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匠,莫能先之。
或谓世无知燧者,曰:“岂惟知之,读而能句,句而得其意者,犹寡。
”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其不得者,每为愧耻。
故三十年间,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
每来谒文,必其行业可嘉,然后许可,辞无溢美。
时高丽沈阳王父子,连姻帝室,倾赀结朝臣。
一日,欲求燧诗文,燧靳不与,至奉旨,乃与之。
王赠谢币帛、金玉、名画五十篚,盛陈致燧。
燧即分散诸属官及史胥侍从,止留金银,付翰林院为公用器皿,燧一无所取。
人问之,燧曰:“彼番邦小国,唯以货利为重,吾能轻之,使知大朝不以是为意”。
其器识豪迈过人类如此。
然颇恃才,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故君子以是少之。
至大元年,燧年已七十,起燧为太子宾客。
未几,除承旨学士,寻拜太子少傅。
武宗面谕燧,燧拜辞,谢曰:“昔臣先伯父枢尝除是官,尚不敢拜,臣何敢受!”明年,授荣禄大夫。
四年,得告南归,中书以承旨召;明年,复召。
燧以病,俱不赴。
卒于家,年七十六。
节选自《元史·姚燧传》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燧不能堪堪: 忍受B.非周身斯世之道也周:普遍、全面C.辞无溢美溢:过分D.故君子以是少之少:轻视3.下列各组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现姚燧“为世名儒”的一组是()(3分)①试习为之,人谓有作者风②文章大匠,莫能先之③当时孝子顺孙,欲发挥其先德,必得燧文始可传信④其不得者,每为愧耻⑤国朝名臣世勋、显行盛德,皆燧所书⑥轻视赵孟頫、元明善辈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姚燧三岁时就失去父亲,由他的伯父抚育。
伯父认为他很愚笨,对他严加管束。
B.姚燧年轻时认为时人文章远不如古人,心里极不以为然,后经许衡指点、自己努力,终成一代名儒。
C.人们争先向姚燧索取文章,并以得到姚燧的文章为荣。
姚燧也乐在其中,一一满足人们的要求。
D.面对高丽沈阳王父子送来的财物,姚燧能分散去留有度,表现了大国的风范和他过人的器量与见识。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燧,令器也,长自有成尔,何以急为!。
(3分)(2)武宗面谕燧,燧拜辞。
(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甘州遍(五代)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雁行低。
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①。
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②。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
奚: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匈奴别种。
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上阕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么样的气氛?(3分)(2)下阙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请简要分析。
(3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2分)(一)文学名著阅读(6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A.凤姐梦见秦可卿前来告别,说贾府不久将有不幸的事发生,告诉凤姐不可忘“盛筵必散”的俗语,又赠言与凤姐。
凤姐醒来惊出一身冷汗。
(《红楼梦》)B.刘备死后,诸葛亮率军南征孟获,马谡提出“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诸葛亮感慨“幼常足知吾肺腑”,任命他为参军。
(《三国演义》)C.葛朗台有生以来第三次请客,中场到来的银行家德·格拉桑害怕失去表现的机会,表示愿意自出路费去巴黎为葛朗台实施计划。
(《欧也妮•葛朗台》)D.为了应对提款风波,吴荪甫毅然决定发信通知那些老存户,声明凡在半个月内要提取他们没有到期的款子,可以特别通融,利息照日子算。
(《子夜》)E.初八高家放烟火,公馆里的主人仆人们燃起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射,以此来取乐。
觉新气愤地责备那些人不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面。
(《家》)(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①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②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孟子·告子下》)[注]①喻:明白。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的共同主张。
(2分)(2)对这同一主张的阐述,孔子和孟子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析。
(4分)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语言阻碍沟通董进宇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媒介就是语言,然而语言却也时时阻碍着沟通的顺利进行。
