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秦观为例,浅谈古代爱情词与现代爱情诗歌之间的异同

以秦观为例,浅谈古代爱情词与现代爱情诗歌之间的异同

以秦观为例,浅谈古今爱情词的异同【摘要】秦观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爱情词尤为后世所称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爱情的态度和感触也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在诗词的意象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将以秦观的爱情词为例,阐述古代爱情词与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关键词】秦观爱情诗歌意象古往今来,爱情都是文人骚客所向往的话题。

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到“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

”,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再到“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诗人们对于爱情的热爱从来都没有减少,改变的,只是他们对于爱情的态度和理念;而这些变化,我们往往可以从古今爱情词中的意象中窥探一二。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范畴,是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独特的呈现方式,诗人的创作灵感与对生活、生命的体验都凝聚于其中,意象也同样是诗人和读者之间的桥梁。

通过这座桥,诗人和读者才能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由此可见,意象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而在中外的诗学中,意象的概念众说纷纭,但是我们普遍比较认可的一个说法,是把意象作为一种心物交感互渗的审美产物。

①因此,意象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就是“心”和“物”。

所谓“心”,就是作者的内心感受,所谓“物”,就是客观的事物,当诗人看到某个客观事物而引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使得诗人将这个事物和自己所感所想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意象就产生了。

比如,我们说到明月,就能联想到思乡情结;我们说道青鸾就能联想到相思;说到荷花就联想到高洁……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意象。

而宋词之中的与爱情有关联的意象也是数不胜数,比如红烛(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

周邦彦《琐窗寒》),比如红豆(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杨柳枝》),比如捣衣(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

晏几道《少年游》)等等。

在现代的爱情诗歌中,传统的意象虽然被采用的依然很多,但是借由抒发的感情还是有所不同的,当然也不乏一些新的意象,比如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舒婷《致橡树》),比如钟(我的心,坚贞的钟,对你的思念,时时刻刻永不停歇。

杜国清《梦缘》),比如乳房(我把你这对洁白的乳房,当作我爱情的坟墓。

郭沫若《女神》)等等。

那么,古往今来,这些爱情诗词中意象变更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以下我就以秦观为例,谈一谈宋代婉约爱情词与现代诗歌它们的意象与其抒发感情的不同。

一、爱情的意象和对待爱情的态度的变化秦观是北宋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爱情词尤为后世所称颂。

他创作的爱情词,占到了《淮海词》的半数之多。

他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拓展了爱情词的内涵,可以说他是爱情词上的一个不朽的传奇。

在这一部分,我们以秦观的爱情词为例,讨论古今爱情诗歌中意象及其抒发情感的变化和不同。

1、秦观爱情词中常用的意象(1)细雨,微雨。

《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中有云:“阴风翻翠幔,雨涩灯花暗。

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的孤寂。

此句为闺房中的情景:寒风袭来,翻乱了房中的翠帏,细雨缠绵不爽,孤灯挑尽也未能成眠。

秦观以涩雨写心苦,不绝的细雨拍打着窗户,主人公的心也苦涩暗淡。

《丑奴儿》(夜来酒醒清无梦)中有云:“露滴轻寒,雨打芙蓉泪不干。

”这首词抒发的是多情才子月夜相思的情怀。

深夜酒醉,独倚栏杆,诗人看见晶莹的露滴不断凝聚滴落,冰冷的秋雨也落到荷塘里的芙蓉花上,就像是恋人的眼泪,未曾干过。

此处运用暗喻手法,将细雨滴落在芙蓉花上的雨滴比喻成佳人的清泪,既写实景,又体现出了诗人的内心感情,两者交相辉映,传情幽深。

《浣溪沙·其一》(漠漠轻寒上小楼)中有云:“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是淮海小令中的压卷之作,也是宋代小令中的名篇。

全诗营造了一个寂寞和哀愁的氛围,可以是幽闺的女性,也可以是失落的文人。

在这里,我暂且把她看成一位伤怀的思妇。

她从楼上下朓,看到了自在飞花和无边丝雨。

飞花似梦,丝雨如愁。

此处,作者一反常态,用抽象的食物形容具体的事物。

作者把细雨比作如丝的愁苦,无孔不入,贴切新颖。

由此看出,爱情词中的细雨之类,大都与愁苦联系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细细绵绵的苦涩,无处不在,无法逃避。

(2)扁舟,画舸《望海潮·其四》(奴如飞絮)中有云:“早抱人娇咽,双泪红垂。

画舸难停,翠帏轻别两依依。

”此词写男女之间难分难舍的离情。

女子忽听两人要分手,便再也按耐不住心头的激动,抱着男子哭红了双眼。

女子相送到河边,男子上了船,船即将启程远航。

在这里,画舸作为一个离别的工具,所代表的是无奈的分离。

《满庭芳》(山抹微云)中有云:“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

”这首长调是少游词中成就最高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与越地一位歌姬的恋情,其中也寄托个人身世之感。

会稽山上抹了一层淡淡的云彩,漠漠荒原上铺着一望无际的枯草。

在这样一个伤感的环境中,又听到画角生,更显断肠。

这时,词人与越妓离别在即,船即将远行而被暂时留驻,瞬息的欢娱反而带来无尽的相思。

在这短短的相见时刻,只好聊以共饮。

这里的行舟,寄托着词人的不舍,该行而不行,更显缠绵的不舍爱意。

《临江仙·其二》(髻子偎人娇不整)中有云:“遥怜南埭上孤篷。

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

”词人与妻子分离,遥记当日南埭上船离开,江河阔远,轻舟渺小孤独,正如词人内心,如同妻子一样,不忍心分离。

夕阳西下,流水波光粼粼,妻子的眼泪盈盈……这里的孤篷寄托了词人内心不想与妻子分离的一种孤独和无奈,人的渺小的,天地之大,何处寄相思?以上三个例子中的“画舸”、“征棹”、“孤篷”都是小船的意思,这三个意象都是词人抒发离别不忍和相思无奈的媒介。

