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梅戏

黄梅戏

黄梅戏杂谈一、黄梅戏的起源二、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三、解放后黄梅戏的迅速崛起、享誉全国四、黄梅戏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五、介绍几位黄梅戏代表人物六、黄梅戏的现状七、现场演唱,互动演唱、问答1.黄梅戏的起源安徽是戏剧大省,100年之内先后孕育了两个大的剧种京剧、黄梅戏。

乾隆年间,安徽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随后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国粹京剧,三庆班主程长庚被后人称之为京剧鼻祖,1993年文化部搞了徽班进京200周年纪念活动,我省徽剧团为此创排了一台新戏《程长庚》。

黄梅戏是京剧的小弟弟,大约起源于19世纪初,有人说,黄梅戏源于湖北(因湖北有个黄梅县),形成于安徽这是不准确的,黄梅戏的来源主要有怀宁怀腔,徽剧、青阳腔、岳西高腔、花鼓戏(又叫化谷戏),还包括江西的采茶调和湖北黄梅的采茶调,据湖北黄梅县县志记载,湖北黄梅县经常发大水,灾民们就向安徽的宿松、太湖一带逃难,他们边走边用采茶调来讨饭,有一首“逃水荒”的唱段保留至今。

因此,今天的专家基本持这样观点:黄梅戏早期叫黄梅调。

是从皖、鄂、赣相邻的金三角地区的民间歌舞中诞生,吸收了古老戏曲青阳腔等的营养,在以安徽安庆地区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剧种。

(放《大戏黄梅》剪辑之一“黄梅戏的起源”)2、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黄梅戏的起源从到最终形成应该是1850年前后,(这时的京剧在北京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有一张京剧十三绝的照片为证),黄梅戏小弟弟开始牙牙学语。

黄梅戏早期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虽有些职业乡村班社,也多是“三打七唱”的班子,(幻灯片介绍三打七唱),“三打七唱”,是指上世纪40年代以前的演出形式。

即演出时由三人执打击乐器伴奏兼帮腔,七人登场演唱。

剧中人物若多于七人者由角色兼代。

“这种由三人敲鼓,不用丝竹等旋律乐器伴奏的演出形式,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唱腔的旋律却非常动听、优美,因此生命力很强。

”黄梅戏最早的第一代女演员胡普伢,(1870年——1935年、童养媳),喜爱黄梅戏,逃出婆家,她在黄梅戏初期有很高的历史地位,有代表性的唱段是《苦媳妇自叹》,还有很多这样的自叹唱段如“烟花女自叹”、“逃水荒”等等,讨饭的人手持道具有棍子有渔鼓有花鼓有连厢等,这些生活中的用具后来都演变为了戏中的道具,(放《演唱会》“苦媳妇自叹”)。

在民国20年(1931年)以前,黄梅戏一直被地方官府视为淫戏,禁止演出,1987年农历8月29日的上海《申报》第一次出现了关于黄梅戏的报道“黄梅小戏与花鼓戏没有太大的差别,少年子弟和农村妇女都喜欢看,没有比这更伤风败俗的了,地方官府屡禁不止。

”黄梅戏的初期尽是一些独角戏,所演唱的都是所见所闻所感受的生活现实,后来发展有了两小戏(小旦、小丑或小旦、小生)如“打猪草”“夫妻观灯”“卖线纱”等、三小戏(小旦、小生、小丑)如“游春”等,后来才慢慢发展有了完整故事情节的本戏(即大戏)。

从1925年到解放前夕,这一历史时期黄梅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丁永泉(艺名丁老六、1892——1968),他是一名旦角演员,被人誉称为黄梅戏里的梅兰芳,(做简要的生平介绍),除了艺术上的成就以外,他对黄梅戏最大的贡献是:把黄梅戏由乡间带进城市,再由安徽带入上海(介绍以上故事,两进安庆,初入上海,潘孝慈事件),严凤英当时由农村初进安庆,是一个地道的乡下丫头,他慧眼识人才,收留严凤英在戏班唱戏,(介绍严凤英生事1930——1968,小名严鸿六)严凤英很快得以展现迅速成名。

劝说王少舫改唱黄梅戏,为黄梅戏引入一位前所未有的小生人材。

(介绍京黄联姻的故事)(丁永泉一生好人,救人于困境,穿插一个救进城探路的解放军的小故事)3、解放后黄梅戏的迅速崛起,享誉全国解放后在桐城县成立了第一个黄梅戏剧团,以后如雨后春笋成立了几十个国营事业单位性质的黄梅戏剧团,民营班社更是多达300多个,1953年成立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今天的省黄梅戏剧院),省里一个调令就把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凤、丁紫臣等20多个安庆的主要力量抽调到了省里,安庆一下元气大伤,以致几十年内难以恢复演出队伍的实力。

除了安徽以外,江西、湖北、江苏甚至东北和西藏都城里有专业黄梅戏剧团。

黄梅戏的迅速发展归功于以下方面: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决于一把手领导),介绍曾希圣几个小故事:成立省黄、对主要演员的待遇(高干券)、安排和毛主席会面的舞会及演出,深入排练场,不打扰演员午休,李务本在黄山的故事。

参与修改剧本的个人意见(加孙悟空救子等)。

学者的介入,使文学性艺术性大大提升,净化了舞台语言和唱词,:在音乐上引入作曲与配器的技法,使黄梅戏音乐有了质的变化(举“夫妻双双把家换”的两声部例子,老艺人不接受),举剧本台词的例子:钓鱼之人休要忙,手执钓竿下河旁,钓的鱼儿长街卖,卖柴买米度日光。

