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涉江采芙蓉》终于被正式搬上了讲台。

虽然在录课之前进行了很多次的练习,但是也有一些遗憾。

但我知道,只有经过每一次的认真反思和总结才能让自己的教学变得越来越好。

下面是我对《涉江采芙蓉》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
1.教材分析到位,重难点把握得当。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的一首古诗。

高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而且《涉江采芙蓉》语言平实质朴,学生对诗大意的理解并不困难。

因而本课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我将教学定位在“‘立象以尽意’——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感”这一教学要点。

2.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课堂掌控能力较强。

在正式撰写教案时,我查阅了很多的资料。

也了解到了很多老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想。

但在具体写教案时,我并没有一味地去复制,而是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自己的想法。

比如后面“对写法”的讲解与分析以及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的分析。

我觉得“教学创新”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有的意识。

3.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逻辑性强,思路清晰。

以“立象以尽意”为主线,从“诵读感知”到“析象知情”
再到“联想背诵”。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注重引导,讲求过程和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不止是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在此次授课中,我并没有停留在对诗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感。

并将这样的分析方法运用到以后具体的分析诗歌之中。

二、缺点及改进方案
1.心理调控能力较差,有紧张情绪。

虽然课前练习了很多次,但真正站上讲台时,还是有紧张情绪。

归根结底还是觉得自己准备得不充分,对教学缺乏信心。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力充分准备,增强对教学的信心。

2.教学预设性较强,不能随机应变;二次提问的能力较弱。

对一些提问在课前做了预设,当学生没有按照我的设想而回答时,出现了紧张情绪。

如“江水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在回答时,学生因为生活阅历的不同,回答的问题与我预设的答案大相径庭,因而就很难让教学继续。

有些问题,学生做了很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没能够做出很好的回应。

如“抒情主人公是谁?”在这一问中,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很有见
地。

但我除了说他们的想法很好外,不知道该给他们怎样的回应,二次提问的能力太弱。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减少答案预设,并从学生的问题中抓住关键信息,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

3.拓展资料陌生,不易引起学生共鸣。

在“折芳寄远”这一环节里,我拓展了一些有关这一雅致的诗句。

但是很多都是学生没有听过的,这样的资料让学生有一种陌生感,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一些困难。

在以后的教学中,选择拓展资料时,我将多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为主,引起他们的共鸣。

4.教学重点突出,但分析不够深入。

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能够掌握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来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二是能通过对抒情主人公身份多重性的分析,感受诗歌无穷的意境。

但从具体的教学来看,由于时间限制(15分钟),两个教学重点设置得有点多,导致教学重点突出却不够深入。

教学中老师应该有“一课一得”的思想,不求量,而求质。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教学重点的设置。

5.课堂语言不够生动优美,语速过快,语调过于平淡。

在讲课的过程中,语速稍快,容易让学生产生课堂节奏过快的感觉。

语调平淡,也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激情。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自己的语速。

在教学中,也将投入更多的感情,让自己真正地融入课堂,也把这样的情绪带给学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