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价值和价值观教案

价值和价值观教案

第十二课第一框价值与价值观授课班级:授课人:授课时间:授课地点:课题:《价值与价值观》【教学设计说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

同时要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

本课教学通过热点事件以及一些新闻图片作为材料背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带动教学内容的讲授。

较多的学生活动设计使学生能够充分思维、积极合作、加强交流,学会通过对视频、图片等感性材料的分析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

整节课的设计都贯穿着情感教育,促进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概念,人的价值及其评价标准。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二、能力目标: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在于创造,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树立为他人为社会创造财富,回报社会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1、人的价值。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方法】:1、结合具体领域的价值,深入领会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结合具体事例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3、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手段】:多媒体【新课导入】:1、课前播放歌曲《奉献》2、一位旅行者在茫茫大沙漠里迷了路,走了三天三夜,始终没有走出沙漠。

粮食没有了,水也没有了,几乎处于绝境,迷迷糊糊中,突然听到上帝的声音:“现在我有两种东西可以让你来选择,一壶水,得到它可能还有得救的希望;一桶金子,得到它可以让你一生荣华富贵。

”你认为哪一种东西对旅行者更有价值?为什么?【推进新课】:请结合生活实际,举出对你有价值的东西?学生讨论回答……粮食、蔬菜满足人们营养需要——营养价值阳光、空气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生存价值文学、作品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精神价值道德、情操提高人们精神境界——道德价值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什么?2.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上述价值有什么区别?3.人的价值又是什么?与物的价值有何区别?衣服、食物、房屋、汽车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求阳光、氧气、水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书籍、名画、风景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教师追问:这些事物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那么,我们把事物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就称为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一、人的价值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指一事物对主体(人)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思考:人的价值和物的价值是一回事吗?你是怎样认识人的价值的?物的属性+人的需要=物的价值物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而事物本身是没有需求的;人的价值不同于物的价值的重要标志在于人以自己的创造来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的需要。

2、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它包含两层含义:①人是价值的创造者:贡献(社会价值)②人也是价值的享受者:索取(自我价值)3、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板书)合作探究一:比较有这么一位深圳歌手,他每场出场费高达万元,家里却一贫如洗,他只有一个女儿,却是178个贫困孩子的“代理爸爸”,他在10年里,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财物近300万元‘他身患晚期胃癌,却连医药费都负担不起,在临终前,他还决定捐献自己的眼角膜他的名字叫——马德,他卖官受贿,收受17人的贿赂共600余万元,他生活腐化,小姐给他捏一次脚就给20万元。

此人最后被判死缓。

你认为谁的价值更大?对一个人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人的贡献主要是对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合作探究二:讨论1907年,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疗养,他10岁的儿子马克西姆也在那里住了一些日子,并在院子里栽了一些花。

后来,马克西姆先回国了,高尔基给儿子写了这么一封信:“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

我望着它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离开以后,在卡普里岛留下了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

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

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请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

你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得给世界增添价值。

雷锋有一句名言:“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

”这句话体现了( )A.每个人活着都是为了他人B.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C.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人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个人价值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傅立叶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时说过:在这样的社会里,一些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上的,医生希望病人多,棺材店的老板希望多死人,律师希望家家打官司,玻璃店老板…….请问: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这些人的认识是受什么观念支配的?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1、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社会意识与价值观的关系是A、社会意识属于价值观B、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意识和价值观没有直接联系D、价值观和社会意识都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A、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B、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合作探究三:聚焦“瘦肉精”瘦肉精(Clenbuterol),是一种廉价的药品,将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减少饲料使用、使肉品提早上市、降低成本。

瘦肉精让猪的单位经济价值提升不少,但它有很危险的副作用,轻则导致心律不整,严重一点就会导致心脏病。

:\[视频]广东从化-生猪饲养再现“瘦肉精事件中双汇集团和猪农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对消费者的利益和健康采取漠视态度,知法犯法;记者不畏强权为维护社会公正客观报道事实。

涉案领导官员“自私自利” 使其出此狂言。

A、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事件中双汇集团为追求经济利见利忘义,漠视消费者的利益和健康,在明知瘦肉精对人体有害并被国家命令禁止情况下依然使用有瘦肉精的猪肉制作火腿肠。

关于瘦肉精事件,近几天媒体又披露了一些内幕,比如,记者发现,河南沁阳一些地方,在检测瘦肉精过程中涉嫌走过场,只简单检测一种名为盐酸克伦特罗的瘦肉精,而不去检测其他更为隐蔽的瘦肉精,比如莱克多巴胺。

当丑闻曝光后,仍然检测走过场,这些执法人员的执法伦理值得信赖吗?(人民利益谁来保障?)B、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同一场地震,同一场灾难,面对着公义与私利、生与死,在同样的条件下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结果,第一种人活在别人的谴责中,第二种人永远活在别人的心中。

为什么他们作出了不同的选择?原因:不同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结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发展历程:1950~1960 “英模崇拜”成为择偶主流。

择偶条件中最关键的是本人成份、政治面貌以及家庭出身等。

1966~1976 政治决定一切男女青年择偶的关注点只有政治面貌与家庭出身。

那是“根正苗红”,出身越穷越光荣的时代。

1977~1987 至上的学历,浪漫的情愫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最重要的条件。

1990~2000 婚嫁改变命运大款,高薪,有海外关系的人成为了“香饽饽”21世纪,爱的多元,更为张扬、更为现实、更为多元……【随堂训练】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①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④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⑤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导向作用⑥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有导向作用A、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④⑤⑥2、马克思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段话说明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B、价值观人皆有之C、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课堂小结】(略)名人名言欣赏l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l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l 多帮助人民做点儿好事,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雷锋l 没有大家的努力,什么事也做不成。

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一定要做一个高尚的人。

——马祖光(科学家)【板书设计】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价值价值人的价值和评价标准与价值价值观的概念观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教学反思】(略)本框内容,是全书的落脚点。

这节课在内容上不是很难,重点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上。

整节课设计采用递进式方法,注意教学内容的环环相扣,设计上总体比较新,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重视与最新时事背景相结合,如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山东烟台最美的姑娘——刁娜等,也体现了政治课生活化的理念,反对空洞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灌输,易于学生认同和接受。

人和事物的价值关系问题,不仅是一个具有相当大的理论难度的问题,也是一个成长中的高中学生经常在思考的问题,因而在这个知识点的处理上,我先从具体事物的价值着手,然后引入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价值的关系来让学生真正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好地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把握。

另外,在这节课上,用了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和某区副检察长等比较典型和直观的例子,让学生无形之中能够感受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这样,既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点的了解,也达到了新课程所要体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没有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师生互动情况不够理想,今后课堂教学中将继续在情境的创设上下工夫,放开手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