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方言与婚俗文化摘要:文章依据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从大同婚俗现象中特有的方言词语入手,系统地描述了方言与婚俗的关系,同时这些异彩纷呈的风俗习惯又折射出深刻的地方文化内涵,进一步说明了方言与民俗之间所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大同婚俗;方言;文化内涵引言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一种方言的产生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很大的关系。
而且方言一旦脱离了某种特定的语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将很难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
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方言与婚俗文化之间的关系,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我们的婚俗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大同婚俗现象中所含的方言词语,来阐述婚俗与方言的关系及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即从记载大同婚俗的方言词语入手,谈谈大同婚俗中的文化内涵。
一、方言与婚俗的关系1.1 先有某种婚俗,才会产生记载该婚俗的方言词语一种方言词语的出现必然建立在。
北方大部分地方,举行婚礼时,新娘头上都会蒙一块别致的大红绸子,被称为“红盖头”。
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的盖头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只是妇女用以避风御寒的,而且是仅盖住头顶。
到了唐初,才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当时就以“透额罗”罩头,即妇女在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
后来为了喜庆就选盖红色的,于是出现了“红盖头”这一说法。
1.2 方言是婚俗得以传承的语言载体,婚俗是方言记载和表现的内容意义古往今来,婚嫁就是人们社会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婚嫁风俗也就成为体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婚俗文化中含载了大量的方言词语,通过对方言词语的了解,便使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对新人在确定结婚典礼日后,新人的叔叔、大爷、姑姑、姨姨,已分门另过的哥嫂要将新人请到家吃饭,大同人称“洗头饭”。
吃“洗头饭”就意味着已经长大成人。
当然,更多的意思是对新人的祝福。
在结婚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把允诺给女方的所有东西都送过去,大同人叫“下茶”又名“催妆”。
“茶为婚作合,酒是色媒人”下茶的本质是男方去女方家的最后一次定调。
“翻身饼”是过去家人渴望“翻身”过好日子的具体表现,所以尽管如今有香酥饼什么的,做妈的还是会对新人说是“妈妈烙的翻身饼”在新人吃的中间,亲友们也会故意高声问:“翻身了吗?”新人就答:“翻了!翻了!”全家便是一阵幸福的大笑。
1.3 一种婚俗消失了,但记载这种婚俗的方言词语还将存在一段时间,但最终也会消失。
一种婚俗能够流传至今,与方言的传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记录这种婚俗的方言词能够一直流传并永远存在。
因为当某种婚俗称谓不再使用,那么记录这种称谓的方言词语也最终会随之消失,只是二者不一定在同一时间。
过去在定亲时,女方会可着劲儿要彩礼。
上世纪七十年代,定亲物除了几百元现金,最流行的是“三转一响”。
三转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就是半导体收音机。
到了八十年代,人们又时兴要“三大件”,即彩电、冰箱、洗衣机。
再到九十年代,定亲的彩礼又进步了,人们称之为“四大件”。
发展到现在,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了,思想观念也更新潮了,定亲的彩礼更是五花八门,那么这些所谓的“三转一响”“三大件”“四大件”也就随之慢慢消失了。
由此可见,方言与婚俗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一种婚俗称谓的消失,就意味着记录这一现象的方言词语也将会消失,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二、大同婚俗现象概述婚姻对于我们以及我们的祖先来讲都是十分神圣的,因为婚姻不仅承载着传宗接代的重任,而且也是建立在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之上,因此备受重视。
同时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制度的影响,各地又形成异彩纷呈、差别较大的婚姻习俗。
在大同婚姻礼俗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程序。
2.1 说媒民谚常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
”《诗经齐风南山》也有言:“取妻为之何?匪媒不得。
”娶妻必得媒介,无媒不成婚姻,《礼记坊记》归纳为“男女无媒不交。
”因此《孟子文公》说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云隙相窥、踏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而大同人也同样继承了这一古老习俗,形成了“无媒不成婚。
”的说法。
在大同人看来,没有媒人的婚姻是不完整的,而且是会被人笑话的。
所以即使到现在,姑娘小伙儿们搞对象,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也还是要请个媒人,算是按程序走个过场。
当然,这里面也有个比较复杂的经济的因素。
比如,男方为女方花了多少钱,送了多了礼,都是要有媒人给作证的。
正常情况,由男方找媒人,然后媒人会审时度势领着男孩儿到女方家相看,进而促成合适的姻缘。
同时男方去女方家提亲在很大程度上也给足了女方面子。
因为俗话云:好女十家求。
自古都是藤蔓来缠树,哪有树木去缠藤的。
过去有俗语云:“新娘一上床,媒人扔过墙。
”而在当今社会,由于青年男女都崇尚自由恋爱,所以许多媒人都只是名义上的介绍人,因此也无需等待新娘上床,便已解除职务了。
