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岔基本知识

道岔基本知识

T 车 轴 上 弯 后 轮 对 内 侧 距 减 小 值 采 用 2mm;
Tmin 轮 对 内 侧 距 最 小 值 为 1350mm;
道 岔 允 许 最 大 误 差 为 3mm;
d min 轮 缘 最 薄 厚 度 为 22mm. 将上述数值代入公式得:
t咽 (1 4 3 5 3) (1 3 5 0 2 ) 2 2 6 8 m m
2.尖轨各个断面的高度:由于尖轨尖端比较 薄弱,要使车轮由基本轨逐渐过渡到尖轨而 不损伤尖轨,必须使尖轨在顶宁20mm以前不 受车轮压力,顶宽50mm以后才能全部承受车 轮压力。在尖轨顶宽20~30mm处,车轮由基 本轨逐渐过渡到尖轨上,尖轨顶宽50mm处高 出基本轨2mm,以后逐渐达到比基本轨高出 6mm。
式 中 :D x 辙 叉 心 轨 工 作 边 至 护 轨 工 作 边 距 离 ;
Tmax 轮 对 最 大 内 侧 距 离 为1356 m m ;
T 车 轴 下 弯 使 轮 对 内 侧 距 增 大 值 采 用2mm;
d max 轮 缘 容 许 最 大 厚 度 为 33mm;
D x (1 3 5 0 2 ) 3 3 1 3 9 1m m
边 的 距 离 为 1439mm; 2-护 轨 侧 面 磨 耗 允 许 值 . 将上述数值代入公式得:
t护 1 4 3 5 1 3 9 1 2 4 2 m m
《维规》规定,护轨轮缘槽平直段为42mm, 如侧向轨距为1441mm时,则侧向轮缘槽标 准宽度为48mm;容许误差为3、-1mm。 为使车轮轮缘够顺利进入护轨轮槽内,在 护轨平直段两端各设置了缓冲段,缓冲段 的角度与尖轨冲击角相同。缓冲段的末端 轮缘槽与辙叉咽喉宽度相同,即
W拉
W尖 拉杆
t跟 s跟
s跟 我 国 定 型 的 9、 12号 单 开 道 岔 尖 轨 跟 部 轨 距 一 律 采 用 1439mm。 a-在荷载作用下,考虑轨距的弹性挤开量, 采 用 2m m 。 b - 道 岔 轨 距 允 许 增 大 值 , 采 用 2m m 。 c-考虑车辆在荷载作用下,车轴上弯,轮对 内 侧 距 减 少 值 为 2m m 。 Tmin- 最 小 轮 对 内 侧 距 为 1 3 5 0 m m 。 d min 最 薄 轮 缘 厚 度 为 22 m m。
E a
C
辙叉角;
CE-叉心工作边上任一点至另一工作边的垂直距离;
AE-由辙叉理论尖端沿工作边至垂足的长度.
2.辙叉角与道岔号码成反比,道岔号码愈大, 辙叉角就愈小,连接部分的导曲线半径也愈大, 允许列车侧向通过道岔的速度也愈高,列车通 过道岔时就愈平稳、安全。
R
道岔轨道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t叉 1435 (1348 42) 45 m m
考虑到制造时可能出现负公差,我国定型道岔采
用46mm。《维规》规定45~49mm。
从辙叉心轨尖端至辙叉心轨宽50mm断面以后弯折 成缓冲段,缓冲段外端设开中段,其长度、轮缘槽 宽度与护轨完全相同。
翼轨的作用是双重的,除引导车轮轮缘进入辙叉 轮缘槽外,当车轮经由“有害空间”过渡到心轨全 部承载车轮以前,还起支承车轮的作用。
直向过岔最高速度km/h
尖轨类型
普通钢轨尖轨 普通钢轨尖轨
辙叉类型 9
高锰钢整铸 85 高锰钢整铸 90
道岔号数
12
18 30
95

110 120
50kg/m AT弹性可弯尖轨 高锰钢整铸

120

50kg/m AT弹性可弯尖轨
第二节 普通单开道岔的构造
一组普通单开道岔,由转辙器、辙叉及护轨、连接部 分及岔枕组成。
转辙器部分
连接部分
辙叉及护轨部分
一、转辙器
组成部分:两根尖轨、两根基本轨、联结零件 (如:滑床板、顶铁、拉杆、连接杆、跟端 结构等)及转辙机械等。
(一)基本轨
1.道岔基本轨用12.5m或25.00mm的标准轨制成, 有切底和不切底两种形式。7.7米长的尖轨尖 端轨距加宽10mm。6.25米长轨尖尖端轨距加 宽15mm。
(三)辙叉号数
我国道岔号数是以辙叉号数N来表示的。辙叉的 号数是以辙叉角的大小来衡量的。辙叉角愈大,辙 叉号愈小。
1.辙叉号数的计算方法 直线辙叉号数,如图所示
道岔号 辙叉角
9
6°20′25″
12
4°45′49″
18
3°10′12.5″
30
1°54′33″
A
N AE ctg
CE 式中: N 辙叉号码(道岔号码);
D