不仅是在秦观词中,很多其他词人也相继使用这一意象,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中有“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八声甘州》中有“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晏畿道《清平乐》中有“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

”等等。

这些舟的形象,都表达了词人丝丝点点的相思和不忍。

(3)朱粉,云鬓,锦罗《浣溪沙·其四》中有云:“脚上鞋儿四寸罗,唇边朱粉一樱多,见人无语但回波。

”这首词写男女相悦的神态心理,富于情趣韵致。

朱粉修饰的樱唇,写出了女子的相貌姣好,作者抓住了最具特征的部位进行描绘,不仅形象鲜明生动,而且用笔简省灵动。

朱粉是女子所用的化妆物品,虽然用语稍有轻佻,但是那种情真意切表露无遗。

《南歌子·其二》中有云:“愁鬓香云坠,娇眸水玉裁。

月屏风幌为谁开?天外不知音秏百般情。

”这是一首闺中念远的词,开头即点出“愁”字,闺中的幽怨已然凸显,“愁鬓香云”四字,不仅体现出了鬓发的美丽,且寓情多多。

李清照写愁情,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却将愁绪加诸于发鬓之上,自古有“三千烦恼丝”之说,这里如此写,更体现出愁情的繁复并挥之不去。

《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中有云:“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

独卧玉肌凉,残更与恨长。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的孤寂情怀。

词的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一种秋孤寂的氛围:虫声低吟似诉,寒露晶莹如泪珠,罗帏,鸳鸯锦都是闺房中的陈设,虽有绫罗绸缎,但是孤独其中双泪垂,两相对比,衬托出了女子的孤寂,失落。

以上三个例子中的意象都是与女子有关的随身或者私密之物,在秦观的词中,这类意象出现的次数不在少数,这些意象有着女子独有的婉转柔弱的美,在词中经常用来体现女子的形态和心情,或娇嗔,或忧愁,或无耐。

之前三部分意象——微雨,船和女子私用的物品都是秦观诗中经常使用的,而在现代的爱情诗歌中鲜少能够看见,它们代表了古代爱情诗歌中独有的婉转和哀怨。

从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古代所描述的爱情大多是含蓄的,内敛的。

词中所描述的爱情都是隐忍不发的,男女之间的爱意停留在爱慕,思念的层面上。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以此,比对一下现代爱情诗歌中对于爱情的表达和态度到底不同在何处。

2、现代爱情诗歌中创新的意象(1)、树《致橡树》(舒婷)中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诗人以橡树作为意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树的形象在我们心目中,从来都是挺拔的,坚定的,在这里,诗人要求自己作为一棵树的形象,和自己所爱的人站在一起,虽然看似永远分离,它们却终身相依。

这凸显了一种平等的爱情理念。

《一棵花开的树》(席慕容)中写道:“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诗人为了得到爱人的注目,求佛将自己幻化成一棵长在爱人必经路上的树,这体现出了一种对于爱情的主动、热烈和坚定,而树的形象,更是加深了这一感觉。

以上这两首诗中的树的意象都代表了对爱情的坚贞和热烈。

前者凸显出树的高大的形象,不仅是爱慕而已,而是作为和爱人同样的一棵树,共同分担困苦和欢乐;后者凸显出树的坚忍的态度,五百年不移不动,只为了得到爱人的关注,这一形象不再是闺中怨妇,而是为了爱人能够挺身而出,甘心受苦。

(2)山、崖《神女峰》(舒婷)中写道:“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这边写到的神女峰时作为一种传统爱情操守的化身,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与其在山崖上被人们观看,不如在自己所爱的人的肩头痛哭一晚,体现出一种现代人们对于爱情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对爱情婚姻中“正统”的反叛。

《给他》(林子)中写道:“哦,为什么要拒绝爱的到来/即使要用金山银海去换/生命并不是永恒的/到它终了时/才懊悔相聚的时间太短”。

在这里,作者也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爱情与金山银海来衡量,但是天平毫无疑问的偏向了爱情的那一边,纵使金山再高,银海再了无边际,也绝对抵不过爱情的一丝一毫。

这也同样体现出了现代人们对于爱情的重视和对爱情的强烈的渴望。

秦观的诗词之中经常把女子比作飞絮,男子比作流水,飞絮总是随着流水飘摇。

这种比喻是和当时的社会和传统有着很大关联的,文人一心考取功名,但是不忍心放下心爱之人,但是最终都会选择抛却爱人而背井离乡。

而当时的女子又受到较多社会的限制,导致了女子的一种弱势,她们对于爱意的表达似乎只能是等。

而我们从树这个意向就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女性较之于古代的女性对于追求爱情的方式则更加奋不顾身,她们能够把自己放置在一个与男子平等的位子上去追求,这个也是现代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所导致的必然变化。

同时,爱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之前我们提到的意象金山银海也好,神女峰也好,就算物质生活十分丰富,就算传统道德的束缚十分强大,也阻止不了人们追求爱情的决心!而男女之间的爱情也不再是那么浅层面的爱慕、思念了;现代诗歌所歌颂的爱情大多是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男女之间相互平等,他们共同度过艰难,分享喜怒哀乐,并且通过爱情美化着社会和世界。

相关主题