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教案《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学生分析】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
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
【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受园子里景物的自由和“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读准字词,书写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受园子里景物的自由和“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
【教学准备】毛笔字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播放《童年》,我们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都经历过许多童年的趣事,说到童年,你的心中会跳出哪些词?一、导入,走近萧红1、板书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看老师板书课题,坐在底下的你们也不要闲着,可以用手比划比划,也可以和老师一起书空。
“我”字要写紧凑一点,和字的禾左右结构字的部首时,第四笔捺要变成点,要学会谦让。
父字的一撇一捺要写得舒展一点才好看,子字是三笔写成,第二笔竖钩,钩要出。
)指导读题好,请齐读课题,从课题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生:我知道事情发生在园子里。
师:请同学们读出事情发生的地点,齐读——(手指课题)生:我知道了是“我和祖父”的故事。
师:请同学们读出事情中的人物,齐读——(手指课题)2、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
知道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吗?生:萧红。
你们在预习中知道有关萧红的哪些资料呢?(生读课后作家卡片上的内容)老师这里也搜集了一些关于萧红的资料,请同学们默读。
开始!《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
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萦的园子吧。
(请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在读之前,请看自读要求)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2’1.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开始——2.查字词4’师:下面的几组词你会读吗?▲词组一: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师:这组词,谁来读一读?(指名,指出蚂蚱的读音)▲词组二:韭菜谷穗倭瓜黄瓜师:知道倭瓜吗?(南瓜)▲词组三:拔草铲地下种栽花师:还有一组词,能读好吗?(指名)出示第三组词:师:当我们把课文里的词语分分类,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你发现了吗?瞧:我的祖父园子里的昆虫可真多,有(学生说);园子里还长着许多庄稼(生读第二组词);我和祖父还一起在园子里干农活(生读词组三)师:这里还有一个词(单独出示“草帽”生读),放在哪一组中比较合适?(生比较后发现都不是同一类的)那么我们把它放在这里:师在黑板上范写“草帽”,强调“帽”右上的写法。
3.查长句的朗读。
3’▲句1:当祖父下种,种??指名读。
正音:种溜,理解种、溜的两种读音两种用法。
齐读。
▲句2: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指名读,“杆”正音。
杆多音字用法指导:教师分组说词:(旗杆、电线杆、栏杆),(笔杆、锄头杆、枪杆)学生分别总结杆(gān)(gǎn)用法。
教师引说,齐读长句。
4、联系课文或经验理解:蜂子蝴蝶蚂蚱蜻蜓韭菜谷穗倭瓜黄瓜拔草铲地下种栽花(大家看这些词,哪个词你不理解意思?请提出来)蜂子,好,让我们看课文插图,找到蜂子了吗?生找到了,说就是蜜蜂。
对,就是蜜蜂,因为作者是东北人,她的家乡话称蜜蜂为蜂子。
生:蚂蚱我没见过。
师:那让我带你们去看看蚂蚱,出示蚂蚱图片。
生:我不知道倭瓜是什么瓜?师:哪位同学通过预习指导吗?生:我查了资料,倭瓜就是我们说的南瓜。
师:对,倭瓜就是南瓜的意思。
)5、指导写字。
(穗抛瞎)6、生再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地读熟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园子里的景象以及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浏览课文,分别找出相关段落,分别是第2、13节和第3至12节。
三、感受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感悟表达。
1.好,咱们现在就走进祖父的园子,仔细瞧瞧,请大家自读第2自然段,自己常用的符号圈圈画画,思考:这是一座( )的园子?用简洁的词语写在书旁。
生交流预设1:第一句。
理解“样样都有”(1)中等生理解字面意思:不仅有蜂子蝴蝶还有蜻蜓蚂蚱。
师:是不是只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呢?(2)好生说还有请他读师评价:我听出来了,这园中还有甲虫蜘蛛呢!生齐读师评价:哎呀,这园子中还有螳螂呢!师:是啊!这可真是一个样样都有的大园子啊!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受也很深?预设2:第234句。
感受园子的五彩缤纷。
生交流后师:一共有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各异的昆虫让你感觉(生说)你来读读。
这真是一个五彩缤纷(或美丽)的园子!师:在这段话中,作者写蝴蝶蜻蜓蚂蚱是通过色彩来描写的,但是蜂子却没有写它的颜色,而是写了它的(生说)。
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生回答。
师小结:是啊!无论是色彩的描写还是样子的叙述,作者是要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园子。