语言阻碍沟通的主要问题是语言的模糊性和歧义性。
普通人和杰出的人最大的差别在于,杰出的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他说话明确具体,而普通人则经常性的语言模糊笼统。
②一个女人恋爱了三年,最后男朋友跟人走了。
这个女人从此说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那么这句话到底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呢?难道她和每个男人都谈过恋爱?自然没有,那她怎么知道所有男人都不是好东西?实际上这句话表达了她对男人的愤怒,准确地说是对某个男人的愤怒,但她这句话则笼统地说成了所有的男人,此为笼统、模糊!人类所面对的客观事物是无限的,人类用有限的词汇这种抽象的概念工具描述表达无限的事物,就出现了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产生歧义与模糊的基础。
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赋予词语以“意义”,这样在沟通中误解就不可避免了。
③比如张三的脑海中有一个意思,他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李四通过声音接收到了这个词语,然后他在自己脑海中把这些词汇组合成了自己的意思,但这个过程中他对这些词汇作了自己的定义。
张三的意思通过语言这个媒介表达出来的时候,可能由于他对词汇的不同定义和他的语言使用能力的限制,已经使词义发生了背离原意的扭曲;而李四在接受张三表达的过程中,由于同样的原因,又使词义发生了第二次扭曲——李四对词汇的定义可能既背离了原意又背离了张三的词汇定义——然后组合成他认为的意思,此时李四极有可能已经把张三原本要表达的意思给完全歪曲变形了。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对每个词的定义都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有两个人的定义完全相同,这个沟通受阻的世界就来自语言的歧义性、模糊性——人和人之间使用相同的词汇,但可能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到处充满了误解。
④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形式之一是语言。
这就是说,人必须依赖语言而存在。
人们在表述一件事情时必须把自己心中的意思附着于语言上。
但是,在人们用语言表述“这个意思”后,无论是表达者还是接受者,都容易把被语言表述的“这个意思”当作事情本身。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人们用语言进行沟通的时候,却误把语言当作了沟通内容本身。
实际上语言不过是人们描述事物的一个工具而已,不同的人使用的语言不同,所以我们在听人讲话时,绝对不能把对方的“话”当作事情本身。
事情本身还得经过仔细求证方可得知。
实际上大家要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认识:地图从来就不是真实的疆域,地图只是疆域的描述,它跟真实的疆域是有差别的。
同样,语言从来就不是真实的事物,若沟通过程中不能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沟通受阻往往就不可避免。
⑤维特根斯坦说:语言是人类的囚笼。
我们彼此之间的误解隔阂是通过语言形成的,语言构筑了人与人之间的樊篱,语言也构成了人类的囚笼。
(摘编自《北大讲座》,有删改)9.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 语言帮助人们沟通,但同时语言也会阻碍人们沟通,导致语言阻碍沟通的问题在于语言的模糊性与歧义性。
B. 人和人之间沟通的时候,使用相同的词汇,但各自赋予该词汇的语义完全不同,所以导致了沟通中的误解。
C. 沟通者若认识不到语言描述不能代表事物本身,往往会把语言和事物本身相混淆,这样沟通障碍就难以避免。
D. 人与人之间充满误解,产生这些误解的原因在于语言,语言这个“人类的囚笼”是造成人们沟通障碍的根源。
10. 请根据文意概括导致语言歧义性、模糊性的原因。
(3分)11. 请解释第四段中划线句子要说明的道理。
(3分)(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题目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l4题。
途中梁遇春①其实我是个最喜欢在十丈红尘里奔走道路的人。
②车子里面和路上的人们具有万般色相,你坐在车里,可要睁大眼睛不停地观察三十分钟,差不多可以在所见的人们脸上看出人世一切的苦乐感觉和人心的种种情调。
你坐在位子上默默地鉴赏,同车的客人们老实地让你从他们的形色举止上去推测他们的生平与当下的心境;外面的行人一一现你眼前,你尽可恣意瞧着,他们并不会晓得,而且他们是这么不断地接连走过,你很可以拿他们来彼此比较。
这种普通人的行列的确是比什么赛会都有趣得多,路上源源不绝的行人可说是上帝设计的赛会,当然胜过了我们佳节时红红绿绿的玩意儿了。
并且在路途中我们的心境是最宜于静观的,最能吸收外界的刺激的。
我们通常总是有事干,正经事也好,歪事也好,我们的注意免不了特别集中在一点上,只有路途中,尤其走熟了的长路,在未到目的地以前,我们的方寸是悠然的,不专注于一物,却是无所不留神的,在匆匆忙忙的一生里,我们此时才得好好地看一看人生的真况。
③所以无论从那一方面说起,途中是认识人生最方便的地方。
车中,船上和人行道可说是人生博览会的三张入场券,可惜许多人把它们当做废纸,空走了一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