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本概况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

基本概况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

基本概况闻喜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运城盆地北部,面积1164平方公里,辖7镇14乡,人口33.97万,县政府驻桐城镇。

闻喜县辖7个镇、6个乡:桐城镇、郭家庄镇、凹底镇、薛店镇、东镇镇、礼元镇、河底镇、神柏乡、阳隅乡、候村乡、裴社乡、后宫乡、石门乡。

全县现有耕地79.2万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高粱、谷子、豆类、油料作物等。

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铜、长石、石英、大理石、水泥、石灰岩、蛭石、型砂等均有分布。

主要工业有陶瓷、玻璃、五金、工具、活塞、巾单、糖醛、化肥、钾肥、水泥等行业。

其中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活板手、糖醛、地毯、巾单等产品远销日本、美国及欧洲等许多国,深受用户欢迎。

-闻喜,春秋为晋地,战国属魏。

秦置左邑属河东郡。

汉武帝元鼎六年,北征匈奴至此,闻南粤大捷,始改县名为闻喜。

北魏属正平郡。

隋初郡废县属绛州,宋属解州。

历代县名未改。

-南同蒲铁路自北而南纵贯闻喜县境,礼元至古堆支线铁路为通往中条山矿区的专用线。

太原至茅津渡和焦作至侯马两条干线公路穿越县境,此外有县城通往永济县的支线公路与通住县内各社队的简易公路多条,交通方便。

-闻喜交通发达。

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路、大运二级路、太风路穿境而过,闻垣、新闻、桐石二级公路全线贯通。

通讯、电力设施先进。

【地理气候】闻喜县三面环山,地势西北、东南高、中间低。

中条山横亘东南,一般海拔1100米,最高唐王山海拔1571米;西有稷王山,海拔1279米;东有紫金山,海拔达千米左右。

中部和南部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650米以下,丘陵垣地遍布县境。

峨嵋岭位于县境北部,一般海拔为650至800米。

境内河流主要有涑水河及沙渠河二条。

涑水河发源于绛县陈村峪,在县境内流程83公里,由东向西南流入黄河。

沙渠河发源于唐王山北麓,由东向西于县城北汇入吕庄水库。

-喜县属典型暖温带大陆气候,年均气温12.5℃,一月零下3.2℃,七月26.5℃,年降雨量506毫米,无霜期190天。

闻喜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名胜古迹很多。

现存有唐玄宗所书的御碑和韩愈撰文,祁隽藻书写的裴度平淮西叛乱的“平淮西碑”,二者都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闻喜县的文庙,创建于北宋咸平元年,现存大成殿和五龙影壁又修葺一新。

闻喜历史上是出人才的地方,见之史册的有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郭璞、历史家裴松之、法学家裴政以及唐代名相裴度、南宋名相赵鼎、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

仅裴氏一门历代做过宰相的有五十九人,做过将军、尚书、御史等的有二百多人。

正如宋代名相司马光所说:“闻喜士大夫之林薮也”。

-闻喜历史悠久,地杰人灵,自汉武帝巡视经此闻破南越喜改左邑桐乡为闻喜至今,已有2100余年历史。

这里有新时代、仰韶、龙山时期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春秋战国、汉、唐、宋、清等时期的古墓群;有后稷教民稼穑、董父奉帝使豢龙之传说;有一门世代出将相名扬中外的裴氏家族;有为维新变法而喋血刑场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有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的全国植棉劳模吴吉昌;有创办国家级大型民营企业——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全国劳模、优秀企业家李海仓……纵览古今,这块沃土,英才迭出,代有伟人。

-人文历史闻喜自古地灵人杰,英才迭出。

尧有教民嫁穑之田师后稷,虞有奉帝使而拳龙之董父;春秋有不畏权贵、秉笔直书之史官董狐,魏晋有首创制图法,堪与欧洲学者托勒密齐名的地图学家裴秀;晋有忠直耿介、博学占卜、中国堪舆学之鼻祖郭璞;南北朝有为《三国志》、《史记》作注和撰修宋史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划时代的法典--“开皇律”,出自裴政之手;首开西域四十四国通道的详图-《西域图记》,源于裴矩之功;隋朝文林郎裴世清,首次出访日本,开中日邦交之先河;唐代名相裴度,临危受命,力平淮西之乱,开唐室之中兴;南宋名相赵鼎力荐岳飞,合力抗金,同秦桧之流以死相拒,大义凛然,气壮山河;清末“戊戌六群子”之一杨深秀,为实行戊戌变法,振兴中华而喋血刑场,高节绝伦,光照后人。

特别是名扬中外的“裴氏家族”,自汉魏至隋唐五代,一门之内,居然出宰相59人,大将59人,尚书、侍郎等官宦千余人,累累若若,冠裳不绝,其人才之众多,绵延之长久,德业之兴隆,业绩之辉煌,为国内所罕见,海外所未闻。

-至现代,闻喜更是人才济济,层出不穷。

中国驻匈牙利、埃及、泰国和驻美特命全权大使柴泽民常驻四国二十余年,为开通和扩大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友好交往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中央委员原北京军区卫戍区司令员、成都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张志坚为军队建设和保卫祖国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全国植棉劳动模范吴吉昌,发明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先进植棉技术,荣获中央、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受到毛泽东主席五次接见,周恩来总理两次召见。

