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制药业现状分析

中国制药业现状分析

海量免费资料尽在此??正文显示:在线词典【行业分类】医药【地区分类】中国【时间分类】【文献出处】中国市场【标题】中国制药业现状分析(2000年文献)(6596字)【副标题】吴畏【正文】????刚刚过去的1999年,是医药工业的利好年,全年利润超过90亿元,创近6年来最高水平。

在外贸严峻的形势下,医药出口比1998年增长2%。

国家经贸委医药司司长于明德说到今年目标更是底气十足:“今年要完成工业产值2230亿元,出口38亿元。

”记者看到的统计表明,在17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排第五位,实现利润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排第七位。

????似乎是提供个有力的旁证,近来股市在盛名之下的几匹科技黑马连折几阵之后,由40余家医药上市公司组成的“医药慢牛”却风光独好。

有专家于是预言制药业正步入黄金时代,以1999年为例,中国人均药品消费为2.9美元,亚洲的日本为488.2美元,韩国为93.3美元,台湾为79.2美元,中国大陆市场潜能巨大,钱景金黄。

????然而,就在今年初,恰恰是几家制药企业用自身的行动表明它们要提前关闭这扇刚刚开启的“黄金之门”。

????药厂:曾掀降价狂澜????3月底,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新特药品交流会”上,我国基因工程制药骨干企业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条令业内外瞠目的消息:该公司生产的干扰素产品“因特芬”价格下调60%,每支100万单位、300万单位和500万单位“因特芬”的零售价分别从原来的56.8元、160元和285元降到22元、66元和99元,相当于国产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进口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

????据介绍,干扰素是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治疗慢性乙肝、丙肝、肿瘤、性病等顽症的有效药物。

长期以来,干扰素的治疗费用十分昂贵,注射两次约需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而完成一个有效疗程需要注射60到100次,费用几万元,大大超越了中国老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

干扰素市场有多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2000万乙肝病人,还有1000万肿瘤病人,有人计算过,全国有几十家制药企业生产干扰素,如果所有企业都加足马力生产,都不能满足整个国内市场需要的1%。

然而,在需要使用干扰素治疗的几千万病人中,能用得起的不足1%。

更悲哀的是,这几十家干扰素生产企业多年来一直局限在这1%的市场上你争我夺,互不相让。

????对于60%的大降幅,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娄丹的解释是:“要降就一步降到位,损害消费者终究会损害到医药行业自身。

”三生要从1%的市场跳出来,去占领那99%的更广阔的天地。

“可是我们现在感觉还是降晚了,三生制药干扰素的年生产能力可以达到1000万支,现在却只有200万支,制药车间处于半歇工状态!”????然而这一被业内称为医药界“长虹事件”的降价行动,立刻招致方方面面的强大压力:有同行怀疑三生公司是低价倾销,急于抛售积压产品;有人说三生的产品技术含量低;更有人痛责三生“提前结束了医药工业的黄金时代”。

????4月初,《中国医药报》上又赫然刊出“丽珠风”药价降低的消息。

珠海的丽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将其最新产品抗病毒药“丽珠风”大幅降价,由原来的每盒171元降至85.5元。

????7月16日,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三九集团在京宣布,其西药的拳头产品999头孢噻肟钠的零售价格下降65%,每克从48.5元降至17.1元,一改目前我国三代头孢的日治疗费动辄数百元的局面,而999头孢噻肟钠降价后,轻、中度感染每日治疗费不足35元,重度感染也不超过100元。

据悉,以1999年头孢噻肟钠全国的消费量计,此药降价65%,国家财政医疗支出将减少10亿元。

而如果它的降价能带动其它品牌的药品降价,其意义更是不可估量。

????遗憾的是,震动是有,但并没有引起像汽车、家电市场那样波涛汹涌的降价狂潮。

原因与“三生”一样--此举遭到多方面的反对,声音最高的竟是许多医院和医生。

丽珠集团方面说,本来上报降价幅度更大,但由于多种原因,只批准了50%。

????国家卫生部王羽副司长有些气恼地说:三年后我国药品进口关税将由20%降至6.5%,全球经济500强中的25家跨国制药集团已有21家进入中国市场。

面对已然在前的庞大对手和虎视眈眈的后来者,如何迎接国外药品冲击?医和药都该算大账,再多一些三生、丽珠、三九,于病者善,于己也有利啊!????药店:降价战曾打得风生水起????药品降价,对制药企业如泥牛入海,却在零售药店引起强烈的和声。

6月初,成都,向来“言不二价”的药店开始悄悄盛行“讨价还价”,尤其在一些中小药店。

它们通常的做法是去掉标价的尾数、零头,如遇到特别认真的顾客一般可将价格杀低20%--50%。

????6月18日,成都市职工福利药房将一纸告示醒目地贴在药店的玻璃门上,向消费者“慎重承诺”:“本店上千种药品为全市最低价……为了保证最低价的权威性,让消费者得到最大实惠,请消费者积极收集其他药房(三证齐全)比本店低的品种信息,每条准确信息将获得本店礼品,对积极参与者,我们将聘为本店兼职药品监督员。

”该店千余种药品,与街头其他一些药店相比,一般要低10%--50%。

药店经理声明,货源来自正规渠道,保证质量。

????7月10日,经营面积堪称蓉城老大、销售收入居第二的四川省天源堂药房“揭竿而起”,将其两个连锁店共3000个品种,全面下调零售价20%--70%。

降价幅度之大、涉及的品种之多再度惊爆业界,天源堂也为自己创下了有史以来的最高销售记录:共有上万名消费者挤向这里,一些常用药物多次断档,营业时间也被迫延至晚上10时。

