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的策略周永霞内容提要: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阅读学习方式,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探究性阅读应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注意分层要求;要注重实践体验,做到读中感悟、争辩研讨、分组合作和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拓展探究空间,进行超文本阅读,写写调查报告,做做实验,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差异体验拓展一、探究性阅读的概念界说及意义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构建开放、创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点目标,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探究性阅读是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引入语文教学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性阅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力争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是个性化的学习,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语言实践性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探究性阅读,增强了学生阅读活动的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训练语感,加强情感体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和基础学力,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的策略(一)关注学生的差异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具有发展的潜能,但因其在认识、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的潜能优势也各不相同。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探究性阅读首先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这也是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性阅读的根本保证。
1.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语文是一门创造性学科,具有模糊性、多义性、丰富性的特点。
每个学生在阅读时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体验和阅读习惯有关,因而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老师的指导下各有不同的体验。
学生的这种独特体验是学生在阅读中独立自主地感悟的结果,是学生个性思维的结晶。
阅读教学应尊重、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因此关注学生的差异,必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如学习了《狐假虎威》一文后,老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欺负别人,是个大坏蛋。
”有的说:“狐狸非常狡猾,把老虎和动物们都给骗了,我们可不能像他那样害人。
”有的说:“我不同意他们的意见,狐狸虽然狡猾,可它非常聪明,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有的说:“狐狸让老虎捉住了,可它一点也不慌张,还把老虎给给骗了,说明狐狸很聪明,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有的说:“狐狸如果不骗老虎的话,说不定早就让老虎给吃了,你们看他多会保护自己呀。
”……虽然说这些理解不一定符合文本的原意,但其中闪现的却是学生的自主感悟,个性化的见解,这对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是很可贵的。
2.分层要求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它们的基础有好差之别,理解水平有高低之分。
因此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要求,把探究的目标定在其最近发展之内,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探究,并能享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棍,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的内容,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1)句中有一对反义词,能找出来,说说他们的意思吗?(2)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是耐心呢?此刻她心里会怎么想?(3)既然焦急为什么又耐心呢,这不矛盾吗?为什么?这三个问题能满足中下、中等、中上三个层次的学生探究阅读的需要,使他们每个人都成为探究性阅读的主人。
(二)注重实践的体验《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探究是一种体验。
探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注重的是在实践中的体验,有没有研究性以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阅读能力、认识水平和语文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听、说、读、写及学生对语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的实践过程中发展生成的,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充实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历练而成的。
1.读中感悟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感性认识,即读中感悟。
叶圣陶先进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读是一种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小学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读不仅能使学生探究感知语言文字的意义,还能加深理解记忆。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能力。
学生读多了,感受多了,积累也就多了,也就会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语言库存,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表现母亲与儿子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坦诚和挚爱的。
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体验中这种深情,我设计了如下一些读的教学环节:(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阅读,是一种对话。
这种对话的基础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内容。
读是学生感知文本语言常用的一种手段。
读的形式一般很多,如朗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每一种度都有其特殊的教学功用。
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中,能舒展个性,投入阅读,凭借初步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走进文本,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划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答疑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不仅需要有声有色的琅琅书声,更需要潜心文本的静心默读。
默读是学生走进文本后与文本语言进行的一种真正的“心灵对话”。
这样的读有助于学生思考,理解文本内容,品读文本语言,能自悟自得,学习语言,发现问题,有所收获。
再在答疑中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从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自主选择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品营造的不同情感氛围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的心灵之声。
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为什么这么读,其他同学评议。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如借助传情达意的句子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作者的情感。
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凭借文本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的意义和情味,增强语感能力,提高理解和鉴赏能力。
(4)分角色美读欣赏,即对文中写得优美的语句进行欣赏性的读、体会、揣摩为什么写得这么美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语言能力,结合文本内容,发现并把握文章的关键词句,能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典范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让学生分角色的朗读,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使他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典范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这几个层次的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文中情感美的同时,也感悟了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从而使他们不断地积累,不断地学得,促进了读这个能力的发展,增加了他们的文化底蕴。
以读为本,还应加强背诵的训练。
当代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重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
它可以使古典作品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
因此方可能对它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
”背诵可以调动学生口、耳、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
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背诵一些文质兼美的课文,或其中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使他们熟读成诵,“口诵心惟”,这样在运用时,妙词佳句才会信手拈来,挥洒自如。
2.争辩研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引导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而课堂中,给学生一个焦点进行争论,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有争论,才有深入的研究。
在争辩中研究,学生的各种观点、想法会相互碰撞,会不断有新的观点、灵感和顿悟产生。
学生为了让自已的观点和见解得到其他同学的赞同,在争辩中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假设、推理、归纳等思维等活动。
这个思维过程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有意识地创设课堂争辩的条件,激发学生争辩的欲望,点燃学生乐于争辩的思想,以求更好的发展语文能力。
争论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争论的过程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为学生发表真知灼见提供了一个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放弃射门》一文时就设计了一个精彩的争辩:“我希望在课的进程中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我只提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之后,你觉得福勒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球员?发言时,先表明观点,再从文中找到若干论据。
”学生自由读课文,研讨,然后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分为正反两大组,分工合作,先是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表意见。
支老师通过设计“福勒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球员”这个覆盖面大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此为焦点引发阅读、探讨、交流。
针对这个有争议的问题,同学们通过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考,他们“引经据典”,各抒己见,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
在过程中,既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又激活了思维,张扬了个性,有效地发展了语文能力。
在争辩中,学生的思维既离不开教材,又如超越教材有所创新,文章的中心也会在争辩中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