全国劳模、优秀企业家李海仓以数亿元之巨,创办了国家级大型民营企业--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闻喜经济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这些人物中,既有从小投身革命、出生入死、矢志以赴,智勇兼备的革命家、军事家,也有在工、农业和文教战线辛勤耕耘、脱颖而出,名扬全省、全国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既有在各级领导岗位为国为民,竭智尽力,默默奉献的领导干部,也有深入某一领域呕心沥血,独树一帜的专家、学者、教授、名流;既有勇立市场经济潮头,创办一流企业,成为百万富翁的“弄潮儿”,也有舍身取义、为民捐躯的烈士、烈女……。

他们集闻喜天地之灵气,以高尚的品格、超人的才华和惊人的成就叱咤于中国政界、军界、经济和文化名界,显示了闻喜人民勤劳纯朴的品质和非凡的智慧。

【名胜古迹】中华宰相村-景区位于闻喜县裴柏村,是裴氏家族的发祥地,这里的文化特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裴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声名显赫,业绩卓著的名门望族,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实属罕见,裴氏家族秦汉至今,已延续两千余年,裴氏家族公候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者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人,先后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可谓人才辈出,宛如群星,故有“天下无二裴”,“天下裴氏出裴柏”等说法。

--裴氏家族肇自商周,兴起于两汉魏晋南北朝,鼎盛于隋唐,衰微于宋、金、元、明、清,绵延共三千余年,一脉相承的裴氏家人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历史、科学等领域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广阔的领域与卓越的成就都无一不表明:裴氏文化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华宰相村地处晋、陕、豫旅游“金三角”地段,这里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和太风二级公路,皆沿村而过,距西安、洛阳仅二百四十余公里,距“武圣”、关公故里、“黄河之魂”、壶口瀑布、“华人之根”、洪洞大槐树都不过百里,是山西“根祖文化”和“文明溯源游”的中心区域。

-汤王山-汤王山位于中条山麓闻喜县的石门乡境内,海拔1752米,古名条山、景山,夏末桀帝无道,民不聊生,人们纷纷投奔成汤,成汤遂扎寨此山,历经七年的休养生息,操练兵马,于公元前1711年,在此发兵出征伐桀,灭夏建商,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后人为纪念这位明君,便在当年成汤营寨观星台上始建庙于祭祀,改景山为汤王山。

-汤王山是商汤文化、晋郭璞勘舆文化的发祥地,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莫过于尧、舜、禹、汤,而以商汤文化为主题的文物古迹景区,全国仅此一家,这里崇山峻岭,青松郁葱,层峦叠峰,奇石林立,属省级自然森林保护区,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这里现有文物古迹众多。

特别是位于主峰的汤王庙,始建于商、周、经唐、明、清历代重修扩建,殿堂建筑全为山石精砌而成,古朴坚实别致,虽经千百年风雨苍桑,依然屹立于悬崖峭壁之上,汤王山是以其独有的商汤文化古迹堪称黄河根祖文化旅游资源之绝品。

闻喜文庙-又名学宫,亦称宣圣庙,是为奉祀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而专设的庙宇。

位于闻喜县城内东北角。

始建年代不可考,重建于宋咸平四年(1O01),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倾坏。

明弘治四年(1491)重建。

占地面积38亩,是山西省最大的文庙。

其建筑坐北向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大成门、泮池、戟门、大成殿。

右侧有传道斋、授业斋。

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为五踩双昂,琉璃歇山顶。

庙内存有明代孔子线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

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董泽湖-龙是中国的象征,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的故乡就在闻喜县境内的董泽湖。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董父豢龙的地方就是此地。

现有董父庙遗址、过仙桥旧迹、并蒂莲石碑等。

是一个以龙文化为主题集自然、历史、人文、为一体的生态景区。

-另外,此地盛产莲菜,夏秋两季80万㎡的白水滩,两岸杨柳成行,十里平湖荷香。

龙的故乡就融于莲蓬荷香之中。

这里盛产的莲菜,洁白如玉,孔多渣细,脆嫩香甜,营养丰富,食用滋补皆佳。

目前,经加工而成的绿色食品“香脆莲”已畅销晋陕豫等省市,甚受用户青睐。

董泽湖以其神奇的传说、独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土特名产】闻喜县特产有“闻喜煮饼”、白莲藕、柿子、远志、大白菜、白楸、北垣馍等。

闻喜土特名产丰富,远销国内外。

闻喜煮饼为山西八大名点之一,曾受到鲁迅先生赞誉;北垣柿饼,肉质如枣,汁丰味甜;北垣馍,做工精细,色泽如雪,口味纯正;葱花饼,配料讲究,香酥可口,与山西削面、平遥牛肉齐名,被誉为山西三大名吃之一;董泽白莲,质细孔多,故有“闻喜莲菜-眼儿多”之谚语;峪口紫皮蒜,质优个大,味浓辛辣;涑川茼蒿,茎肥叶细,养营丰富;焦山优质天然矿泉水,以微量元素含量高,口感良好而闻名远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