新的为: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撑开船儿撒下网,一网鱼虾一网粮。

(前者劳动为静态,舞台舞蹈化动作就难以表现)。

再如“长子来看灯,挤的头一伸,矮子来看灯,挤的人网里蹲,癞痢来看灯,挤的冒火星,麻子来看灯,挤出一天星,瞎子来看灯,灯好火不明,跛子来看灯,喈,今年灯好路不平。

”现在改成:“长子来看灯,挤的头一伸,矮子来看灯,挤的人网里蹲,胖子来看灯,挤的汗淋淋,瘦子来看灯,挤成了一把筋,小孩来看灯,他站也站不稳,老头来看灯,喈,他走不动路来戳拐棍。

”(前者有戏谑残疾人之嫌)。

4、黄梅戏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特色吴楚文化:黄梅戏源于长江金三角地区,属长江文化范畴,但她源于楚地,稍涉吴土,成于吴楚更叠的皖中之地——安庆,因此有她近似越剧之处又有别于吴文化的越剧,同样是善于表现女性的剧种,越剧显得纤柔,黄梅戏凸显朴实,越剧追求典雅,黄梅戏追求率真,越剧表现飘逸洒脱,黄梅戏则散发清新甜美的勃勃生机。

乡土文化:(越剧表现的尽是一些“红楼”仕女,“西厢”佳丽,典型的市井文化特征,而黄梅戏表现的是乡下村姑,农家民妇,童养媳、打豆腐等,所以黄梅戏又被成为“你是山间吹来的风,带着泥土香”被外国友人誉为“乡间音乐”)、通俗文化:(唱词的通俗性易懂懂,常用一些农村的劳作现状或农产品来说明心境,表达心情如:“盼你盼到谷登场,秋风扬散米和糠你我好比糠和米从此分离各一方。

那日送你一路把我诓今日你又来打比方这一回梁兄不上当,扬去糠皮米更香”和《天仙配》分别一场中出现的“枣梨”意味着夫妻“早早分离”。

而昆曲虽很典雅,但普通观众很难接受,如《游园惊梦》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再如《西厢记》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在过去没有字幕幻灯机的更让人不懂。

青春文化:黄梅戏表现的都是年轻人悲欢离合的故事,表演故事的人也很年轻靓丽,如严凤英拍《天仙配》时才25岁,马兰也是在20岁25以前就崭露头角了。

黄梅戏基本没有像京剧《宋士杰》《徐策跑城》《空城计》中以老生、老旦、花脸为主要角色的剧目。

黄梅戏演唱中最具特色的是对板,一人一句,这在其他剧种不多见。

可以表达同一场地同一种心情如“夫妻双双把家还”、“海滩别”,也可以表达不同场地的同一种心情如“梦会”,还可以表达同一种场地对同一种事物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如:““望你望到谷登场”京剧讲究“唱念做打”,黄梅戏基本没有武打戏,他讲的是“唱做念舞”如歌舞化的“夫妻观灯”,《天仙配》中的“四赞”舞蹈场面。

黄梅戏语言用安庆官话而不是地道的安庆土话,因此黄梅戏演变了全国的所有省份,包括西藏和广东,语言的地方性越强,他正常的演出活动区域越小,广东粤剧,福建的莆仙戏,包括上海浙江的越剧都受到语言的限制。

黄梅戏有没有流派?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黄梅戏表现的题材有四大类基本内容:1反映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如“纺线纱”“打猪草”。

2、反映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奸情如“游春”“小辞店”。

3、舒张正义,对邪恶势力进行不同形式的抗争,(有硬斗和智斗之分)如“钓蛤蟆”“王老虎抢亲”。

4、对劳动人民的自身缺点或民间恶习进行嘲讽或鞭笞如:“打豆腐”“卖斗箩”“沙子岗”。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124类剧目。

解放后,黄梅戏表现题材有了进一步的扩展,除传统剧之外,我院还演过不少现代戏,比较有影响的:《江姐》《党的女儿》《风尘女画家》等,改编移植过外国剧目,如朝鲜的《春香传》、莎士比亚的《无事生非》,1965年严凤英、王少舫甚至直接用方言话剧的形式演出河南的一出话剧《丰收之后》,这也说明黄梅戏比较接受新生事物,博采众长。

(放《演唱会》何云和黄新德的唱段)1954年再进上海,参加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主演的《打猪草》引起轰动,(放“大戏黄梅”剪辑2)黄梅戏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优秀的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新创的剧目有:《红楼梦》《雷雨》《徽州女人》(放《演唱会》的“谁料皇榜”“家住丹阳”)我们拍摄过的黄梅戏艺术影片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龙女》《孟姜女》、小戏《春香闹学》等剧目,其中均以女性角色为主,由此可见黄梅戏是一个善长表现女性角色的剧种。

1963年港台刮起拍摄黄梅戏影片的旋风(放“大戏黄梅”剪辑3)5、介绍几位黄梅戏代表人物:严凤英(放“三段爱情”的剪辑、介绍文革中点滴故事、唱东方红)王少舫(京转黄的经历、介绍文革中点滴故事,修水管,严王恩怨)五朵金花、新世纪五朵金花、韩再芬、6、黄梅戏的基本现状现场演唱(15分钟):“夫妻观灯”、“梦会”、“望你望到谷登场”、“海滩别”、“谁料皇榜中状元”“夫妻双双把家还”留出10分钟欢迎各位领导和演员共同演唱或提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