x







1391
:
1394mm.
(2)辙叉翼轨工作边至护轨工作边的距离称为护背距 离。这一距离应保证车轮对在最不利条件下,不被翼 轨和护轨卡住。
Dx Tmin T
式中 :
Dy 辙叉翼轨工作边至护轨工作边的距离;
Tmin 轮 对 内 侧 距 最 小 值 为1350m m;
T 车轴上弯使轮对内侧距减少值采用2mm.
开口段 缓冲段
平直段
缓冲段 开口段
90 68 42 68 46 50
100~300
为确保护轨与心轨作用边距离不小于1391mm,护 轨平直段的轮缘槽宽度应按下式计算:
t护 S D x 2 式 中 : t护 护 轨 轮 缘 槽 平 直 段 宽 度 ; S 辙 叉 轨 距 为1435m m; DX 辙 叉 心 轨 工 作 边 至 护 轨 工 作
W尖 尖 轨 尖 端 开 口 宽 度 . 例 5-2题 :W尖 150m m ; L 7700m m ; l 380m m , 得 :
W拉
150 (7700 380) 7700
143mm
《维规》规定,尖轨的最小动程,直尖轨应不
少于142mm。曲线尖轨不少于152mm。
3.尖轨跟端结构 也称活接头,是转辙器中的一个重要连接 点,它应保证尖轨由一个位置转换至另一 个位置时摆动灵活,列车通过时稳定而无 纵向及横向移动,并要保证与基本轨的连 接牢固可靠,其构造简单,维修方便。目 前我国的单开道岔所采用的尖轨跟端结构 大多采用夹板式间隔铁。
t 跟 ( 1 4 3 9 2 3 ) ( 1 3 5 0 2 ) 2 2 = 7 4 m m
(2)当尖轨扳开后,开口宽度应保证车轮对 尖轨背面不产生侧向挤压力的现象,则:
W 尖 t 跟 + b + ( s 尖 s 跟 )
w尖- 尖 轨 尖 端 开 口 宽 度 ; S尖- 尖 轨 尖 端 处 轨 距 ; s跟 - 尖 轨 跟 端 处 轨 距 ; b-轨头宽度。
辙叉是由心轨、翼轨、护轨及其它零配件 组成。心轨与翼轨之间保持一定宽度的轮缘 槽,使车轮轮缘能够顺利通过,两翼轨工作 边相距最近处称为辙叉咽喉。辙叉心轨工作 边的延长线交点称为辙叉心轨理论尖端,由 于制造工艺关系,实际上尖端有6~10mm的宽 度,此处称为辙叉心轨尖端。
从辙叉咽喉至辙叉心轨尖端之间钢轨工作 边中断,称为“有害空间”。
(二)辙叉各部分尺寸和间隔的计算
1435+3
t咽
(1350-2)-22
1.辙叉咽喉轮缘槽 辙叉咽喉轮缘槽宽度,应保证在最不利
条件下,即轮对一侧车轮轮缘紧贴基 本轨时,另一侧车轮轮缘能够顺利通 过,而不冲击翼轨咽喉弯折点。
t跟 (s叉 ) (Tmin T ) dmin
t咽 辙 叉 咽 喉 轮 缘 槽 宽 度 ; s叉 辙 叉 轨 距 为1435mm;
第一章 道岔
第一节 道岔的作用与分类
一、道岔的作用 道岔是把一条轨道分支为两条或两条以上轨
道的设备。 作用:是引导机车车辆由一条线路转向另一
条线路的过渡设备。 二、道岔的分类 道岔分为:单式道岔、复式道岔、交分道岔、
渡线等。
(一)单式道岔
使一条线路通向两条线路的道岔叫单式道岔。 1.普通单开道岔:这种道岔保持主线是直线,
侧线在主线的左侧或右侧岔出。
主线
侧线
2.对称道岔(又称双开道岔)
(1)即自主线向左右两侧对称岔出两条线路的道岔, 两辙叉角相等。
(2)异侧不对称道岔(又称异向道岔):自主线向 左右两侧不对称岔出两条线路的道岔
侧线
主线
(二)复式道岔
把一组道岔缴入另一组道岔内,便形成复式道 岔.
1.复式对称道岔:有两对尖轨和三副辙叉。
项目
作业标准(mm)
经常保养(mm)
临时补修(mm)
160≥V> 120
正线
120≥V >100
正线
V≤100
正线及 到发线
其他 站线
160≥V >120
正线
120≥V >100
正线
V≤100
正线及 到发线
其他 站线
160≥V >120
正线
120≥V >100
正线
V≤100
正线及 到发线
其他 站线
轨距 3
例1:我国定型12号道岔,s 尖=1445mm; t跟=74mm;b=70mm; s跟=1439mm;代入得: w尖 74+70+(1445-1439)=150mm
2.尖轨拉杆处动程
在道岔拉杆中心处测量,则:
W拉
W尖
(L L
l)
式 中 :W拉 道 岔 拉 杆 处 动 程 .
l-尖 轨 长 度 .
我国标准9、12、18号单开道岔的护轨全长 分别为3.9m、4.5m、及4.8m。
4.翼轨及辙叉轮缘槽
辙叉轮缘槽,在护轮轨平直段轮缘槽 确定下,
应能使具有最小轮背距的轮对自由地通过,以满
足护轨距离 D y 的要求。
n
m
46
辙叉轮缘槽,在护轨平直段轮轨缘槽
t护确 定 的 条 件 下,应 能 使 具 有 最 小 轮 背 距 的 轮 对 自 由 地 通 过 ,以 满 足 护 背 距 离 D y的 要 求 .则 : t叉 S叉 (D y t护 ) 式 中 : t叉 辙 叉 轮 缘 槽; S叉 辙叉轨距为1435mm; t护 护 轨 轮 缘 槽 为42mm; D y 辙 叉 翼 轨 工 作 边 至 护 轨 工 作 边 的 距 离 为1438mm. 将上述数值代入公式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