????时隔一天,蓉城10余家大中药店应声降价,各施高招:经营规模首屈一指的成都市医药总公司开始对患者发送优惠卡,消费者凭卡一律享受九折优惠。

该总公司药品分公司销售部昨天扯起横幅,承诺全面降价10%--30%,还组织专人免费送药上门。

抚琴西路成都人康大药房把接近2000个品种的药品全面下调15%--35%。

为聚敛人气,该药房还推出常用药品“全市超低价”,降幅在50%以上。

而营门口路宏生堂药店昨天在试营业期间专门辟出“最低价扶贫营业厅”,向顾客承诺在出厂价的基础上只加15%的利润,减少暗扣、中间环节。

而成都福利药房再次下调部分药价,力保“全市最低”。

该药房负责人徐颖称:“只要高出进价的5%,我们就可以出售。

”????一时间,成都药店价格战打得风生水起,甚至零售价低于出厂价!四川华联制药有限公司下属销售公司总经理罗凡称,该公司的主打产品力克舒每盒出厂价为5.98元;批发价8.86元;零售价10.20元。

可在成都海南新特药公司、同善堂药房、同基药业每盒都只标价5.80元,而职工福利药房力克舒更是只标5.70元一盒。

????这场药价大地震迅即波及到了重庆。

7月13日,重庆双叶药房突然宣布:实行进价自动曝光,售价全市最低。

其店内药品大幅降价,如国家零售指导价一盒30多元的阿莫西林胶囊,“双叶”售价为9.60元,其它药品的售价也大大低于国家指导价,并且作出“假一赔十”的承诺。

????一边是临街药店一日三降的低价,一边是医院药房岿然不动的高价。

巨额的落差构成了强大的冲击波。

7月18日,成都一些医院的院长齐声抱怨说,把药价问题抖得这样亮,今后谁还敢从药商那里进药,并联合大喊“没了搞头”的药品批发商向制药企业施压,迫使药厂与己结盟,毕竟在中国药厂最大的零售商是医院,全国药店零售最好的深圳也不过才占37%。

????在此压力下,一些药厂要求药店“规范动作”,必须按药厂的市场定价卖药,对低于定价销售的药店一律停止供货。

一些自主降价的药店在进药时,常遇到药商说“降价把我们害惨了,不要搞得大家都没饭吃。

”????医院、药批、药厂密谋“结盟”,低价药店面临被“封杀”险境。

????医院:肥水莫流外人田????在药品降价的几次努力中,都可看到是医院和专科大夫从中作梗。

为什么?????近日济南更爆出某大医院打出招标进药的旗号,提出“凡参与竞标的医药企业,让利回扣不得少于20%,否则终止业务”的奇闻。

医院招标采购本是为了减少流通环节。

中国现有药批公司1.7万家,相当于县级以上医院的总数,而国外多数国家只有1到4家,美国也不过只有药批公司8家。

许多药品常经过一级、二级、甚至三级批发,价格节节上窜。

对制药企业的招标采购本已降低了药品的流通成本。

国家《药品管理法》规定出厂价在成本价上加5%,批发价在厂价上加5%,零售价在批发价上加15%。

如此这家医院已经拿到了出厂价20%的加价,却还要企业再拿出20%的优惠,也就是说每进一种药医院要有出厂价40%的纯利,否则免谈。

这自然引起山东8家国有医药企业的联手抵制。

????当然,也有挡不住的。

今年初,深圳市政府出面,对部分药品进行分开招标统一采购,效果十分明显。

深圳市人民医院药剂科董主任说:“药品进价降价幅度较大,但零售价总体没变。

以氟康唑针为例。

招标前,每瓶进价180元,零售205元;招标后,每瓶进价90元,降幅50%,零售还是205元。

”由此可见,招标采购并未给患者带来实惠,只是更多好处被医院截留。

????如果没有政府撑腰又像济南那样遭到顽强抵抗怎么办?实际上全国许多医院已经赤膊上阵,完全不顾国家规定,药品零售价远不止加价15%。

据了解,目前市场的批零差率都在50%以上,有些药品零售价甚至超过出厂价的十倍、十几倍、几十倍!换言之,花100元买的一盒药,也许不值5元钱!????山东一位患者因拉肚子上医院,医生给他开了两瓶乳酸环丙沙星,院方要价为120多元。

谁知该患者恰是生产此药的药厂工人,这种一瓶出厂价才3元多。

据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看一次病,平均花费79元;住院花费2891元,其中药费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

记者在北京调查发现,一盒广西桂林制药厂生产的罗红霉素,出厂价是4.7元,医药公司以6.8元批发给医院,医院以零售价27.9元卖给患者,6粒药就赚了21.1元,医院是最大的获利者。

????所以,当药企、药店降价使药价透明医院能不急嘛,你分明是在坏了这行的“规矩”。

????实际上,现在医院除靠零售加价“食价而肥”外,还靠医药代表孝敬的“扣率”撑鼓钱包。

这又衍生出中国医药市场的另一大怪现状……????洋药:最先把水搅混????80年代全国化学制药企业仅500多家,现在已达6000多家,其中60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35%,利润占77%,其余多在勉强维持,还有1000多家在亏损中挣扎。

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大部分药品供大于求,开工率平均不足50%。

????在此种情况下,合资企业却异军突起,从数量到效益全面飘红。

从1980年日本大冢公司在天津建立的第一家医药合资企业起,发展壮大至目前的1500家,已占到总量的1/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