师质疑:读完这一段,你有没有什么问题?生:既然作者是要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园子,那么为什么又要写那些不太好看的白蝴蝶和黄蝴蝶呢?师:学贵有疑,你可真会读书!这是一个非常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大家想一想:萧红为什么要写不好看的白蝴蝶黄蝴蝶?生说师小结:是啊,写不漂亮的是为了衬托出漂亮的。
这其实也是一种表达的方法。
师总结:萧红在这段对园子的描写中,不仅写到了好看的,还写了不好看的,不仅写了昆虫的色彩还写了昆虫的样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生说: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园子)。
让我们齐读第二小节,共同来感受这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
生齐读。
过渡:文中还有一段对园子的描写,我们来看看从这段描写中又能体会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2.生默读13小节,做批注。
4分钟后交流出示13小节。
12’预设1:“一切都活了”师:都活了吗?生:都活了。
师:花活了吗?生:活了。
师:就像(生读)师:鸟活了吗?生:活了。
师:就像(生读)师:虫子活了吗?生:活了。
师:就像(生读)师:一切都活了。
还有什么活了?生:(倭瓜黄瓜玉米)师:还有什么活了?生说不出来师引导:作者写了这么多的景物其实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一种情感。
她写这么多景物活了,其实是写(生说:她自己活了。
)师:对!这就叫借景抒情。
(板书)师:你们看,作者活了吗?生:活了。
师:把这句话中的花鸟虫换成我试试。
生齐读。
师:是啊!不仅活了,还都是自由的。
花自由吗?生:自由。
师:它想睡就睡(生:想醒就醒)师:鸟自由吗?(生:自由)师:它想飞上天生:就飞上天。
师:想歇一会儿生:就歇一会儿。
师:虫子自由吗?(生:自由)师:它想说话生:就说话师:想不说话生:就不说话。
生齐读句子。
师:这段中还有哪些是自由的?生:倭瓜,黄瓜,玉米,蝴蝶(出示相应句子读一读)师:还有谁是自由的?生:作者。
师追问:你怎么知道的?生:老师之前说的,这是借景抒情。
师:(大张旗鼓地表扬)你可真会学习!老师刚刚教你的你就会了,真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啊!你真了篇二:19、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9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生字。
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有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烂漫的童年生活中;让人不由得就想站住了,笑微微地看着那个淘气的小姑娘,看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等着,等她醒了,看她又闹出什么好玩的来……2、你知道刚才老师说的是哪本书吗?你怎么知道的?板书:《呼兰河传》3、这本书是谁写的?板书:萧红4、《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就节选自这本书。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听老师读课文,给文中你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感受想象故事的画面。
教师范读。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1)、先让学生自由读生字,再指名读,最后齐读。
(2)、去掉拼音指读、齐读。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指名逐段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
4、指生逐节读课文,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5、学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交流:这篇课文围绕园子写了哪些内容?师概括:园中的景物童年时我在园中的生活板书:景物生活三、点拨重点,指导书写。
(1)、让学生仔细观察本课生字。
(2)、学生完成课后描红,并临写两个。
(3)、教师范写,边写边指导。
(4)、指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
四:布置作业:临写生字5遍篇三: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教案《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张媛媛【教材分析】《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
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学生分析】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
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
【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受园子里景物的自由.【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读准字词,书写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在朗读过程中,初步感受园子里景物的自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童年》,我们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都经历过许多童年的趣事,说到童年,你的心中会跳出哪些词?二、解题1、板书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2、从课题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3、、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