2.2 议亲议亲又称“议婚”,是商议男女婚姻大事的最初阶段。
过去,大同人的婚俗礼节特别繁杂,讲究也相当多。
就议亲来说,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许多程序,一直到准备定亲为止。
在这一过程中,常常是男女双方父母依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来决定婚姻的成否,男女当事人基本没有太大发言权。
议亲的主角是媒人。
刚开始,大多是由男方家长托靠媒人或亲朋好友充作媒人带上见面礼,前往女方家提亲。
若女方家长应允考虑,男方便会再次托媒人或亲朋好友到女方家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即女方的名字、出生年、月、日、时,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俗称“换婚单”。
假若男女生肖犯“对冲”,则二人就不宜婚配。
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卯酉相冲,辰戌相冲,巳亥相冲,共计“六冲”。
大同民间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的说法。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便进入下一道议亲程序——送契,即两家选择吉日传换庚贴。
送契时,要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等事项。
至此,亲事就算初步确定下来了。
如果再有媒人上门提亲,女方家长便会告知媒人,自己闺女“问出去了”,“有人家了”,有人还会拿出男方送来的庚帖,而媒人见了也自然就把想要说的话都咽回肚里去了。
2.3 相亲男女双方通过媒人撮合,把亲事定下来后,还需组织一个重要的仪式--相亲。
相亲又称“相门户”,“看屋里”,也就是双方家长通过媒人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
在过去,大同人相亲,都是双方家大人去代相,当事人根本见不了面,大多数人都是在洞房花烛时才看清嫁娶的对象。
只有特别开明的家庭,才允许男女相见一下,但也只是远远看上一眼。
不过现如今,“相亲”的主角基本是男女双方当事人了,双方见面也已经是一个过场了,但过场却不能不走,否则就不属于明媒正娶的范畴。
同时“相亲”的意义也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了解。
2.4 定亲定亲是婚姻进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婚姻进程中最耗材的一个项目。
通过媒人的说合,男女双方对婚事都持肯定态度,便可以正式定亲了。
一般在定亲之前,男方还要托媒人给女方送见面礼。
接受了之后,女孩儿便是有人家的人了,一旦时机成熟,就可以考虑定亲。
常言说夜长梦多,婚姻的事儿宜早不宜迟。
定亲又叫“压书”、“下花红”也即所谓的“订婚”,定亲时,女方一般会可着劲儿的要彩礼。
然后双方家长会选三、六、九等吉日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吃定亲饭”。
定亲饭的主食一般是面条,蕴含男女两家已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
同时,男方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隐含希望不能再讨彩礼了,而女方家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面子可以给,但彩礼少了也不行。
定亲之后,男方就可以下聘书给女方,通知由阴阳先生看好的黄道吉日。
聘书要叠成九折,表示婚姻天长地久,绵绵不绝。
2.5 下茶结婚的前一天,男方要派人到女方家把允诺给女方的所有东西全部送过去,大同人称之为“下茶”。
“下茶”又名“催妆”,一般由男方家派一位长辈和媒人一起去办,时间大约在下午四点左右。
这天,男方要将全部彩礼、茶钱、金银首饰以及糕点、喜酒等装入“食盒”,由穿红褂、戴尖形红帽儿的两个人抬着,隆重送往女方家中。
常言说得好:“茶为婚作合,酒是色媒人。
”下茶名为给新娘送结婚时穿的衣裳,看女方准备好没,实则是男方去女方家的最后一次定调。
当然,该说的话基本都由媒人代男方去说。
一杯茶水进肚,媒人盘腿压脚坐在炕上,一边嗑瓜子,一边询问女方婚前准备得如何,还需男方置备点儿什么,说出来,好让男方有时间去准备。
男方派来的长辈也会让女方多想想,看还有什么不周全的,不如意的,尽量弄周全,弄如意。
女方说完,男方会一一答复。
准备好的,就告诉女方准备好了,没准备好的,也会告诉女方马上去办,一时无法办好的,就会跟女方商议能否缓缓再办,或等新媳妇过门以后再办。
若女方不同意,这桩婚事可能会遇到些麻烦,弄不好还得往后拖拖。
2.6 娶亲娶亲是件大事。
就男方来说,前期的那么多努力为的就是这一天。
从女方而言,费尽辛苦把女儿带大,也不能不清不楚地送与人,因此道道儿也特多。
2.6.1 男家礼仪通常在迎娶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送去一袋面和一块带有七根肋条的猪肉,把肉用红色纸包好,再拿上两瓶红葡萄酒和一根芹菜。
面叫离娘面,肉叫离娘肉,表示新娘子要离开娘亲,另立门户了。
娶亲之日,五更时,男方就要在自家院里放三个大麻炮。
一来为喜庆之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二来想告知邻里街坊今儿我家要办喜事儿了,三是敬告各方神灵,今个儿娶亲,请诸神退位。
大同人有“等亲”的习惯。
即新郎穿上新装胸戴红花,欢迎新娘的到来,而且新娘下轿,必须脚不沾尘,踩黄色堂布,所以男方要提前选出两位男亲,一位在前头铺,一位在后面卷,还要再请一位亲戚,手提装有碎干草的金斗,随新娘左后方,边走边抓出干草撒在她身上,以“避灾辟邪”;另派一位小姑娘,手提放有鲜花或五色纸屑拌盐的花篮,随新娘后方,边走边抓出盐花撒在她身上,以“添缘分”。
另外,贺喜之日,男方到女方家娶亲,除抬上花轿外,还要从亲眷中挑两个娴淑女子相随。
同时,大同人有“车到门前还得个牛钱”之说。
所以新娘上下轿,也有许多讲究。
这也是新娘的最后一道杀手锏。
上轿要上轿钱,下轿要下轿钱。
所以要提前给娶亲的人身上备好,以免怕耽误时辰。
2.6.2 女家礼仪迎娶前一天,女方要给男方送去陪礼和嫁妆。
并且都要贴上大红喜字儿,同时还要带上一个面盆,里面放上核桃和红枣,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
另外,还得找一位“全人”给女儿“上头”和“开脸”。
所谓全人,就是上有父母公婆,下有子女的有夫之妇,并且家境也好。
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
开脸又叫开面,也就是对新娘进行美容修面,以此表示少女时代已结束。
这天,还需做两件事:一是吃,一是洗。
吃,就是吃“翻身饼”,这是过去家人渴望“翻身”过好日子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